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家長容易陷入的早教誤區都有哪些

家長容易陷入的早教誤區都有哪些

來源:時尚冬    閱讀: 7.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容易陷入的早教誤區都有哪些,家長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才能更好培養孩子的能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利於孩子日後的發展,家長容易陷入的早教誤區都有哪些,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家長容易陷入的早教誤區都有哪些1

誤區1:學的越多越好

很多家長從小會讓寶寶學習很多的才藝,希望挖掘寶寶身上的潛力。但是要給寶寶早教的話,還是應該找到寶寶的興趣所在,從而才能讓寶寶在他感興趣的領域獲得一些成就。如果讓孩子盲目的學習很多東西的話,很可能會造成寶寶壓力過大,反而會對學習的東西產生厭惡感。

家長容易陷入的早教誤區都有哪些

誤區2:瞎玩耽誤自身

小孩子都有自己平時喜歡愛玩的一些東西,比如有些男孩子從小就特別喜歡玩一些汽車模型,而家長覺得孩子玩玩具對自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所以有一些家長就比較抵制孩子喜歡玩的一些小東西。

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小孩子的思維以及各種創造能力都是從小孩子喜歡玩的,一些玩具中被激發出來的,如果從小就不讓孩子接觸小玩具,可能會影響到寶寶之後的思維能力,以及讓寶寶的創造力下降。

誤區3:知識學越多成績越好

不少家長覺得成績就代表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希望孩子能夠學很多很多的知識,從小就給孩子讀書、認字。但是有時候卻忽視了孩子另外的東西,比如情商、交際能力等,反而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而且知識依賴的是長期的積累,過早的強迫孩子去學習這些看不懂的東西,成績就一定會好嗎?成績好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夠成功,身心都健康,德智體美勞都均衡發展纔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誤區4:依賴早教中心

有些家長可能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培養孩子,他們就會把孩子送去一些早教中心,把孩子交給那裏的老師。但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是需要父母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如果父母從小沒有給寶寶足夠的陪伴,很可能會導致寶寶變成缺乏安全感,或者是缺乏自信的人。

早教該如何正確進行呢?

1、6個月:學習咀嚼和喂幹食物

對於六個月之內的寶寶,這時候給寶寶只進行母乳餵養就好,她也不需要學會咀嚼食物。但是一旦寶寶出了六個月之後,寶寶的牙齒就開始慢慢要學會咀嚼了。如果這個時間段父母沒有給寶寶養成咀嚼的能力,很可能寶寶之後就會拒絕去咬食物。

所以對於這時期的寶寶來說,家長就不用再過於的給寶寶一些保護,把食物弄碎再給寶寶吃,應該慢慢開始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2、9個月至1歲:分辨多少、大小

對於九個月到一歲的寶寶來說,這時候應該給寶寶鍛鍊智力,可以慢慢的教會寶寶,辨別一些事物的形狀,以及物品的大小等。還可以讓寶寶不斷地比較兩個東西,哪個東西比較大?就是有助於培養寶寶判斷思維的。

3、1歲至3歲:學習口頭語言

兩歲半是寶寶開始學習語言的瓶頸期了,這時候寶寶可能會積累很多的詞彙語法,這一階段父母要多多引導寶寶開口說話,多和寶寶進行交流。還可以給寶寶講故事,鍛鍊寶寶的理解能力。

4、2.5至3.5歲:形成衛生作息習慣

一般寶寶到了三歲之後,寶寶可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作息習慣,所以父母應該抓住寶寶,兩歲半到三歲半,這個時間段給寶寶培養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

家長容易陷入的早教誤區都有哪些2

把早教單純理解成對寶寶的教育

絕大多數家長其實都會有這樣的認知誤區,認爲早教是針對寶寶的。其實,早教不僅是針對寶寶的素質培養,更是對家長的教育。寶寶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遠遠比機構的老師要多,家長的言傳身教帶來的影響力也遠遠比早教機構要大。

