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廣大勞動人民通過長期觀察太陽週年運動以及相應農業、地理、氣候、生物等運行規律而總結形成的時間體系,下面看看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1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就是在我國勞動人民中廣泛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與我國農耕文化緊緊相依,是我國從刀耕火種以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總結而來,它不僅指導着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農事,還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2016年,我國“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充分證明了我國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地位。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來由

根據考證,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文獻《淮南子、天文訊》,根據歷史記載,到西周時期,古人已測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節氣,到戰國時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歌基本形成。

漢武帝時,將二十四節氣歌納入《太初曆》作爲曆法補充,用於指導農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源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劃分。“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其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人們從事農耕生產的指南。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2

二十四節氣內涵

按照“定氣法”劃分方法,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依次順序爲: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一個節氣的名字都與節氣的特點相關,二十四節氣歌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總結。二十四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左右,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相差一般不超過1~2天。

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爲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1、立春:表示春季的開始,公曆上一般在2月4日左右,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啓,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這時,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氣溫、日照、降雨開始上升或增多。

2、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後,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降雨逐漸增多。

3、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

4、春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左右,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表示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一般在公曆每年4月5日左右。

6、穀雨:雨水增多,有利於穀類作物的生長,播谷降雨之意。一般在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這時,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

7、立夏:夏天的開始,一般在公曆的5月5日左右,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第2張
  

8、小滿: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在每年公曆5月21日左右。小滿也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俗話說“立夏小滿,江河易滿”,這句話正反映此時南方地區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

9、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公曆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芒種諧音“忙種”,也是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所以芒種也稱爲忙種,民間也稱其爲“忙着種”。芒種後,雨量增多,氣溫升高,我國一些地區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

10、夏至:夏季到了,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左右,這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是一年裏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

11、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爲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一般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左右,此時,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常伴隨着大風、暴雨。

12、大暑: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中國大部分地區爲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一般在公曆7月23日左右。這個節氣雨水多,洪澇災害易發。

13、立秋:秋季的開始,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曆8月7日左右。進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也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14、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酷暑結束,一般在公曆8月23日左右。由於受短期回熱天氣影響,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會感到悶熱。

15、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一般在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白露前後,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失,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天氣漸漸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白露節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

16、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一般在公曆9月23日左右。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南半球相反。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

17、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寒露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左右。寒露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一絲寒意。古人將寒露作爲寒氣漸生的表徵。

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乾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

19、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一般在公曆11月7日前後,意味着風雨、乾溼、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 “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

20、小雪:一般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或23日,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小雪後,我國東部會出現大範圍大風加大了降溫天氣。

21、大雪:一般爲每年公曆12月6日至8日。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多。大雪節氣最常見的就是降溫、下雨或下雪。

22、冬至:標示着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一般在公曆12月22日左右。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爲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23、小寒:標誌着寒冬開始,一般在公曆1月5日左右。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俗話有講:“冷在三九”,由於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該節氣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講法。

24、大寒:表示天氣寒冷程度,一般在公曆1月20日左右。大寒以後,立春接着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週,完成了一個循環。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3

二十四節氣文化積澱

經歷歷史長河的洗禮,二十四節氣成爲指導農耕的重要指南,人們基於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特徵以及相應的民俗,有的甚至變爲傳統節日。例如:

立春“迎春接福”,立春前後通常就迎來了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親人團聚,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的好日子。

過後驚蟄就迎來了春龍節,即民間農曆“二月二”龍擡頭,通常人們通過理髮來走好運,給小孩理髮稱爲“剃龍頭”。在春分清明期間放風箏、盪鞦韆、拔河。清明節出門踏青春遊,祭祖祈福。

立夏時節可以鬥蛋和秤人,小滿食苦菜、祭蠶、喝雄黃酒預防疾病,到了五月初五就迎來了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因屈原跳江被北方視爲“惡月惡日”。

所以人們通常包糉子,編彩繩掛彩蛋,在家門口懸掛艾葉,以此避驅趕瘟疫,防病去災。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第3張
  

中元節,處暑前後的節日,俗稱“七月半”和“鬼節”。在這天中家家都要放河燈、祭亡魂,並且用新米和熟肉來敬已過世的先人。鬼節是一種傳統文化,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反映了古人視死如生的哲學觀。

中秋月圓賞月吃月餅,中秋節也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另外,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因日月皆逢九,故又稱爲重九,有長久長壽之意,寄託着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此時人們通常進行秋遊賞菊、佩戴茱萸、感恩敬老以及登高祈福等民俗活動。

立冬過後,開始釀酒。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是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羊肉湯是時令補品。

北方人有吃水餃的習俗,而南方人則流行吃湯圓。過了冬至,“小雪殺豬,大雪宰羊”是北方人在這兩個節氣中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南方則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說法,大寒來了,就要儲存食物準備過年。

二十四節氣作爲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有着漫長的歷史,經過時代的變遷匯聚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打上了鮮明的文化符號,值得我們後人傳承和發揚。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