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爲什麼要掃墓

爲什麼要掃墓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要掃墓。每逢每年的清明節,就是上山祭祀祖宗的時候。那麼爲什麼要定到清明節呢?爲什麼又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去掃墓呢?以下時我對爲什麼要掃墓的一些見解,以供參考。

爲什麼要掃墓1

清明節成爲民族掃墓節,是民國成立以後的事,當年北伐勝利,全國統一

,奠都南京以後,政府爲了紀念民族始祖─黃帝的功績,並表示景仰之意,特定每年清明節爲民族掃墓節。

爲什麼掃墓定在清明節這一天呢?因爲清明是春末夏初的季節,氣候清明

,春意盎然,大地洋溢著一片生機;大家在這萬象更新的時候,往往很自然的想起自己的祖先,而透過祭祀的方式,把祖先從冬天憩息中迎請出來,共同享受大地回春的美景,此種行爲,是表示對祖先的追念與崇敬。

(一)

掛紙的習俗

一般來說,現代掃墓的方式已較往常簡化,大多是在墓前燃放一串鞭炮,

將鮮花、水果、祭品放好,然後上香鞠躬致敬。掃墓也稱「上墳」、「拜山

」;掛紙又稱「壓紙」,就是除去墳上的雜草後,把紙錢用小石塊壓在墳的四周,取古人掛錢之遺意。壓完後,先拜后土,再以發粿、米糕、水果

、餅乾等簡單的祭品拜墓,稱爲「掛紙」。若無掛紙的'墳墓

,則表示已沒有子孫來祭祀了。

(二)

培墓

本省有一種慣例,就是三年以內的新墳要隆重的修墳、祭墓,稱「培墓」

。即掛紙前要除雜草,塗墓碑

(若碑文模糊者,塗上金漆或紅漆)

,將墓整理乾淨;之後拜后土,再拜墓,並供奉五牲、十二碗

(菜類食品)

、紅龜粿

、發粿、水果等;祭拜完,先給后土燒土地公金,再於墓旁金爐內燒銀紙,燒完後,在紙灰旁倒酒畫個圈,叫做「奠酒」;最後燃放鞭炮,培墓完畢。另外,家有喜事

爲什麼要掃墓

(如添丁、娶媳)

亦要培墓,供品以五牲或三牲皆可。有人又以小紅燈懸於墓前,祭畢後攜回,取其添丁

(臺語「丁」與「燈同音」之

意。

(三)清明節的應景食品

江南一帶,清明節有吃蓬蒿糰子和松花餅的習俗。蓬蒿團,又名「清明粿」,主要材料爲糯米粉和蓬蒿。松花餅,則用松花的花粉、糖蜜、糯米粉等合制而成,色黃味香甜,可充做點心,亦是下酒的佳品。

在臺灣,清明節時,大家都吃「潤餅」,又叫「春餅」、「春捲」,也是源自寒食。其作法是鋪上一層用麪粉做成的薄潤餅皮,上放一層煮熟的菜料

,及其肉絲、花生粉等多項食料、再捲成圓筒狀食用,口味可隨自己喜好來調配。

清明節掃墓習俗

清明節一稱始自漢朝,當時即以春分後十五日爲清明,後代相沿成爲特定節日,晉朝時更訂農曆三月三日爲清明節,由於時逢暮春三月,氣象清明,春光明媚,男女老幼便趁著清明節時到郊外賞遊行樂,稱爲「踏青」。近年來,政府爲了統一清明假期,於是明定國曆四月五日爲清明節,也稱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的主要活動即是祭掃祖墳,依據臺灣民間習俗,掃墓時要準備牲醴酒食、紅龜粿等供品,祭拜完後開始清理墓地的雜草花木,並在墳上壓放「

金白錢」的紙錢,稱爲「掛紙」。祭掃後,家長將粿類分給卑親屬,稱爲揖墓粿。如果是屬於新墳或培修祖墳等較爲隆重的培墓時,要供祭十二菜碗及粿糕、雞鴨蛋、蛤蝦等供品,祭畢時,把蛋、蛤殼、蝦殼等撒在墳上,一則有迎新送舊之意,二則代表祛除惡運「脫殼」含意。若有小孩於墓間行乞,要將粿或錢分送給他們,稱爲墓粿。而依三墓制習俗,要於清明節前後舉行洗骨之儀,即掘開久葬墳墓,將枯骨洗曬後納入罈再行吉葬。

爲什麼要掃墓2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 . 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着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爲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爲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裏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爲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爲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至於祭掃的日 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有的稱"前三後三"; 有的在清明前後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爲什麼要掃墓 第2張

(2)祭掃烈士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爲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動程序是:全體肅立在紀念碑前聆聽領導講話;代表在碑前演講;全體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奏樂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參觀事蹟展,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

注意的禮儀事項: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神聖,是革命英雄長眠的地方。革命烈士爲了我們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我們到烈士陵園舉行祭掃活動,首先穿着整潔,要佩戴着鮮豔的紅領巾;活動中態度要莊嚴肅穆,不能在烈士陵園中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要懷着崇敬的心情參加活動,認真觀看了解烈士事蹟;注意衛生不能在陵園內亂吃零食,亂丟垃圾;不能在陵園內亂跑,行走要按順序,不破壞青草綠地。

爲什麼要掃墓3

清明,是中國祖先的法力

作家張曉風說:“沒有照相機,我也許只能記得很少,我也許會忘記很多。”

對於千百年前的中國人來說,相機是腦海裏的人和經歷過的事,是手中的筆和紙,是墓碑上的時間和名字。

還記得小時候,跟着長輩們踏青掃墓時,他們總會領着我去到這個那個墓碑前,講着先人們的故事:這高祖父中過進士,請他寫春聯的人要排隊;太爺爺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幾間鋪,但愛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藝是全村最好看的……

以前不解,爲什麼年年總要講一遍同樣的故事。

長大後來離開家,去到很遠的城市工作,爲了過上好生活,加過班,熬過夜,拼過命,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種社交場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們常常會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從哪來、可以回哪去?

清明節,就是一個讓你回憶起一切的節日。它讓你記起你的來處,記起你的祖輩,記起他們曾經也爲生活奮鬥過、努力過。

作家史鐵生曾說:“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蠟燭……”

我們重拾生活的勇氣,其實是祖先的祝福。

爲什麼要掃墓 第3張

  清明,是不忘本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斷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時,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在社會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清明,便是一個直面死亡的節日。

兒時,長輩領着我們去掃墓,長大後,我們領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齊齊,像往年一樣清理雜草,用紅漆描塗碑上的字,點香,燒紙,祭拜。然後轉過頭,告訴我們的孩子,和他們講祖先的故事,然後一步不落的點香,燒紙,祭拜。

有人說:你和死亡之間隔着父母,當父母離開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