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5篇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5.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兩次做傘,探究傘的結構,知道傘有傘面、傘柄、傘骨。

2.能積極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3.增強關愛小動物的社會性情感

活動準備

製作傘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實物傘若干,多媒體PPT課件(小雞淋雨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傘,《傘舞》音樂磁帶。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傘的構造;難點:嘗試自制小傘。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做傘的願望

1.師:小朋友請仔細聽一聽,你昕到了什麼?打雷了,下雨了。快看,一羣小雞在幹什麼?(欣賞多媒體畫面:小雞淋雨並尖叫着四處逃竄。)

2.師:天很冷,淋雨的小雞會怎樣呢?我們趕快想個好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想出許多幫助小雞的辦法,許多小朋友想做把小傘送給小雞,這個辦法真不錯!

二、幼兒第一次探索製作小傘

1.出示做傘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紹。

師:桌上有許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麼材料做傘?

師:現在我們就來動手爲小雞做小傘吧。

2.展示幼兒第一次嘗試的作品。(將做好的小傘插在吸水海綿上的小雞旁)

師:請你將傘送給小雞,並對小雞說句有禮貌的話。

3.幼兒交流,瞭解傘的結構。

(1)引導幼兒認識傘面、傘柄。

師:你用什麼材料做傘?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籤,先找塊圓形的布,然後用牙籤撐在下面。

師:聽聽小雞說什麼?(出示PPT畫面:小雞說,小朋友做的傘不能擋雨。)問題出在哪兒?

(2)每人一把實物小傘與自制傘比較,認識傘骨。

師:剛纔大家自己做的傘與手裏的傘有什麼不一樣?哪裏不一樣?

幼:我做的小傘撐不開。

小結:傘都有傘骨,傘骨就像人的骨架,沒有傘骨,傘面就撐不開。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製作小傘

1.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

師:剛纔我們做的傘因爲沒有傘骨,所以還不能幫小雞擋雨,怎麼辦?拿什麼材料做傘骨呢?(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做傘骨)

師:第二把傘做好後趕快送給小雞,仍然要對小雞說句好聽的話。

2.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

師: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

幼:用牙籤、火柴棒都可以做傘骨。

師:這次小朋友做的傘都有傘骨,小雞能撐開小傘遮雨了,小雞真開心。

小結:今天,我們做了能撐開的傘,並知道傘不僅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四、瞭解傘的作用

1.師:你們平時用過或看到過什麼樣的傘?

2.播放PPT,欣賞多種有趣的傘。

小結:傘不僅能擋雨、遮陽,還能裝飾和表演,傘,的用處很多。

3.幼兒與老師一起跳《傘舞》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確實,這是實現“幼兒爲本”教學理念的正確方法。在追求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今天,有效教學引領我們在教育中實踐智慧,在教育中體驗世界,在教育中開啓新的行程。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實踐中,我這樣讓有效教學行動起來。

1.關注興趣,有效組織。

杜威說過“爲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爲思維的開始階段”。科學探究活動大多數比較抽象,以遊戲化的方式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感受活動的樂趣。

上面活動的開始部分,我提供“下雨啦”多媒體動畫課件,巧用小雞淋雨的情景,使孩子在同情心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看着雨中四處躲避、凍得瑟瑟發抖的小雞,爲小雞做小傘的慾望一下被激發了。他們利用廢舊材料探究製作小傘,並邊做傘邊安慰小雞:“小雞、小雞彆着急,馬上就有小花傘啦。”要想吸引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教學所呈現的情景除了能激發幼兒興趣,還要能喚醒幼兒已有的相關經驗或知識,讓幼兒內在的創造衝動釋放出來,陶醉在充滿樂趣的探究活動中。

幼兒的情感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往往是“生成一淡化一泯滅”。爲使幼兒在導入活動時被激發出來的熱情保持不減,我將情境性貫穿活動的始終。雖然是科學探究活動,但孩子們在認知、語言、情感、操作等方面有了向“最近發展區”挑戰的機會。

2.關注能力,有效體驗。

認識傘,傳統教法往往是教師讓孩子從觀察入手,而此活動一開始就遵循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即通過情景導入,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傘,讓孩子在主動探究、主動建構中獲取知識。

第一次探索製作後,幼兒交流,再與實物傘比較,瞭解傘的結構。通過嘗試,孩子們發現傘不僅要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然後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學習與探究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係,這種體驗式學習使教學更有效。

3.關注問題,有效引導。

爲保證活動的有效、高質,教師要運用智慧把要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願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繫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以“趣”引路,以“情”導航,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實效性。在科學活動“傘”中,我實施了這樣幾個策略:

(1)讓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活動中我注意營造幼兒主動探索的氛圍,讓幼兒帶着疑問去探索,比如:“爲什麼我做的小傘撐不起來?”“拿什麼樣的材料做傘骨更合適?”鼓勵幼兒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比如:“和實物傘比比,哪裏不一樣?”發展幼兒的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

