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你對美好生活的定義是什麼?對物質文化的定義又是什麼呢?現在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我們的小日子也過的越來越好,那麼人們常認爲的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1

1、內容不同:

(1)物質性需要,是人類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類爲滿足人體飲食、消化、生殖、皮膚等各部分器官正常活動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種族繁衍等。

(2)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質需要,社會性需要,心理性需求。既是指向個體的,也是指向整體的。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不僅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應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觀念、一種共享的態度。

2、層次不同:

(1)物質性需要或生存性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類第一層次的基礎性需要,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人民羣衆物質生活的基本保障是其追求更高層次美好生活的前提。

(2)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階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

美好生活內涵:

真實的美好生活建構首先必須着眼於個體的發展與完善,而人作爲一種目的性存在,需要文化價值創造,需要精神世界的充實。美好生活孕育着希望與追求。生存是活着,而生活則是不斷地提升品質。不斷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內心需求的滿足,追求有意義的生存纔是生活。

面向未來,我們可以預期當代中國的美好生活實踐,將成爲今後中國百姓共同的目標追求,這也將是一個動態的發展與提升過程——從物質充實到精神滿足,從個體素質提升到社會風氣的改善,每個人都努力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有品質的生活,追求精神世界獲得滿足的生活。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2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些代表和專家表示,這一科學論斷蘊含着豐富的內涵。

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 第2張

36年後的今天,十九大報告再次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論斷。

“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呈現的新特徵、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國務院三峽辦主任聶衛國代表說,“以前我們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是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天勇認爲,我國已經成爲製造大國、正在邁向製造強國,說生產力落後已經不符合現實了。而另一方面,人民羣衆面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平衡主要是城鄉收入不平衡、地區之間不平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地區間要協調共同發展。

一些代表認爲,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階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全國【政協】常委楊勝羣說,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代表以持續多年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爲例說

要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不同消費者不同層級的需求,就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從“三去一降一補”入手——去產能做“減法”,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做“加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做“乘法”。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3

美好生活是指人們各種生活需要的適度滿足:每一個人都同時存在着多種生活需要,可大體上將這些需要分爲生存需要、成長需要、舒適或快樂需要、意義需要四個基本方面。

美好生活是指每個人自身多種生活需要相互之間的適度滿足:每一個人的生活需要都是多方面的,這多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適度的滿足。

具體體現在:

1、物質性需要。物質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類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類第一層次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種族繁衍等。

2、社會性需要。社會性需要是在物質性或生理性需要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是第二層次的需要,它包括社會安全、社會保障和社會公正等方面的需要。

美好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區別 第3張

社會安全需要:

一是生命安全;

二是財產安全;

三是食品安全;

四是藥品安全;

五是空氣安全。

社會保障的需要:

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

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

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

社會公正的需要:

一是希望社會是公平正義的有序社會;

二是希望辦事和執法公正;

三是分配公正,共同富裕;

四是幹部選拔公正,使人盡其才。

3、心理性需求。這是人類第三個層次的需要。

心理性需求包含兩方面:

一是尊重的需求,可分爲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兩類,內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價值,對未來充滿信心;

人格獨立,不依附於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受到別人的尊重。

二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的需求。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