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說到投資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去大銀行理財、存款、買黃金,但是有人丟下銀行去了一些看起來很正規的基金公司,然而在今年的大環境下,有人說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1

因爲私募基金的風險是比較大的,另外,投資者很容易走偏,最後變成了代客理財,私募基金其本身是合規的,但是一定要在證監會報備的合法機構纔可以。

私募基金只要是在正規基金公司買的都是合規的,私募基金門檻較高,收益可觀,回撤控制得較好

你如果按照正規流程開通私募合格投資者併購買私募,是合規的哦。私募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一般是R4-R5),也可以理解爲有錢人的專屬理財。在高淨值人羣,私募和信託屬於家常便飯。

初創機構被職業應聘騙子“收割”

近期,多家初創私募機構被職業應聘騙子給“收割”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初創型的私募爲了做大規模,通常會重金招聘銷售人員。招聘信息發出後,職業騙子會來到這些私募公司應聘銷售人員,而且都聲稱有很多大客戶資源。這些騙子看出了私募想發產品的急切心情,所以在面試的時候會把試用期底薪談得很高。

這類“應聘者”的底薪有8千至3萬不等,甚至有同一個應聘者在多傢俬募機構同時應聘入職,並且還不要社保。有私募表示,來應聘銷售的人員如果同時應聘10傢俬募,試用期累計底薪一個月可以達到30萬,大部分都有10多萬一個月。

本來被認爲是“專業收割散戶”的私募機構,爲什麼會反過來被職業應聘騙子所收割?成本高企、募資壓力大或是最重要的原因。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

廣州珠江新城的一傢俬募機構的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近期A股行情低迷,直接導致了很多以股票策略爲主的私募機構,特別是中小私募都很難賺到錢。

與此同時,近年來隨着私募行業的發展壯大,監管部門開始不斷收緊政策,提高行業的准入和運營門檻。2021年6月9日,中基協通過AMBERS系統發佈《關於加強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從業人員資格註冊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機構員工總人數不應低於5人,且一般員工不得兼職。

這也意味着,哪怕是規模很小,私募機構實際的運營成本也並不低,中小私募往往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對於募資有着強烈的渴求。

然而,一般情況下,私募只有做出一定的規模和業績,才能夠獲得代銷機構的認可,中小私募在募資方面通常高度依賴於創始團隊的人脈資源以及銷售團隊的工作,職業應聘騙子們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事實上,除了募資以外,多數中小私募在其他方面的處境也很不樂觀。

比如面對旗下產品淨值的重挫,今年以來不少頭部私募紛紛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來“表決心”,其中漢和資本、景林資產、幻方量化、永安國富、赫富投資等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購;赫富投資、東方港灣投資等則暫時免除了部分業績不佳產品的管理費。這些措施無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公司“穩住”客戶。

但是,本就“捉襟見肘”的中小私募們通常很難及時做出類似的應對舉措,即便是跟進相關措施,也會導致公司後續的運營更加艱難。

另外,由於投研人員和資金規模相對有限,中小私募往往很難做到資產的分散配置,整體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還經常會出現核心人員投研、市場、管理一起“抓”的情況,導致其精力被分散,無法專心進行投資研究。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中小私募的晉級之路尤爲艱難,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私募管理人數量爲117家,佔比爲1.3%;規模不足5億元的私募管理人合計7800家,佔比約合87.16%。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2

因爲在私募基金公司,你很難獲得操縱勞動力槓桿這門技能,因爲它的工作相對獨立。除非你真的有天賦,否則,在這條路上奔走,你最多隻能獲得操縱資金槓桿這門技能,然後去創辦一家新的私募公司,然後就是我上面說的,進入這個無法形成核心優勢、競爭激烈的二級市場投資領域。

股權基金因爲所持有的資產一般不在公開市場交易,因此估值一般按照成本估值。而股票基金因爲市場每天都變化因此估值按照市場交易價格估值,容易出現虧損。但這並不代表股權基金非常安全,因爲一半股權基金變現能力非常弱,打個比方如果你投資了一個家實業公司,你要賣出股權必須得自己去找買家,找不到很難變現。另外股權投資一般如果失敗基本上就是全部虧了。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 第2張

什麼是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這個詞彙大家都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觸到,並且因爲媒體的不當宣傳形成了一些錯誤的刻板印象,包括但不限於如下。

1、私募基金是股市裏的莊家,佈局洗盤拉昇出貨砸盤,大把撈金賺小散的錢。一旦跟住或參與上了,就是走進了賺錢的高速公路。

2、私募基金都是一些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他們都在爲權貴服務,接受到權貴的資金,投向了某個實體項目,通過不可描述的運作,最終成功脫手或上市,資金翻了好幾倍。

以上就是一般人對於私募基金的刻板印象,總結起來就是,暴利,神祕。當前的私募基金,就成爲了,註冊成本較低、通過募集客戶資金,將資金投放到證券市場或股權市場中,按照法律規定的一定的方法來運作,並賺取管理費及業績提成的經濟體。