(2)讓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合理運用指導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幼兒發現學習爲主,並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是教師的作用由直接指導變爲間接指導,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幼兒第一次做傘送給小雞後,我設置了小雞仍然急聲高叫的情境,啓發孩子思考:小雞爲什麼拿到了傘還是急得嘰嘰叫?此時,再出現實物傘讓孩子撐一撐、轉一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找出原因:沒有傘骨的傘,小雞是撐不開的。於是,孩子們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爲小雞做傘。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很自然地間接指導了孩子,讓孩子發現問題後主動解決問題。

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限制幼兒的自由討論、隨機提問,對於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如: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比較、分析、交流與合作。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隨時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現和發現,讓幼兒在寬鬆的環境中探索,促進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讓幼兒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幼兒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從願意學、喜歡學到主動學,自然會將自己從旁觀者變爲參與者,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教學也就變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讀懂幼兒心靈、創造教學奇蹟、共享教育幸福的藝術。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鑽研,爲平淡增添光彩,將了無生趣引導得生機盎然,讓師生都能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彼此受益!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我們幼兒園擁有寬大的草坪,有多條小路,有樹林、山坡。到了春天,草綠了,桃花開了,一些小蟲子也出來了。孩子們很愛在草坪上玩過家家、挖土、玩沙。有時老師會聽到幾個男孩子說:“老師,我捉了一隻西瓜蟲。”引得其他孩子都來觀看,都來找西瓜蟲。西瓜蟲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小蟲,因名字感覺親切,還會像變魔術一樣變成西瓜樣子,一直受到孩子們的關注。

西瓜蟲爲什麼會變成西瓜樣子?在哪裏容易找到西瓜蟲?西瓜蟲吃什麼?……等問題都是孩子們愛問的問題。教師由此設計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西瓜蟲”引導孩子們在觀察中瞭解、認識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目標:

1、喜歡觀察小蟲子,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2、認識西瓜蟲的外形特徵,瞭解其生活習性;

3、學會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捉到西瓜蟲裝在觀察瓶中;

2、放大鏡、透明塑料杯、每人一份。

3、西瓜蟲圖片課件,多媒體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介紹小夥伴,瞭解西瓜蟲的生活環境及名稱

今天小朋友到這裏來玩,還帶了一個小夥伴呢。誰來介紹一下你的小夥伴叫什麼名字?爲什麼叫這個名字?(那我也叫它西瓜蟲吧。)

你是在哪裏找到這個小夥伴的?這些地方是乾燥的還是潮溼的?原來西瓜蟲喜歡住陰暗、潮溼的地方。姜老師告訴你們,西瓜蟲還有一個大名,學名叫“潮蟲”。

二、觀察西瓜蟲,認識西瓜蟲的身體、外形特徵和習性

1、我們的小夥伴太小了,用什麼可以幫我們看得更清楚呢?——放大鏡

現在你可以用放大鏡觀察西瓜成身上有什麼?(它背上有什麼、頭上有什麼?有多少對腳呢)

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教師指導觀察,瞭解幼兒觀察情況

2、交流西瓜蟲的外形,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

讓我們的小夥伴休息一下,我們輕輕坐到這邊來。

提問:你看到西瓜蟲身上有什麼?

①你知道哪邊是頭嗎?

②你數清它有幾對腳嗎?

③西瓜蟲爲什麼可以蜷起來?

小結西瓜蟲外形:

頭、觸角、軀幹、許多節、七對腳

(以上邊講邊看圖片)

3、西瓜蟲什麼時候會蜷起來?它爲什麼要蜷成球形?

西瓜蟲真的死了嗎?

教師小結:西瓜蟲蜷起來是爲了躲避敵害,假死。是一種自我保護。

你還知道什麼動物會這樣自我保護?

4、跟西瓜蟲遊戲

(大塊積木,紙棒)

你可以把小夥伴請出來玩一玩,在手上、地上、玩具上,你也可以用小棍在西瓜蟲的小房子裏玩。你可要照顧好你的小夥伴,別把它弄丟或踩到了。

幼兒自由玩蟲。

5、結束

1)我們要帶小夥伴回去了(集中幼兒)

2)你跟西瓜蟲玩的快樂嗎?我們玩了昆蟲,要把手洗乾淨。

活動延伸:

1)你知道西瓜蟲吃什麼嗎?它是益蟲還是害蟲?

2)我們回去喂西瓜蟲就會知道答案了。

3)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小朋友要耐心觀察,看誰先發現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反思:

首先,從內容選擇、材料準備方面來看。孩子們很喜歡小動物,西瓜蟲因爲會蜷起來而顯得很有趣,又不咬人,男孩、女孩都不會太害怕。西瓜蟲很容易找到,材料準備上,每人一隻蟲、一個觀察盒,方便孩子仔細觀察、親自操作。

在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這一過程中,讓每位孩子照顧好自己的小夥伴,介紹夥伴的名字,既拉近了孩子和西瓜蟲的關係,又反映了孩子對西瓜蟲已有的經驗、認識。認識西瓜蟲首先從觀察身體結構開始,觀察西瓜蟲實物,用放大鏡能看得更清楚。看圖片可以準確的認清頭、觸角、幾對腳和變成球形的樣子。孩子們很驚喜地發現西瓜蟲身上一條一條的線。認識西瓜蟲也是爲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做準備。因爲西瓜蟲的身體特徵才使它可以蜷起來。

