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

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

來源:時尚冬    閱讀: 7.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父母應該多關心孩子,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努力爲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下面跟大家分享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

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1

兒童一歲左右的時候,與父母之間就建立起一種依戀的關係。但是早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又可以分爲四種類型:一、安全型二、迴避型三、反抗型四、纏人型,總是黏着父母。第一種類型的孩子情緒較爲穩定踏實,後三種類型的孩子情緒比較不穩定。

與一些家長對寄宿制學校的顧慮一樣,寄宿制學校對於兒童的心理成長確實存在一些不利影響。

首先,寄宿制學校是否具備關注每個孩子的條件,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對於兒童,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來說,應該接觸來自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刺激。一邊在家庭與父母相處,一邊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相處,這種轉換對孩子來說都是有益的刺激。在學校裏,往往都是一個老師面對衆多學生,無法實現針對每個孩子不同情況的個性化教育。

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

其次,讀寄宿制學校好不好還取決於孩子本身的能力。有些孩子性格開朗外向,獨立性較強,比較容易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如果家庭的教育環境並不好的話,那麼學校老師無疑是更爲專業的教育者。

當然,在跟蹤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班級裏寄宿和非寄宿混合的情況,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寄宿的孩子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些異樣的情緒,比如覺得我跟別的孩子不一樣、自己被父母拋棄到學校裏等等。劉博士就遇到一個原本能力和素質都很好的孩子,因爲中班下學期變成了“全託”,各方面表現都下降的情況。

兒童一歲左右的時候,與父母之間就建立起一種依戀的關係。但是早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又可以分爲四種類型:一、安全型,即以父母爲基地;二、迴避型,即有沒有父母都無所謂;三、反抗型,有不安全感,害怕被父母拋棄;四、纏人型,總是黏着父母。第一種類型的孩子情緒較爲穩定踏實,後三種類型的孩子情緒比較不穩定。

10歲之前是孩子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心理學上傾向於教導孩子去體會什麼是情感,而不是掩飾它。在學校這樣的羣體之中,個體的情感表達是相對缺失的。對於孩子來說,在家庭當中才更能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家長牢牢抓住這個孩子進入小團體之前最後的親密時期。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自我的成長過程。早期孩子和父母是一體的,他們通過哭聲影響父母的行動,使父母圍着自己團團轉。三歲左右的時候,進入一段反抗期,這在心理學上稱爲獨立自主到羞愧懷疑。三歲到十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必然要與同伴建立關係的階段,也標誌着他們將在同伴羣體中長大,逐漸接受羣體的觀點。假如家長因爲諸多原因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寄宿,那麼應該像那個每週三將孩子接回家的母親一樣,讓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機會,增進親子關係。

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2

“終於有人站出來反對寄宿兒童了。”兒童諮詢專家趙遠虹接受時訊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幼教百年紀念大會”上,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長堅決反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兒園,認爲“寄宿”幼兒園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寄宿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做醫生的劉女士堅決不把二女兒送去寄宿,“送去寄宿,你原以爲可以省事,結果更麻煩。”劉女士的大女兒兩歲零六個月就被送去“全託”,一直到小學畢業,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選的寄宿學校。現在劉女士一談到“寄宿”就後悔不已。“很多人因爲沒有對比,感覺不到寄宿的問題”。

劉女士說,“論先天條件,老大比小的要好得多。懷老二時我還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齡,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但老大寄宿後,她一個月、半個月就生一次病,身體全垮了。”劉女士發現這個問題並不是個別情況,在老大班裏,上寄宿的孩子普遍身體不好,而且個子矮。“相比而言,老大小時候的獨立能力比妹妹強,智商也還行,但她就是隻管自己那攤事,好像是個局外人。而且兩個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樣。我們都是同樣的教育,但小的非常靈動,也會疼人,家裏什麼事都喜歡參與,但老大就顯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裏的互動,你關心不關心她好像都無所謂”。

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需要身體接觸的,這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都非常重要,但劉女士說,自己的大女兒根本不需要親密接觸。你想抱抱她,她甚至閃到一邊,還問“你幹什麼”。

寄宿學校對孩子心理有哪些影響 第2張

孩子懂事自立可能是假象

有的父母對孩子上寄宿制幼兒園很滿意,一個原因是因爲他的孩子很乖巧,學會了自立,平時上牀睡覺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還到處誇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給媽媽端杯水,很懂事。

北京大學兒童心理博士易春麗尖銳地指出,這有可能是一種假象,是幼兒園老師要求的,孩子好像是在完成任務。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這麼小的孩子就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動,不需要在睡覺前聽媽媽講故事,這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在易春麗看來,過早將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殘酷的,孩子年齡越小所受的傷害會越大。接受時訊記者採訪時,易春麗毫不客氣地將寄宿制幼兒園斥之爲“高級的孤兒院”,她說,“在這裏,孩子的物質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兒園的老師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爲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感受不一樣。父母兩人照看一個孩子與一個老師照看多個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樣。”

“從某種意義上說,用‘剷除’這樣的詞對待‘寄宿幼兒園’也許都不過份。”趙遠虹說,很多家長並沒有看到“寄宿”將有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心靈上的傷害,還自認爲“寄宿”對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問到這些家長原因時,大都以“全託”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儘早適應集體生活爲理由。殊不知,家庭最大的作用是給孩子“根”的概念,如果“根”的概念形不成,孩子的所屬感就很淡漠,同時極易誤認爲被父母拋棄。

