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

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孩子是上天的饋贈,成長是甜蜜和困難交織的過程,教育孩子也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要學會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下面小編分享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相關內容。

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

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1

這是一封家長來信:

“我的小孩的確出問題了。在孩子出生前,我偶爾看見了一套關於孩子的教育方案,故此拿來借鑑使用。在我們的努力下,孩子大約在三歲左右就認得1000多字、古詩30多首,算術20以內的加法運算。周圍的人們都說是個神童。可是他到了小學時,學習一直很不理想。”

“過去確實不懂得小孩,認爲孩子是必須聽大人的,忽視了孩子的內心世界,現在想起來的確很後悔。孩子3歲多的時候,在幼兒園就十分好動,上小學後更是上課不聽課、逗同學,經常被老師趕出教室或罰站在講臺邊。伴隨而來就是我們的打罵了。如今孩子十分懶,還經常說謊,經常是講到做不到,早上起牀慢慢吞吞,天天寫作業的時候潦草應付或者就是經常不完成,孩子寫的漢字連他自己都看不懂。”

“爲小孩的教育我感覺太費力氣,打他的時候,他眼神露出兇光,樣子很委屈。不打吧,有時候又極爲難忍。如今,我側重抓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稍爲有點好轉,但總感覺效果不佳,故致信於您,是否能指點迷津。”

這是一名家長寫給寧夏幼兒教育心理諮詢專家李躍兒老師的一封信。事實上,類似這樣的故事也不少。爲什麼一個個在幼兒園小班裏還是天真爛漫、熱愛思考、喜愛探索、想像力豐富的幼兒,可到了小學卻出現了另一番情況。是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

幼教老師點評:想像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動因。銀川市第一幼兒園園長王玉義認爲,教育是有規律的。比如教育大綱規定幼兒早期教育達到的目標爲“幼兒在各種遊戲中歡度幸福童年”。科學實驗證明,對孩子進行提早教育只會事倍功半。當孩子對漢字、詩詞還沒有感興趣的時候就強行讓他們學,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學真正開始接觸這些知識的時候,就開始厭倦,提早學習嚴重挫傷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對學習的興趣,孩子因此無法專注學習。

銀川市第四幼兒園教師黃瑛說,這些都是一些目光短淺的家長造成的。孩子應該有探索他自己世界的自由,然而,許多家長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嬌”育孩子,替孩子做好一切事情,剝奪了孩子體驗的快樂,造成了孩子只會被動接受,而不會主動思維,更談不上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

寧夏附屬醫院幼兒園教師周紅芳、祁鴻雁直言:許多家長急功近利,爲滿足“我孩子特聰明”的虛榮心,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強教各種樂器及技能,從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還需要探索精神、想像力等內在能力的培養。

誰奪走了孩子的想像力2

身體發育

2歲是小步緩行時期。孩子剛出生時,媽媽會找大夫問這問那,而孩子到了2歲以後,不僅得病率降低了,找大夫診斷的機會也少了。

1歲半到3歲兒的健康診斷就告一個段落了,因爲至少從表面上看孩子在茁壯成長,所以媽媽容易鬆一口氣。但是,這一時期是孩子從嬰兒期過渡到幼兒期的重要時期。因此,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判斷上,應注意內在的問題了。

乍一看苗條起來

看孩子的身體特徵,胳膊比腿長得快。長到2歲時,胳膊長60%--75%,而腿只長了40%。但從這以後,腿就開始長得快,找回平衡。同時,身材也漸漸勻稱起來。

骨骼和牙齒的發育

2歲兒時期,骨骼生長得快速、顯眼。雖然脊椎骨很快堅硬起來,但骨骼本身還很軟,如果老躺在同一個方向,或者營養不平衡的話,容易導致身體畸形。因此,要注意到這一點。

這個時期大部分乳牙都長出來了,在牙牀裏爲32個永久齒佔好了位置,但到了6歲左右才能長齊。

這時的孩子可以做到既能刷牙,又不嗆水,因此可以開始培養飯後刷牙的習慣。一開始不用牙膏只用牙刷也很好。

運動和動作的訓練

人只有等神經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成熟以後,才能出現抓住可見物體或者兩腳直立行走等人所特有的動作。因此,要讓孩子做超出身體成熟度的運動,反而會引起孩子的不滿,起到失去信心的反作用。可見,不能提倡過早進行步行運動。

孩子自己能做的`運動很樂意反覆做,這時應該叫他做下去,因爲這是很好的訓練機會。

週歲前後大部分孩子能走步。到了2歲還能跑步,可能對用腳尖走步也感興趣。能在滑梯上坐着滑下來,也會從矮的桌椅上跳下來。到了2歲末時,85%的孩子能並腳上臺階,將近80%的孩子能做並腳跳遠或兩腳交替上臺階等較難的動作。另外,一隻腳站2--3秒鐘,騎三輪自行車、翻跟頭等更難的動作,只有70%的孩子才能做得出來。

2歲兒是全身運動神經發達時期。因此,儘量給孩子創造到室外玩耍的機會。總之,這一時期是孩子不太老實的時期,也是劃傷碰傷不斷的時期。但是因爲怕孩子受傷就老把孩子鎖在屋子裏,會影響孩子全身運動神經的發達。另外,孩子的動手運動也發展得很快,如能把積木搭得很高,拋球接球,拉車推車,翻書本等動作都做得很不錯。

