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下面是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清明節的知識1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曆書》中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氣一到,氣溫開始逐漸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標誌着農民們要開始新一年的耕作。

清明節有很多習俗,包括掃墓、踏青、植樹、插柳、放風箏、盪鞦韆等等。從氣候上來說,清明節的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天氣回暖、萬物復甦,人們紛紛踏春郊遊,來感受大自然,因此清明節也叫做“踏青節”。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另外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掃墓”,其實掃墓本來是寒食節的習俗,唐玄宗時期下令“寒食上墓”,因爲寒食節就在清明的前一天,後來兩個節日逐漸融合,就演變成清明掃墓了。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爲清明節氣

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清明前10日後8日及清明前後各10日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的知識2

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這個節氣,因此得名。

清明在仲春、暮春之交,這一天,父母們會去祭奠祖先、緬懷先烈。除此之外,在清明時節,“寒食春過半,花穠鳥復嬌。”一片大美好春光下,父母也會選擇帶孩子一起去踏青、郊遊、感受生活

清明節的由來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裏騁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宋元時期,清明逐步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爲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除了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國家的法定假日。這一天,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因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第2張

清明節爲什麼要掃墓呢?

清明掃墓,與如今已鮮爲人知的寒食節有關。我國古代在清明節前還有一個與清明相連的重要節日——寒食節。寒食在冬至後 105 日,寒食共有 3 天,過後就是清明。

談到寒食節,就要說到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因此產生。

民俗學家認爲,“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在唐代,寒食墓祭作爲國家禮俗被確定下來。

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由於寒食節中主要項目“禁菸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到清代,寒食節流行的一些項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爲節日的活動主項目。清明節掃墓的傳統也因此產生。

清明節的知識3

清明、上巳與寒食是一回事嗎?

清明、上巳與寒食本是分指三個不同的節日。

上巳節是一種古老的節日,到了三月上巳日,人們都到河邊沐浴,舉行消災求吉儀式,稱祓禊。《後漢書·禮儀志》:“是月上巳,官民皆絜(同“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爲大絜。”

上巳節由來已久,在古代節令中佔有重要地位。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主要是娛樂活動,如踏青、遊春、劃龍船、盪鞦韆等。由於這些活動也是清明的重要內容,再加上清明的節候較爲固定,漸漸地,上巳節就合併在清明節之中了。

寒食也稱作“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其具體日期,在冬至節後的105天,與清明相近。《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與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屬介子推有關,後人爲了紀念不言祿而被火燒死的介子推,在三月禁火一個月。事實上,寒食禁火之舉早已有之,與介子推沒有直接關係。

較爲可信的說法是,寒食來源於古代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由於舊火與新火不相接,自然會事先做許多熟食,供改火時食用,久而久之變成一種冷食風俗。

最初的寒食時間爲一個月,後來曹操《明罰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爲子推。”遂下令“不得寒食”。後來改爲七天、三天,最後定爲一天。大約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爲一,寒食也成了清明的別稱,而清明也有了不動煙火只吃涼食的習俗。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第3張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除了講究禁火、掃墓,清明節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盪鞦韆

盪鞦韆是由來已久的清明習俗。鞦韆的歷史相當古老,古時鞦韆多用樹杈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漸發展爲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形式。

蹴 鞠

蹴鞠是清明節時古人喜愛的遊戲。鞠本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製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足球活動,《戰國策》記載,齊國都城臨淄有蹴鞠(當時叫“蹋鞠”)活動,“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拔 河

拔河興起於春秋後期,最早叫“牽鉤”“鉤強”,唐朝開始叫“拔河”。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從唐代開始,拔河就已成爲清明習俗,並流傳至今。

插 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清明插柳的習俗由來已久,唐人認爲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侵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遊玩回來,在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因此在有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