因此,早教除了幫助寶寶成長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功能和需求其實是幫助家長不斷提升自己的育兒水平和心理素質。很多家庭以爲把寶寶交給早教機構就萬事大吉了,可在這樣的情況下,同一水平的寶寶在經歷早教後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成長速度,這背後就有很多家庭因素的印象。家長們提高對早教、對自我提升的認知,才能夠讓寶寶更加健康地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是神童

在家長們心中,自己的寶寶都是最優秀的,都是有機會發展爲神童的。但實際上特別聰明的和不聰明的寶寶都是極少數。如果家長們一開始就給寶寶一個超級高的預期,這在寶寶的成長過程當中就很容易產生特別的焦慮,進而會影響到家長對寶寶的認知,甚至產生一些急迫、過激或擔憂造成的不利行爲。

早教階段,更多是幫助寶寶發現自己的愛好,以及可能的潛能方向,幫助家長和寶寶更好認知,而不是衝着天才去培養。如果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在早教過程當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焦慮式催長與填鴨

和上述問題相對應的就是家長對於早教和孩子設立了過高的目標。在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思維下,寶寶晚幾天識字,少學了幾個英語單詞,或者跑得不那麼快,算術不那麼好都成爲家長們擔憂的事情。

其實,不同寶寶的發育速度不一樣。最開始的時候稍微慢一點其實不會對寶寶的未來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如果家長在一開始就用應試教育的思維看待,給寶寶設定很多量化指標,甚至讓嬰幼兒寶寶像學生一樣學習,就會給寶寶帶來很大壓力,甚至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反而更加不利於寶寶成長。

爲應試教育而早教

實際上,在各類調研當中,都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家長希望寶寶能夠提前學習語文、數學和英語。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寶寶在早教階段就獲得先發優勢。

在相關調研當中,我國小學生的厭學率近年來居高不下,就是與過早接受大量的應試教育有關。

在電視劇《小捨得》當中,蔣欣飾演的媽媽田雨嵐舉了一個10個月學英語,3歲過英語六級的極端寶寶的例子,導致自己對孩子過分焦慮,最後將孩子培養得極端厭學並且精神分裂,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強迫孩子承襲自己的想法

很多家長在小時候沒有太好的條件,導致對一些興趣愛好具有迷戀心理,並希望通過孩子得到補償。因此我們發現,不管孩子有沒有天賦,他們可能都會被家長帶去學鋼琴、學書法、學畫畫等等。然而,卻讓不少寶寶看到鋼琴和畫板就想跑,花了大量時間金錢學習卻毫無效果。

實際上,每個寶寶的天賦方向都不太一樣,找到他們喜歡並適合的遠遠比讓他們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學習更重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寶寶的心情不愉悅時,他們的記憶大門也不會打開,導致事倍功半,甚至什麼也得不到。

對於早教的無知,並讓寶寶深受其害,是很多家長的痛苦原點。他們的寶寶既沒有獲得幸福的童年,又無法得償家長的心願,還可能因爲錯位的早期教育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層面缺乏感受力,對美、對愛、對善,缺乏熱愛,這是所有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早教的本質是對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的全面培育,是對好奇心的培養,讓他們有更多勇氣去探索未知的未來。同時,早教還是對寶寶興趣與成長方向的摸底,讓家長很好得知寶寶到底是適合邏輯、藝術或是運動。

早期教育是幫助寶寶和家長全面探索的教育,是開發智力的教育,但本質上還不是大範圍學習知識的教育。

會識字、會背詩在嬰幼兒時期只是簡單的記憶模仿,並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0至3歲的孩子正處於情感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要充分把握好語言、智能、體能、感官等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和規律,爲他們創造更開放的環境和更廣泛的興趣接觸機會,採用鼓勵性教學、快樂式培養,才能真正讓早教落到實處。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