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職場 > 34歲我從體制內裸辭並非事情難纔不敢做而是不敢做才難

34歲我從體制內裸辭並非事情難纔不敢做而是不敢做才難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

34歲我從體制內裸辭並非事情難纔不敢做而是不敢做才難

金融體制內工作13年後

我選擇裸辭了

2018年7月20日,我在金融系統的職業生涯正式終結。

這一天,我拿回了護照和港澳臺通行證,交回了單位的門禁卡和鑰匙,還了在單位圖書館借的書,領到了離職證明……

離開單位,意味着我也離開了體制。

從此變成一個自由人,一個今後每走一步路都要完完全全學會自我負責、自我承擔的創業者。

離職的想法,其實早在一年前就已經產生,但那只是一個“種子想法”,我不敢輕易付諸實踐。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父母身體開始變差,孩子要操心和花大錢,而我又是一個單親媽媽。

想要邁出這一步當真不容易。

更何況,我所供職的單位、所從事的職業,在外人看來還是挺值得豔羨的。

邁出辭職這一步,我足足做了一年多的心理建設。

一方面是因爲害怕未知的未來,另一方面也是不捨得放棄目前擁有的一切。

在糾結要不要辭職的階段,我爸形容我對這份工作的心態:

“捏在手裏是骨頭,鬆開了是塊肉。”

所有在體制內待過的人,在面臨要不要辭職這個問題時,估計都會有類似的心態。

從大學畢業後,我就進入體制內工作,到今天已13年。

13年裏,我完成了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蛻變。

金融系統也是一個金字塔,而我們處於金字塔尖的那一層,擁有相對比較高的社會地位、收入和相對比較好的發展前景(與一直呆在一線的苦逼基層員工相比)。

這份工作不能保我大富大貴,但能保我衣食無憂,讓我供得起樓買得起車養得起娃生得起(小)病,但它也存在很多令我感到壓抑甚至是痛苦的問題。

簡而言之,就是:體制內的好,它有;體制內的病,它也有。

我不想列舉老東家存在的種種弊病,是因爲我覺得一個人若是“端了飯碗喊爹,放下筷子罵娘”,終究是一件爲人所不齒的故事。

有些病,是體制通病,不是哪一家單位獨有的問題。

而我選擇離開,也不是“老東家”哪兒不好,而是我身處其中,再看不到“能成長得更好的自己”。

02

真正的穩定

來自於你傍身的技能

馬雲說:“員工離職只有兩種原因: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但其實,很多人選擇辭職並不一定是因爲錢,也不一定是受了多大的委屈。

我選擇辭職,是因爲這份工作再讓我學不到新東西、看不到新的可能、得不到新的成長。

也許很多人會說:

“在體制內,你混一混,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錢照拿,活少幹,誰也不會把你開了。”

我回答:

“我就不是能混日子的。讓我混日子比讓我努力工作更讓我難受。”

我是天生的勞碌命,但什麼時候開始對這份工作產生倦怠的呢?

已經想不起來了。

我只記得,越往後,我越懷疑自己,越是對這份工作失去耐心,甚至開始牢騷滿腹。

我喜歡創意類工作,但在體制內,那些新奇的想法、創意幾無施展的空間。

更多的時候,時間、精力被淹沒在日復一日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中。

這樣的浪費,有時真的會讓你感到心疼、肉疼。

某一天,我忽然覺得:

這種狀態,不正跟我離婚之前一模一樣麼?

對那個人(那份工作)不滿意,對現狀和前景不滿意,卻不敢付出行動做出改變,只是沒完沒了地抱怨。

這樣下去,我只會成爲一個怨婦,一個負能量發射體,一個徹頭徹尾的懦夫和loser。

既然離婚並沒有讓我墜入沼澤,反而讓我獲得了新生,爲何我還那麼害怕辭職?

去年,單位進行了一輪比較大的人事改革(裁員分流)。

很多跟我相處多年的同事被分流到各個地市。

雖然我不屬於被分流對象,但這事兒對我的心理影響比較大。

一個朋友聽我說起這事兒,感慨了一句:

“連你們這樣穩定的單位都會裁員,說明這世界上根本沒有鐵飯碗啊。”

我回答她:

“這世界上本就沒有穩定這回事。

金融業躺着賺錢的日子早結束了,未來可能還會迎來更多的變革。

真正的穩定不是找個看起來穩定的單位呆着,而是煉就自己離開哪個單位都能活下去的技能。

洪水來襲的時候,最讓人產生安全感的,不是一棵看起來難以被洪水撼動的樹,而是你的自救技能。”

朋友問我:“那你辭不辭職?如果你做得委屈的話,我建議你辭。”

我說:“我再想想。”

講真,那時我真的還沒做好心理準備。

03

受委屈

本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在體制內13年,委屈當然是有的。

最後一次跟同事一起去外省出差,我們自費租了一輛車從一個海濱城市開到了會議地點。

我負責開車,開錯了好幾個路口,本該一個半小時走完的車程我們走了兩個半小時。

路上,我跟同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着天,主要還是聊工作。

聊到後來,天黑了,她也睡着了。

駕駛室突然靜了下來,我突然眼淚吧嗒吧嗒掉下來,止都止不住。

這樣的場景,離職前還有兩回。

某天下大雨,我下班路上忍不住給閨蜜發了一連串帶着哭腔的語音。一開始只是傾訴,後來是真哭。

我把車停在路邊,看着雨刮奮力地颳着玻璃,滿心悲涼。

我跟閨蜜說:“老孃不幹了!”

