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颱風屬於熱帶氣旋的一種。在熱帶海洋麪上,由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組成,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麪上的低壓渦旋。下面來看看臺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1

在熱帶海洋麪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爲颱風的“胚胎”,因爲颱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通過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麪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颱風。

一般說來,一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麪,這個洋麪不僅要求海水錶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裏,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麪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爲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纔可能供應。

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

颱風裏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麪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爲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臺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裏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

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里,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溼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

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溼的熱帶洋麪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爲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

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爲“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着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

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2

颱風形成的原因

1、在海水上層海水溫度高於26.5℃的廣闊熱帶洋麪,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

2、隨着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

3、持續的高溫讓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帶來的災害

一是狂風。颱風風速大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於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

因此颱風大風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萬噸巨輪拋向半空攔腰折斷,也可把巨輪推入內陸;也足以損壞甚至摧毀陸地上的建築、橋樑、車輛等。特別是在建築物沒有被加固的地區,造成破壞更大。大風也可以把雜物吹到半空,使戶外環境變得非常危險。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 第2張

二是暴雨。一次颱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甚至500-800毫米的大暴雨。颱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

三是風暴潮。當颱風移向陸地時,由於颱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

強颱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米-6米。如果風暴潮與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能產生高頻率的.潮位,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潰決,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築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3

颱風的由來

“颱風”一詞由來:《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爲: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纔開始使用“飈風”(1956年,飈風簡化爲颱風)這一名稱,颶風的意義就轉爲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關於“颱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 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而命名。

第二類是“源地說”,也就是根據颱風的來源地賦予其名稱。由於臺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臺風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

“颱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

颱風,英文叫typhoon,希臘語、阿拉伯語叫tufan,發音都和中文特別相似,在阿拉伯語和英語中都是風神的意思。

颱風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着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這頭魔物的孩子們就是可怕的大風。後來,這個字詞傳入中國,與廣東話Toi Fung融合在一起,就成爲Typhoon一詞了。

我們所說的颱風實際上是一種強熱帶氣旋。

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風,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

(1)指亞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熱帶氣旋。例:約瑟夫·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颱風”。

(2)颱風(或颶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麪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

(3)隨着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

①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爲“颱風”;比如在東亞、東南亞一帶就稱爲“颱風”。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颱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

③在菲律賓被稱作“碧瑤風”。

④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簡述 第3張

⑤在印度半島被稱作“熱帶氣旋”。

⑥在澳洲被稱作“畏來風”。

⑦在墨西哥人則稱之爲“鞭打”。

⑧在南半球則稱“旋風”。

(4)颱風經過時常伴隨着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爲順時針方向)。

在天氣圖上,颱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爲一組同心圓。颱風中心爲低壓中心,以氣流的垂直運動爲主,風平浪靜,天氣晴朗;颱風眼附近爲漩渦風雨區,風大雨大。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颱風,是超強颱風泰培(英語:Typhoon Tip,臺灣譯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

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

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爲“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

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1588年),並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

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颱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 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