在“假死”討論這一環節,孩子們對“危險—自我保護”討論不夠,教師就在操作活動中再引導、觀察、討論。跟西瓜蟲做遊戲孩子們可開心了。利用積木、紙和筆,讓西瓜蟲爬、滾、比賽,讓西瓜蟲的有趣發揮得更好,還有幾個孩子自發地給西瓜蟲畫像,把自己的認識展示出來。

總的來說,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在原有認識基礎上提升了經驗,知道了“潮蟲”這一名字,對西瓜蟲的生活環境、西瓜蟲的身體和“假死”等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這一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慾。活動中,孩子和老師、孩子和蟲、孩子之間親近、愉悅,樂於探索,較好地達到了三個目標。課後,孩子們對興趣更濃了,紛紛要求帶回家去餵養,延伸活動很自然。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製作意圖: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的心理,及認知規律利用廢舊物品,科學性的製作了趣味性與知識性皆強的自制玩具“綵球升空”。使幼兒在體驗中不斷探索總結,同時發展幼兒手眼肢體的協調和手臂的力量、手腕的靈活與控制力。冉冉升起的彩色氣球給幼兒美好視覺感受的同時,使幼兒產生一種要攻克難關並不懈努力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並且此項活動還可以延伸到自然界中去觀察風的大小會帶來的影響,展開一系列的科學探索與發現。

教育價值:鍛鍊幼兒臂力與手及腕部的控制與靈活性,同時引發幼兒思考、探索自然界中存在科學性的事物。

選用材料:廢舊硬紙箱(大小各一個)、廢紗網(一個)、廢舊泡末塊、塑料膜、色卡紙、膠、彩色氣球、扇子。

製作過程:

(1)先將塑料膜捲成筒狀,固定。

(2)小紙箱量距,挖洞,將紗網覆蓋洞口,固定;裁片與小紙箱同寬的硬紙卡,一面接於小紙箱開口處,一面接於洞下底部。

(3)將捲筒口與紙箱洞口對接,固定。將風筒與風道置於大紙箱內,四壁用泡末塊固定牢固。

(4)裝飾玩具的外觀。

操作方法:

取扇子對準進風口處煽風,控制好氣流的連續與煽風的節奏和頻率,在有限時間內,將氣球由桶內煽出,落地爲準。比較煽出氣球的數目,數多爲勝!

備註:1、按幼兒年齡大小計時間的長短。2、操作過程中不能用手直接取氣球。

適用年齡和地點:4歲以上均可;室內外皆可進行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認真觀察、大膽嘗試,發現物體都有自然下落的現象。

2、通過對比實驗探索“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體驗探索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3、通過實驗發現同樣的紙加重和改變形狀後落下的速度不一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紅綠紙,積木、橡皮泥、小石子、夾子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出問題,比較那張紙落得快?

(1)比較兩張紙是否相同。

(2)小實驗:兩張紙是否落得一樣快?哪張比較快?

(3)請幼兒用動作學一學紙片落下的樣子。

2、自由探索,怎樣讓其中一張紙落得更快?

(1)提出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讓綠紙落得比紅紙更快呢?

(2)幼兒自由探索。

(3)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老師提問:你試了幾種方法?結果怎麼樣?幼兒講述示範。

老師教新方法:還可以用團的方法讓綠紙落得更快。

3、自由探索,藉助輔助材料,讓紙落得快一些。

(1)討論猜測:假如不團,不折,你還有什麼好辦法也能讓綠紙落得比紅

紙落得更快呢?

(2)自由探索。

(3)交流發現。

(4)引發思考:爲什麼紙上加了木頭、積木,紙就落得更快了呢?

教師小結:原來用變形和加重的方法可以使紙片落得更快。

4、遷移經驗。

那除了用這幾種方法可以使紙片落得更快,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嗎?

活動延伸:

探索使生活中本來落得很快的東西落得更慢。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活動準備的東西很簡單,但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能力不同的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活動以生活中的“物體下落”現象作爲原形,預設產生的一則活動,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取材於幼兒的生活,體現了“科學教育生活化”這一精神。整個活動我引導幼兒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較好地實踐了《綱要》的精神。在“怎樣使紙落得快”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我通過讓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紙變形,進行實踐操作、探索、交流,最後通過實驗得出如何使紙落得快,我先讓幼兒思考不用任何外加材料,通過改變形狀來加快紙落下的速度,而後我又圍繞“加重”這中方法展開,這樣設計兩個層次,充分體現了幼兒思維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發展過程。此外,我在一些遊戲或操作活動中,發現學前期的幼兒活動目的性很差,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設想後加問幼兒“爲什麼”,讓幼兒表述自己設想的理由,使設想後的實驗成爲幼兒驗證自己的理由是否正確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增強了幼兒在實驗中的目的意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

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裏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裏面是什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

(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裏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爲什麼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