閨蜜發過來兩個字:“我懂。”

現在想來,多多少少覺得自己矯情,但當時當下,我就是覺得很委屈,很,委,屈。

但我不是受不得委屈才離職的。

受委屈,本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你拿的薪資裏,有一部分本就是支付給你的“委屈費”。

你看我們的領導,在我們面前可能威風八面,但去到更大的領導面前,也得點頭哈腰、滿臉堆笑。

他們受的委屈不一定比我們少,只是工資卡里的“委屈費”比我們更多一些罷了。

04

下決心離職的基礎

是對自我的探索和認知

辭職當然不是目的,辭職後去做什麼纔是。

踏入體制內的第一年,我像個嬰兒一樣,對一切新事物感到好奇,並且願意花時間去探索。

在體制內第四五年,我覺得美好的職業藍圖像是在我眼前打開,渾身充滿幹勁。

頭天不管奮鬥到多晚,次日起牀都能精神抖索地去上班。

升職加薪沒我份,也不覺得有什麼。

單位改革成功搞慶祝活動,我也跟着瞎激動,心中無來由地升起自豪感、榮譽感。

到了第七八年,開始對工作感到倦怠,工作能讓我學習到的新東西、接觸到的新事物在遞減。

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我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單位時間內我能完成更多的工作。

到了第十年,我發覺工作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你越是資格老,承擔的工作量越繁重,而職級升到某種程度以後就再上不去了。

我開始萌生退意,卻還是差點勇氣。

到了第十一二年,我開始覺得自己無法克服對工作的倦怠感,也曾申請過調崗但因爲單位一時找不到能接受我這攤工作的人,最後不了了之。

長期重複性的勞動讓我再學不到任何新東西,也讓我對自我價值產生嚴重的懷疑。

我依然在認真工作,但卻開始有“油條化”傾向。

這點自我發現,讓我開始陷入焦慮:

要不要變成一個年輕時自己都討厭的老油條?這是個問題。

再找一個單位或公司呆着?我是不願意的了。

給自己打工?風險似乎又太大。

我開始認真地剖析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更適合做怎樣的工作,還做了一個性格測試。

最終,讓我下定決心要離職的基礎,就是這樣的自我探索和認知。

過去那麼多年,作爲甲方代表,在長期跟乙方接觸的過程中,我大概瞭解了乙方的運行邏輯。

對與廣告創意類有關的工作,我擁有“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情。

業餘時間也愛去研究各行各業的宣傳套路和推廣案例……

我常常在想:既然市場上乙方的水平未必比我高,或許我也可以試試?我問過自己,如果辭職後每個月只能賺以前四分之一的收入,但你做的是自己喜歡做、而且做得比較開心的事兒,你願意麼?

我的答案是,願意。

05

很多事情不是難纔不敢做

而是不敢做才難

在工作場合,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是一個擅長做事,並且能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中得到極大成就感、價值觀和滿足感的人。

我不是不擅長處理錯綜複雜的職場關係,更多時候我是不屑,是覺得那樣做浪費時間。

比如,明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如果有人硬要繞着彎子來溝通以顯示自己的“政治智慧”,我就很容易陷入崩潰。

在體制內,想要加薪,唯一的渠道似乎就是升職,但有太多因素左右升職結果。

績效沒法量化的時候,升職標準也就漂浮不定。

而我,沒有太強的權力慾和管理欲,在團隊中一直是孫悟空式的角色,優缺點非常明顯,能耐有點,棱角也有點。

我甚至都沒辦法跟那些和自己三觀極度不一致的人相處,這對於體制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塊能決定木桶能盛多少水的致命短板。

在體制內討生活,需要形成體制化獨有的“三觀”。

這些“三觀”不一定是寫在牆上、印在紙上或是說在嘴上的那一套,而是一種人人都遵守、追隨的另一套爲人處世的“規則”。

這些年來,我與這套規則發生過無數次血肉碰撞,最終都以我受傷結束。

我開始找朋友們聊天,然後驚奇地發現那些平日裏跟我玩得比較好的朋友,幾乎全都已經下海創業。

有的剛剛小試牛刀,有的已經在商海摸爬滾打了好幾年。

我跟這些逃離體制的朋友聊起我辭不辭職的糾結,並向他們形容了自己的狀態:

“我現在就像是一個站在跳水臺上的新手一樣,游泳衣都穿好了,看着下面的游泳池,很想跳下去試試。

但我現在雙腿發軟,擔心遊泳池的水是不是足夠滿,擔心自己掉下去以後會不會把腿摔斷。”

一個朋友哈哈大笑:“我真想踹你屁股一腳,把你給踹下去。明明是隻老虎,卻一直以爲自己是隻貓。體制的籠子把你關傻了吧?”

我說:“也許你看走眼了呢?也許我只不過是一隻披着虎皮的貓呢?”

朋友說:“選錯了又怎樣?人生從來不會因爲你選錯而毀掉。你當年嫁錯了人,但現在不也一樣活得好好的?”

我開始反省,是什麼原因讓我對未來充滿那麼多的恐懼?

是未來真的很可怕麼?

很多事情“不是難纔不敢,而是不敢才難”,你到底在怕個什麼?

說到底,還是因爲內心有太多的怯懦,不敢主動打破自己的舒適區,也害怕失敗以後顏面無存。

其實顏面,那都是活給別人看的。

很多在體制內的人,走出去不都光鮮亮麗的,但背後各有各的心酸苦楚、千瘡百孔,不足爲外人道罷了。

既然走到哪裏都要吃苦,那就換種苦法試試?

苦瓜吃多了,黃蓮的味道也想嘗一嘗。

都說“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

既然我自己更能在做事中獲得成就感,那就專心去做事好了,興許還能成爲某個領域的中高端人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