投放於證券市場的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放於實業當中的叫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當前大衆把私募基金理解爲一種理財產品,一部賺錢機器,一種運作模式,這些印象都是片面的。私募基金本身並不是賺錢的代名詞,他只是“把錢聚集起來一起賺錢”,這樣一種事情而已。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3

儘量不要去小私募工作

在資產管理行業跌跌撞撞近5年,從外資投行到量化私募到主觀私募,從技術到quant到私募基金經理,春節前終於鐵了心脫坑,目前感覺身心愉悅。與行業內各位牛鬼蛇神也沒有什麼利益糾葛了,到今天爲止也沒有收到什麼警告,所以打算寫篇文章吐槽一下這個行業爲外人所不知道的真相哈哈哈。

首先說一下投行,選擇工作的`時候,投行/保險資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非常不錯的,特別是應屆生。大平臺的資管,有利於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視角俯瞰全行業,瞭解資管行業的種種現像,大幅降低被忽悠的概率,而且由於大平臺比較穩定(比如中信、中金),收入來源也多,走長時間的晉升路線是非常不錯的。

另外,券商自營和保險資管裏面大佬衆多,時間長了可以積累到一些人脈資源,往後如果出來單幹,銷售渠道、口碑等方面會有一些行業內老朋友幫忙。當然缺點也是有的,比如限制個人交易股票,比如比較安逸容易溫水煮青蛙,但是請相信我,大部分人出去不是猛獸,而是猛獸的獵物。

然後說下量化私募,當初加入的某量化私募現在居然成了頭部,估計當時的同事做夢都沒想到吧,不得不說老闆的實力真的太牛逼了,竟然把幾個豬隊友合夥人帶飛。量化私募其實並沒有那麼神奇,量化的主要方法還是做統計分析,屬於金融鏈條(Be first, be smarter, cheat)裏面的be smarter環節,所以可以看到頂級量化公司的招聘以高學歷背景爲主。

主要的分析方法還是多因子模型和各種各樣的統計分析(事件、相關性、機器學習等),只不過通過藉助計算機可以同時分析很多東西,另外高頻交易可以在Orderbook級別做到儘可能快,至少比小散要快得多,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定的領先優勢。國內量化公司大部分待遇一般,總體上輸於互聯網公司,原因也比較顯然,因爲做量化需要的技術真的並不高,要比頂級互聯網公司差得多。

更多還是挖掘市場無效性的那一部分賺點套利價差。而且由於近年做量化的越來越多,導致整個量化策略對市場的超額收益水平迅速下降,現在前東家的中性策略都免贖回費允許投資者贖回了。量化大廠的待遇還可以,但是量化小私募簡直坑爹,策略毫無優勢,迭代能力巨弱,更沒錢去燒GPU、算力等,這也就罷了,招聘的時候還要求北美常青藤,清北復交浙。

千萬不要去私募基金上班 第3張

去了之後就特麼能算mean、std、財報公開信息等等,頂多寫寫爬蟲水水NLP,然後發工資的時候五險一金按最低的標準交,你要扛着IT的工作量,同時還要扛策略的,而且開發完了還要無償給老闆。。

然後這才只是開始啊同志們,老闆天天在那裏PUA,對外談吐之間幾千萬幾個億,對內你賺100萬他賞你們團隊一盤水果吃或者一起聚個餐花個幾百上千,虧錢了臉看起來跟死了媽一樣,簡直SX。你以爲獎金高??對不起,獎金遞延,轉公司股份,找trick坑你,或者嫖完你策略找茬逼你走,總之有N種方法噁心你。

最後說下主觀小私募,因爲主觀大私募還是比較靠譜的,要麼投研團隊牛逼(大私募投研堪比公募基金),要麼Be first方面很強(提前知道內幕消息),頭部整體比較好。但小私募就不一樣了,主觀小私募,基本都是市場好的時候賺一把,市場不好了可能就成空殼了,融資能力很差,老闆需要的是低級搬磚的,說直白點就是野雞小作坊。

其盈利能力十分不穩定,沒有什麼壁壘,有些靠跟公募基金、上市公司勾結賺錢,不知道哪天老闆就去坐局子了。大家千萬千萬不要去這一類私募,這類私募連量化小私募都不如,你在那裏學不到什麼東西,運氣不好炒股一旦炒虧了就被辭退(我認識好幾個這種)。

至於私募裏是不是股神遍地,我很負責任的告訴各位:沒有。倒是有不少從業人員自己交易都虧錢。職業股票交易員的待遇通常不高,因爲低吸高拋不需要多高的技術水平,統計套利的事情人又幹不過機器。

在這個市場裏,收益高的人無非做對了兩件事情,一是自己選的標的被市場認可了,二是自己去做交易的策略相對大部分人更精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批幸運兒,但是很少有人能夠一直幸運。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