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曆史的積澱,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映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上的氣候變化,二十四節氣能夠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可謂是非常重要的節氣,下面來看看二十四節氣得來歷。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1

來歷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它是上古先民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爲基準,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作爲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爲全國各地所採用,併爲多民族所共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其獨特的含義。

二十四個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蘊含着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11月30日,我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當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爲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產項目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
  

發展歷史

斗轉星移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爲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爲一週期

謂之一“歲”,根據斗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寅月爲“春正”,立春爲歲首。立春乃萬物更生之義也。此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循環往復。

圭表測影

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爲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出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的這天作爲冬至

以冬至日爲“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設定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之間間隔15天。這種確定方法被稱爲“平氣法”,也叫“平均時間法”。此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2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

因此被稱爲“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爲“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任何一個首領,其首要職責就是仰觀俯察,授民時歷,並以此爲中心進行祭祀和管理禮制;其次纔是開疆拓土。

有了“認識天文,教民稼穡”的本領才能爲先民所敬重和擁戴,從而擔任“領袖”。史載,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萌芽狀態,那時人們注意到太陽升落、月亮圓缺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燧人氏時代已經確認天北極,創《河圖》《洛書》、星象歷;

伏羲氏時代發明了八卦,並創立了天道觀測系統;到了炎帝時代發明了太陽曆,發現了太陽黑子,併發明瞭熒惑歷(火星曆)等,促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和發展。

炎帝發明太陽曆已被考古界證實。1972年河南伊川土門遺址出土了神農氏太陽曆陶缸。歷圖整體作雙踆烏載日,像一個大圓裏面畫了五隻眼睛。據史學家王大有先生考證,這個圖就代表了二十四節氣。一幅簡單的圖畫就概括出複雜的節氣,祖先的聰明才智令人歎服。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 第2張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爲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週期。

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後來,《尚書·堯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周禮》中有 “冬夏致日

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稱呼。到了西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爲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天氣與物候的對應。

太陽曆簡稱陽曆。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爲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分12個月。由於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氣溫不同

因此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日落日出,風雷雨霧。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先民們總結出一套大自然運轉的規律——即一個季節還可細分爲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爲二十四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3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爲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爲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二十四節氣得來歷 第3張
  

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於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