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給娃講講春節傳統習俗

給娃講講春節傳統習俗

來源:時尚冬    閱讀: 7.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給娃講講春節傳統習俗,在我國春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會隆重的慶祝,春節也有非常多的講究和習俗,我們不能夠忘記,必須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下面一起來給娃講講春節傳統習俗吧。

給娃講講春節傳統習俗1

小時候過年,全家團圓,在外的子女都回來,全家人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煮餃子,放鞭炮,大年初一,和哥哥姐姐挨家挨戶去拜年,最開心的是能收到壓歲錢。

可是現在,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壓歲錢被微信轉賬代替、登門拜年改成了視頻拜年,就連以前令人期待的年夜飯也變得沒那麼期盼。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最美好的部分,就在於濃濃的年味,隨着社會越來越進步,過年的儀式越來越精簡,到最後,連對過年的期盼都被精簡掉了。

作爲中國人,年味兒我們不能丟,反而應該讓孩子多瞭解,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給娃講講春節傳統習俗

什麼是年

傳說,年是一隻兇獸,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來吞食畜牲,傷害人命,於是人們把年每來一次稱爲一年。

後來,人們發現,年害怕紅色,響聲和亮光,於是就在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鑼打鼓,把年嚇跑了。而這種習俗就流傳至今,成爲了過年放鞭炮、貼對聯、敲鑼打鼓的風俗。

實際上,年和中國的農業有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週期。

在夏商時期,人們根據月亮圓缺的規律,將一年劃爲12個月。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曆的正月初一爲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什麼是除夕

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中,就已經提到了“除夕”.

除夕,是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所以,在除夕之夜,人們要除舊迎新,“除夕”就是“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頭等大事。人們會在家中擺豐盛的飯菜,燃香燭,率領子孫叩拜,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2、吃團圓飯

年夜飯是過年的重頭戲,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的團圓飯。

很多家庭從中午就開始忙活,最少要備上十幾道菜,菜單中,必須要有魚有雞。而且一定要剩菜,這預示着年年有餘。

這幾年,隨着經濟條件好了,更多的家庭選擇到飯店訂年夜飯,菜單也更爲豐盛,菜名也更吉祥好聽。

3、放鞭炮

以前,一到過年,孩子們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放鞭炮。

有的人認爲,放鞭炮的時候,誰家的鞭炮放得越響,寓意着誰家的日子來年越紅火。

近年,因爲空氣污染等問題,大部分的地區都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了,過年放鞭炮只能成爲一個遙遠的記憶。

4、守歲

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

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除夕守歲,所有房間的燈通宵不滅,寓意照歲之後,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全家聚在一起,閒聊通宵,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初一到十五的習俗

大年初一:一大早放鞭炮,吃餃子,有的地方還會在餃子裏面包上硬幣或者花生,誰吃到的多就寓意他明年發大財!

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給壓歲錢。大年初一這天不能用掃帚掃地,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

大年初三:又稱小年朝,要燒門神紙,禁食米飯。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防惹口舌是非。

傳說中,大年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這一天,要早早熄燈就寢,

大年初四:傳說竈王爺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裏,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放鞭炮,恭迎竈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各家都會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吃餃子,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

大年初六:這一天,可以進行大掃除,將存了幾天的垃圾都扔掉,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七: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大部分地方有吃麪條的習俗,寓意用麪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大年初八: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如果這天天氣晴朗,那就寓意着來年稻穀豐收

大年初九:傳說此日爲玉皇大帝生日,很多地方的人們會舉行祭典活動,表示慶賀。

正月十五: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

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很多地方會舉辦花燈。

近幾年,元宵節又被稱爲中國的“情人節”,很多戀愛中的年輕人會非常重視這一天,約會吃飯一起賞燈。

王子裏有一句經典的臺詞: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的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的時刻不同。”

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中最大的儀式!其中的傳統習俗,都透露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我們也應該重視起來,傳承下去,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傳統節日的美好之處。

給娃講講春節傳統習俗2

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桃符的傳說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佈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着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爲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爲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着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爲“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臘月三十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兇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爲“過年”。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爲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慄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臘八粥的故事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看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傳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爲“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還有一個臘八粥的傳說,朱元璋小時候家庭窮困,常有斷炊之患。一日,他放牛歸來飢餓難捱,忽見牆角有一個鼠洞,想逮鼠充飢,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黃豆、紅豆、麥粒、花生等物。他把這些雜糧洗淨後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來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忽然想起了小時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羣臣共嘗,無不稱妙。因這一天正是臘月八日,朱元璋就稱此粥爲臘八粥。後來,傳至民間,就沿襲成俗。

貼福字的傳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爲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爲紀念馬皇后。

老鼠嫁女的傳說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歷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爲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裏,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着用麪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爲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爲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春節接財神的傳說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初一,就要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爲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出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祭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爲趙,變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爲“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