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麻豆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一種食物,有的地方喜歡用醬料醃製麻豆,而且麻豆的藥用價值也是很高的,使用也很廣泛,以下了解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1

功效作用

1、麻黃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麻黃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麻黃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麻黃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麻黃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2、麻黃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3、麻黃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藥性論》

4、麻黃治太陽病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淪》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5、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本經》

6、麻黃治病瘡皰倒者: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 本草衍義》)

7、麻黃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溼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8、麻黃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爲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湯。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爲度。(《聖惠方》)

9、麻黃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10、麻黃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別錄》

11、麻黃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麻黃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麻黃常與桂枝相須爲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12、麻黃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綱目》

13、麻黃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

14、麻黃泄衛中實,去營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珍珠囊》

15、麻黃對關節疼痛有效。《現代實用中藥》

16、麻黃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爲粗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爲度。(《局方》三拗湯)

17、麻黃治氣喘,乾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科學的民間藥草》

18、麻黃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滇南本草》

19、麻黃通九竅,調血脈,御山嵐瘴氣。《日華子本草》

20、麻黃用於水腫而兼表證:麻黃髮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朮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21、麻黃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喂粥。(《傷寒論》麻黃湯)

食用方法

1、麻黃散

組成:麻黃(蜜酒炒)、蟬蛻(焙)、升麻(酒炒)、牛蒡子(炒)

用法:上爲末。水煎服。

主治:疹出不速。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2、麻黃散

組成:麻黃(去根、節)300克、款冬花(去蘆、枝、梗)、訶子皮(去核)、甘草(爁)各150克、肉桂180克(去皮,不見火)、杏仁(去皮、尖,麩炒)90克

用法:上爲細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好茶3克,同煎至120毫升,食後及夜臥時服。如半夜不能煎,可用藥末入茶和勻,開水送下。

主治:咳嗽喘急,痰涎壅塞,坐臥不安,心脅疼脹;兼治傷風咳嗽,膈上不快。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3、麻黃散

組成:升麻(酒洗)、麻黃(蜜酒同炒)、人中黃、牛蒡子(炒)、蟬殼(去土足翅)。

主治:毒氣拂鬱於內,疹子淹延不出,毛孔盡閉,皮膚乾燥;嚴寒之時風邪襲肺,玄竅爲寒所閉,痧疹不得出,目微紅,淚汪汪,鼻塞喘嗽,咽腫。

用法:水煎服。

論述:《古方選注》:蜜酒炒麻黃溫衛發汗,酒炒升麻入營開泄溫風,佐以人中黃清解溫熱,使以牛蒡、蟬蛻祛風出疹。

來源:《痘疹全書》。

4、麻黃散

組成:麻黃3分、防風3分、芎半兩、防己半兩、附子(炮)半兩、人蔘半兩、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甘草(炙)半兩、桂心半兩、石膏3兩、杏仁20粒、羚羊角屑1兩。

用法:上爲末。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竹瀝1合半,生葛汁1合,同煎7分服之。

主治:風痱。

禁忌:忌生冷、酢滑、豬牛馬驢肉、蒜、麥、酒。

來源:《醫方類聚》卷二十引《神巧萬全方》。

5、麻黃散

組成:麻黃1兩(去根節)、芎1兩、川升麻1兩、防風1兩(去蘆頭)、漢防己1兩、桂心1兩、羚羊角屑1兩、酸棗仁1兩、秦艽半兩(去苗)。

用法: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1合,更煎1-2沸,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中風。口面斜,筋脈拘急。

製法:上爲散。

來源:《聖惠》卷十九。

6麻黃散

組成:麻黃1兩半(去根節)、防風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秦艽1兩(去苗)、葳蕤1兩、葛根1兩半、獨活1兩半、漢防己3分、芎3分、白鮮皮3分、牡丹3分、石膏1兩、桑寄生1兩、甘草3分(多微赤,銼)、黃芩1兩。

製法:上爲散。

用法: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加淡竹瀝1合,更煎2-3沸,分溫2服,每日3-4次。

主治:傷寒陰陽痙病,頭痛壯熱,百節痠疼,吐逆悶絕,口噤,腰背反張,手足強直,肉熱脈數。

來源:《聖惠》卷十。

7、麻黃散

組成:麻黃1兩(去根節)、防風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芎1兩、桂心1兩、犀角屑3分、前胡3分(去蘆頭)、赤芍藥3分、人蔘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上爲粗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偏風,手足不遂,失音不語,口眼斜。

來源:《聖惠》卷二十一。

8、麻黃散

組成:麻黃1兩(去根,銼)、防風3分(去蘆頭)、桂心半兩、當歸3分、川升麻3分、檳榔1兩、犀角屑3分、赤茯苓1兩。

製法:上爲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風毒腳氣,頑痹無力,言語謇澀。

來源:《聖惠》卷四十五。

9、麻黃散

組成:人蔘、茯苓、黃耆(蜜炙)、龍骨、牡蠣(煅)、麻黃根各等分。

製法:上爲末。

用法:每服1錢,以水半盞,加生薑、大棗,煎至3分服。

主治:小兒盜汗日久,口乾煩渴,消瘦少力。

來源:《普濟方》卷三九○。

10、麻黃散

組成:麻黃1兩1分(去根節)、羌活1兩(去蘆頭)、黃芩3分(去皮)、細辛(真華陰者,去葉)半兩、黃耆半兩(蜜炙)。

製法:上爲粗末。

用法:每服5錢,以水2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持續3-4服。有汗慎風。

主治:歷節。

來源:《本事》卷三

11、麻黃杏仁飲

組成:麻黃、桔梗、前胡、黃芩、陳皮、半夏各3克、杏仁、細辛各2.4克、防風2克、甘草1.2克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溫服。

