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寶寶的很多優秀品質都是從小開始培養的,學會謙讓就應該從小開始,但是要如何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下面是小編總結的幾點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1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

寶寶正處成長的敏感期。當孩子進入敏感期, 對於各方各面都十分敏感自私”的自主敏感期 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徵當成自私的表現,開始緊張,並開始專門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精神,故意將屬於孩子的物品強行分給別人,結果造成孩子對物質缺乏安全感。

“不講理”的執拗敏感期 過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對身邊物品的屬性那麼計較、那麼緊張,由此而認識了“我”,並獲得了“我的權利”的認識。從表現情況看,就是任性、蠻不講理。

“麻煩”的完美敏感期 當孩子關注於物體的體積和形狀後,就開始出現有關物體形式的審美。當他們愛上一個物體,就連它的形狀也一起愛護起來,發現一個完整的形狀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感到愉悅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壞了物體的形式,或達不到他們對事物形式的要求,也會不依不饒地發脾氣、哭鬧。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發現完整與殘缺,建構起自己內在的對於美的需求。 呵呵,是不是和您的女兒的行爲很相似呢。所以啊,請您不要擔心,這是因爲您的女兒進入了敏感期,所以纔會出現您說的這些行爲。那麼,面對您的任性的寶寶,我們有什麼祕方呢? 下面給您介紹幾種方法,希望對您教育孩子有幫助。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 第2張

(1)互換法:讓其他孩子出演任性的孩子,讓任性的孩子扮演父母或其他人的角色,通過這種角色體驗,使任性的孩子以中領悟到任性是不受歡迎的個性。

(2)轉移法:當孩子任性時,利用當時的情景,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能吸引孩子的其他的新穎事物上去。

(3)聽任法:當孩子產生任性行爲時,如哭鬧、撒潑等,在安全保證的條件下,家長不要去理睬他。當他感到哭鬧、撒潑這些"武器"已經不靈時,會自然停止哭鬧。這時再對他選行說理,在在會收到更好的毅育效果.

(4)說理法: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家長可以例舉生動形象的事例,給孩子講清任性行爲可能帶來的結果,使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5)引導法:家長可以從任性孩子身上發現“閃光點”,加以挖掘和引導。這樣做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把任性的缺點轉化爲積極的心理因素。

(6)激將法: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家長可以故意採用激將法,,促使孩子在好勝的心理狀態下剋制自己的任性行爲。

(7)預防法:當可能誘發孩子任性行爲出現的情景臨近時,家長可以事先給孩子提出要求,做到“約法三章”。

(8)委託法:孩子喜歡幫大人做事,當孩子發生任性行爲時,家長可以委託他去完成某項力所能及又感到有趣的任務。這樣即可以使孩子擺脫任性情緒,防止出現“頂牛”狀態,又可以使孩子感到受信任,產生滿足感。

(9)誇獎法。針對孩子喜歡聽好話、帶“高帽”的心理特點,用孩子過去好的行爲或孩子喜歡聽的話,對孩子的任性行爲作出相對合理的解釋,讓孩子可以“順着梯子下樓”。這些方法有時可以調動孩子的自尊心、同情心、上進心,從而控制孩子的任性行爲。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2

“我的!我的!”這是寶寶最近的口頭禪。她的所有玩具、食物都不許別的小朋友碰一碰,別人的玩具、食物她看中的卻會搶過來。看着寶寶變成這樣,媽媽憂心忡忡,該怎麼辦纔好呢?

這說明寶寶自我意識正在覺醒,剛剛可以分得清楚你、我、他,也就是主體和客體。但對於主體和客體的意義和界限並不清楚,不能簡單地說這種行爲就是“自私”。這些表現是正常的,也是他成長的標誌之一。發掘自我的過程,就是發掘一個人內在潛力的過程,讓寶寶從小養成和確立一種自我意識,對他們今後跨入社會、面對挑戰有莫大的幫助。

但人不能隔離於他人而獨自生活,羣體社會需要彼此協調、互助和關愛。如果成天只是想着自己,會發展成爲一個孤立、粗暴、冷漠的人。當代中國社會有它的特殊性,每戶人家大多就一個寶寶,所以格外寵愛。不像過去,有兄長陪伴,有弟妹需要照顧。好吃的優先滿足寶寶,玩具、食物,也都是寶寶一人擁有。這種獨生的狀態,需要正確引導,否則只會讓寶寶凡事只想自己,不顧別人。再加上缺少羣體生活體驗,不會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往往會表現出自私的一面。

讓寶寶知道什麼是謙讓 第3張

在寶寶心中建立起“他”

隨着年齡的增長,寶寶開始逐漸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中,除了自己,還有其他人的存在,這是需要一段時間去調整的。媽媽要幫助寶寶慢慢擺脫狹小的“我”的空間,養成利他的思想和行爲。

對待寶寶的“自私”行爲,不能粗暴地呵斥或強硬地奪走他的`玩具給別人,這種方式不會有真正的效果,甚至還會對寶寶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最合適的辦法,應該是大人的以身作則。媽媽要以自己與他人分享的實際行動來觸動寶寶,並且讓他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和樂趣。同時,在平時的教育中,可以運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比如:去爺爺奶奶家吃飯,要求他“乖,不要調皮”(這是讓他更關注在“自己”身上);然而,如果說“這是爺爺奶奶喜歡的XXX,到時寶寶送給他們,他們會很開心的”。(這就是教他想到長輩,想到自己和長輩的聯繫)。經常這樣練習,可以在寶寶心中建立起他人,即客體的世界,內心開始考慮別人的感受。

讓寶寶學會謙讓

爲了防止寶寶產生獨佔和搶先的不良心理,媽媽應該從小事着手,比如吃喝上開始進行教導。寶寶如果在吃喝之類的小事上都嬌生慣養且爲所欲爲,那麼在其他方面也只會想着自己,無視他人。媽媽如果要幫寶寶改掉這個毛病,最好在吃飯時,人齊了再一起動筷子,並且不可以優先挑取營養價值高的,或好吃的給寶寶,也不可讓他先挑選,才輪到別人。即使因爲寶寶年幼,要多增加這方面的營養,也要告訴寶寶這是大家謙讓、關心他。別人需要的時候,也有這個權利。從小讓寶寶尊重長輩,謙讓小朋友,並及時地給予表揚來進一步正向鞏固他的這些行爲。

只要媽媽平時多注意引導寶寶的日常生活表現,就能平穩度過這一階段,逐漸形成互助、分享的良好行爲模式,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