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

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現代生活中,我們知曉時間就是通過“時分秒”來記錄的,但是古代的時間記錄方法是通過“時辰”來判斷時間的。那麼大家知道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1

古時候的中國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從西周起,人們就爲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別緻的名字,又以地支來表示。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

子時

23:00-1:00

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名子時、子夜、中夜,意爲孕育。夜半爲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古歷分日,起於子半”,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人早已歇下,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

丑時

1:00-3:00

丑時,又稱雞鳴、荒雞。醜是“扭”的本字,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此時,守時的公雞發出清啼,棚戶裏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而人應該處於熟睡狀態。

寅時

3:00-5:00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平旦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孟子,告子上》中說“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這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此時,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處早已顯現一線生機,老虎也蠢蠢欲動,是爲寅時。

卯時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日出這個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爲“點卯”。

辰時

7:00-9:00

食時,又名早食等,這是吃早餐的時候。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羣龍行雨時。

巳時

9:00-11:00

臨近中午,豔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爲巳時。這會兒,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要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最重要的事。

午時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時,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陽氣達到頂點,陰氣將慢慢增加。相傳這時候,動物們都躺着休息,只有馬還是站着的,所以午時是屬於馬的。

未時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日中時人們會有些困沌,但日仄時,人們要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這是一天中的第二個黃金時刻,要抓住時機,高效地工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申時

15:00-17:00

對於古人來說,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據說這時猴子的叫聲最爲清亮,是爲申時。

酉時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爲太陽落山的時候,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誌。日入,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雞開始歸巢,飛鳥也回到了叢林裏的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

戌時

19:00-21:00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亥時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這是一晝夜的最後一個時辰。據說這時候豬睡得最香甜,發出鼾聲最響亮,是爲亥時。人定,也是人靜,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切勿心浮氣躁,好好休息。

注意事項

日入時,“宜晚餐勿遲,量飢飽勿過”,晚餐不宜遲。

夜半,宜睡眠,忌熬夜。

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2

一天十二個時辰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爲子時,一至三點爲丑時,三至五點爲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

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

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爲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爲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爲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十二個時辰是什麼時候 第2張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爲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爲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爲朝、禺、中、晡、夕;夜爲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爲一更,亥時作爲二更,子時作爲三,丑時爲四,寅時爲五更。把一夜分爲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爲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裏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爲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爲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爲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爲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一天十二個時辰的讀音

zi(三聲)chou(三聲)yin(二聲)mao (三聲)chen(二)

si(四)wu(三)wei(四)shen(一)you(三)xu(一)hai(四)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