孩子看畫學畫時,畫圈容易而畫垂直線和水平線相當難;畫“十”字更難,只有1/3的孩子才能做到。

如果怕危險而不讓孩子使用剪刀就會失去訓練手指的機會,不如教給孩子怎麼用是不危險的,這樣,2歲的孩子也能按所學的方法安全使用剪刀。認知能力的發達

幼兒期是感覺和運動神經尚未分離的時期。孩子通過看、聽、聞、摸、嘗等活動來了解事物,並且綜合這些來自外部的各種刺激後得出結論。

想像力在萌芽

孩子到了2歲,才產生想像力,雖然不能把想像的東西反映在實際行動上,但能在心裏想像出某種動作,或者眼前沒有的東西也能在腦海裏刻畫。這是認知發達的一個劃時代的變化。

想像這一新的技能,在孩子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能反映出來。首先玩兒法有了變化,如表現日常生活的“過家家”遊戲等。

還有,孩子可以把語言表達的事情在心中勾畫出來。“去隔壁屋把書桌上的報紙拿來”,這種眼前無物又相當複雜的命令,2歲末的孩子80%以上都能理解並會做出反應。

恐懼心和好奇心開始萌芽

孩子在這個時期悄悄產生想像中的恐懼心。大人們開玩笑的話,或者爲了讓孩子聽話而說的“狼來了”、“鬼來抓你”等話,都成爲使孩子感到恐懼的原因。當然,這些話對遏制孩子的行動有一定效果,但過分了會使孩子成爲“怕死鬼”,所以,“以怕養乖”的手段是不可取的。

另外,2歲孩子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孩子沉浸在什麼都想摸一摸,什麼都想打碎的衝動之中,看到新穎的東西非摸不可。愛撕破紙張或亂塗亂畫,這些行動正是探索的開始。如果探索欲被“不許撕”、“不許亂畫”、“不許跳”等命令來禁止的話,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謹小慎微。但是,什麼需求都予以滿足也是會出問題的。所以,這個時期要分出能滿足探索欲的場所和禁區是很重要的。

開始說話時的注意事項

話裏有被動詞和能動詞。孩子在自己會說話之前,早已能理解別人說的話。但是,知道的被動詞多並不等於會用能動詞。孩子經過什麼過程學會說話呢?這是很有趣的事。不管人種、文化、社會階層有什麼不同,孩子都是從說一句話開始,而這一句話又包含着許多內容,例如,孩子說聲“爸爸”時,也許是“爸爸在屋裏”的意思,也許是“爸爸上班了”、“爸爸在哪裏”等意思。 大概週歲時,孩子能說這種“一語文”。到了1歲半以後纔有一半的孩子能說“二語文”,而等到2歲半以後,90%以上的孩子都會說了。能說“爸爸上班去了”的“三語文”的孩子,1歲末時只有20%,而等到2歲末時就超過了90%。

孩子能使用“多語文”時,會用上表示關係的助詞和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從而漸漸理解語言結構。

和媽媽溝通

孩子在這個時期非常愛聽故事。不少孩子每天晚上聽了故事才能睡覺,還有愛聽小人書的孩子。每天晚上,睡前讓大人讀畫冊的孩子好像更多。這是母子之間加強溝通的極好機會。糾纏着要聽故事和要讀畫冊的孩子一般語言能力發展得快。有時讓孩子編故事也是語言訓練的好辦法。孩子掌握語言大部分是從效仿大人語言中得來的。所以創造好的語言環境很重要。首先父母要主動遞話,用準確的發音和通俗易懂的短文說話,同時,別煩孩子的提問,要恰如其分地給予回答。這些都是通過語言相互溝通的重要基礎。

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到了2歲斷奶已結束。但是,還有排泄訓練尚未完成的孩子。在2歲後半期的孩子中,有85%能自己穿、脫簡便的衣服。釦子大、個數少的衣服會讓孩子感到穿脫起來更容易。脫比穿容易。所以,從脫開始進行練習,穿自然也就會了。

孩子有了自己能穿能脫的經驗,會感到高興。這時大人應和孩子的“小試牛刀”一起高興,而不要有任何不耐煩。

要訓練孩子自個兒基本上能做到排便、穿衣脫衣、吃飯、刷牙、洗手等身邊的事情。

教孩子學會自己動手,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這也是訓練孩子的目的。同時,要知道在這個訓練過程中,會形成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社會關係,而這個關係又影響着孩子的人格形成。要認識到建立關係的過程比訓練結果更重要。

自我意識萌芽

孩子在開始認識自己的時期,有着兩種矛盾心理:有心自己做事,又怕弄得失敗。所以,如果孩子失敗時,媽媽說:“你看,不按媽媽教的做,搞砸了吧。”結果,孩子就會慢慢失去信心,容易變成依賴媽媽的消極孩子。

聽到不少媽媽嘆道:我家孩子缺乏積極性。奉勸這些媽媽首先應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扼殺了孩子想要自立的萌芽呢?

孩子雖然開始認識自我,但還缺乏自信。有時還會故意和父母作對,違背父母的意志。所以,凡父母命令的事都要拒絕掉。加上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一旦不順心就會跺腳發脾氣。

這個時期媽媽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態度如何,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將起到很大作用。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