父母與孩子親密關係的建立有時間限制

趙遠虹說,孩子在嬰幼兒階段(0歲至3歲)應以專人照顧爲益,因爲每個孩子身體發育的速度不盡相同。比如腸胃的發育,有的三餐飯過多,有的又太少,掌握對大小便的控制也不是依賴大人的意願,而取決於孩子內在的生理髮育基因。有的父母只注意幼兒園的硬件設備的優劣,全然不顧這種全天候幼兒園有可能給孩子造成的情感發育遺憾。這種遺憾一旦形成,首先表現在對家庭成員的冷漠,對社會理解的模式化和單一化。

“如同自然界中春播秋收的四季,與孩子建立一種親密關係也是有時間限制的,最佳時間一旦錯過,終生難補。當孩子一旦與其他教育者建立依戀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即刻被淡化。”

“還有的父母對自己教育孩子沒有信心,圖方便將孩子‘推’給別人。儘管家長也許可以選擇學校,但不能選擇照看者,甚至不知道照看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點和自身情緒掌控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會時刻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此外,孩子在幼兒園一個星期5天,由於受語言表達能力的侷限性,到了週末往往不會主動向家長講述一週內身邊發生的事情。而天天與父母有交流的孩子才能得到及時的交流和指點。”趙遠虹說,做父母的責任是養和育,不能僅僅把爲子女出錢就看作是教育的全部。

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易心理失衡

在幼兒園裏,最容易被忽視的是中間一層,他們大多數既不屬於班上最漂亮的,也不屬於最出衆或者最調皮的一類,他們習慣準時吃飯睡覺,守紀律。有一個寄宿幼兒園的女老師說,有的孩子在幼兒園三年中沒跟老師講過一次話,因爲隨大流而無人重視。刻板的一維生活缺乏刺激,遠離現實生活,使得“寄宿”孩子思維簡單,比同齡日託的孩子見識面窄。

趙遠虹在武漢幼兒園的調查中發現,上寄宿的孩子在口語中常使用文字語言,尤其在回答大人的問題時常有迎合的心理,這與長期得不到充分重視、心理失衡有關。

易春麗認爲,很早就上全託的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關係非常差,會給孩子造成長久的傷害,比如,孩子在長大後,可能會比較冷漠,不會人際交往,對別人無法信任等等。

在諮詢中,易春麗發現,上“寄宿”、長久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常常會出現兩種狀態,一種是抑鬱型,孩子看起來很聽話,但沒有自己的思想。易春麗特別強調這種情況很容易被父母忽視,因而對孩子的成長也最危險。另一種是恐懼,沒有安全感,孩子常常處於焦慮的狀態,特別膽小,總是緊貼着父母,害怕和父母分離。一位寄宿小孩的父母在幼兒園發現孩子的這種症狀後,以爲是幼兒園虐待過孩子,將孩子領了回來。易春麗說,實際上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寄宿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傷害。“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兒園,父母是省事了,但也會喪失很多東西,比如和孩子接觸的機會,學會真正做父母的機會。”易春麗說,父母忙只是藉口,應該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對於那些實在要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兒園的父母,她建議,要特別留心孩子的情緒是否受到影響,有沒有大的變化,是不是原來很活潑,突然變得不愛動了,這時父母應該儘快帶孩子進行諮詢。

據趙遠虹瞭解,在德國,乃至歐洲,根本沒有中國目前這種意義上的寄宿幼兒園和小學。德國現有的.幼兒園大部分也是半天制,最長的從早上8點到晚上5點。一位從美國回來的朋友說,在美國只有幾種專門爲特殊職業人員服務的寄宿幼兒園,如值夜班的醫生護士。按國際慣例,即便是寄宿大都從中學開始。

“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不是太短,而是太長了。”趙遠虹認爲幼兒一天參加4—8小時的社會活動完全足夠了。

幼教問題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

在日本,幼教問題是全社會的重大事情。幼兒園裏發生的事通常放在報紙頭版頭條的位置。幼兒園老師的地位也相當高,他們的薪水與大學留校的助教不相上下。可以說,目前幼兒教育的質量決定着全社會20年後人的素質的高低。

在趙遠虹看來,如果父母非要選擇寄宿,那麼非常關鍵的要素是看孩子有沒有單獨和老師交流的機會,幼兒園或者學校是否創造了一些類似家庭的氛圍,孩子是否允許攜帶自己的玩具和私人用品等等。孩子的依戀物是他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恐懼或者因分離焦慮時依託的一種安撫品,能起到緩解情緒度過危機的作用。有的幼兒園爲了避免孩子想家,不許掛父母的照片,不讓從家裏帶自己的東西,人爲地想讓孩子淡忘家庭,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

諮詢中,趙遠虹發現,不少五六十歲的老寄宿學校的人,直到今天仍普遍地感到家庭生活繁瑣複雜,難以適應。

“寄宿制在前蘇聯、前東德、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較爲普遍。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解放婦女,讓她們參加到革命和工作中去。中國50、60年代不少寄宿幼兒園和學校,大部分是爲當時的幹部子弟辦的。這些家庭的孩子幾乎是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下成長,極度缺乏社會知識,尤其是家庭觀念和情感知識方面。”趙遠虹特別指出,許多幼教問題不僅需要教育學家重新認識和反思,更需要整個社會參與。比如國際上普遍認同的,0歲到3歲的幼兒需要母親在家帶養,而在中國如何實現,中國婦女能否爲了孩子再回到家庭中去,婦女的位置又如何定位和評價等等。這些問題都亟待各方人士關注和解決。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