主治:太陽病,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咳嗽,脈浮緊。

來源:《醫學入門》卷四。

12、麻黃根湯

組成:麻黃根2兩、牡蠣(燒赤)1兩半、黃耆(銼)1兩、人蔘1兩、龍骨1兩、枸杞根皮2兩。

製法:上爲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以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產後虛汗不止。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13、麻黃陽和湯

組成: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黃2g、鹿角膠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癰疽陰證,其人營血本虛,寒凝痰結,患處漫腫無頭,痠痛無熱,皮色不變。

來源:《外科全生集》

14、麻黃桂枝湯

處方:柴胡(三錢)、芍藥(二錢半)、桂枝(去皮、一錢半)、甘草(炙、一錢半)、黃芩(一錢半)、半夏(一錢三分)、人蔘(一錢)

主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有惡寒,表證未解者。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至一鍾,食遠服。

來源: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15、麻黃桂枝湯

組成:麻黃30克(去節)、甘草9克(炙)、桃仁30個(去皮、尖)、黃芩15克、桂枝9克

用法:上爲細末。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候發前溫服。

功效:發散血中風寒。

主治: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發於夜間者。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16、麻黃白朮湯

組成:麻黃9克(去節)、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白朮12克

用法: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250毫升,去滓,溫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

功效:發汗解表,散寒除溼。

主治:外感寒溼,惡寒發熱,身體煩疼,無汗不渴,苔白膩,脈浮緊者。

1、方中以麻黃開汗孔以發汗,杏仁利氣,甘草和中,桂枝從肌以達表。又恐大汗傷陰,寒去而溼不去,故加白朮健脾生液以助除溼氣,在發汗中又有緩汗之法。《古方新用》

2、方中用麻黃湯祛風以發表,即以白朮除溼而固裏,且麻黃湯內有白朮,則雖發汗而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並可以行表裏之溼,即兩味足以治病。況又有桂枝和營達衛,助麻黃以發表;杏仁疏肺降氣,導白朮以宣中;更加甘草協和表裏,使行者行,守者守,並行不悖。《成方便讀》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17、麻黃定喘湯

組成:麻黃(去節)2.4克、杏仁14粒(泡,去皮、尖,研)、厚朴(姜制)2.4克、款冬花(去梗)、桑皮(蜜炙)、蘇子(微炒,研)各3克、甘草(生炙)各1.2克、黃芩、半夏(姜制)各3.6克

用法:上藥水煎,去滓。以生銀杏7枚,搗爛入藥,絞去滓,乘熱服之。去枕仰臥,暖覆取微汗。

功效: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主治:寒包熱邪,哮喘痰嗽,遇冷即發。

方論:本方證系寒邪外束,熱壅於內,肺失宣降所致。方中麻黃宣肺平喘,黃芩、桑白皮清降肺熱,蘇子、杏仁降氣化痰,厚朴、半夏寬中理氣,燥溼化痰,款冬花潤肺止咳,甘草和中緩急,銀杏斂肺定喘。諸藥合用,俾痰熱內消,寒邪外解,肺府清而喘逆自止。

18、麻黃膏

組成:麻黃20斤(去根,淨,搗碎,用水3鬥,慢火煎濃汁如膏,入後藥末)、白附子4兩、川烏頭4兩、兩頭尖(即竹節江烏,草烏亦可,以豆腐煮過用)4兩、川芩4兩、川當歸4兩、何首烏(去皮,不可用鐵刀,只用竹刀切片用)4兩、防風(去蘆)4兩、荊芥穗4兩、白朮4兩。

製法:上爲末。入麻黃膏和勻,作餅如古錢大,曬乾或陰乾,紙包吊在透風處,勿使黑。

用法:每服1餅,蔥湯化下,使汗出,密室內服。

主治:風氣痹木,半身不遂,手足癱瘓不仁,或走注疼痛,歷節等症。

來源:《活人心統》卷一。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第2張

19、麻黃丸

組成:麻黃(去節)2分、細辛2分、甘草2分(炙)、款冬花3分、柴胡3分、紫菀3分、茯苓3分、百部3分、枳實(炙)3分、貝母5分、大黃5分、黃芩4分、杏仁6分(炒)。

製法:上爲末,煉蜜爲丸,如烏豆大。

用法:4-5歲兒每服20丸,每日2次,稍加之。

主治:小兒咳嗽,經年不愈,喉鳴喘。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

20麻黃升麻湯

組成:麻黃7.5克(去節)、升麻3.5克、當歸3.5克、知母2.5克、黃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藥2克、天門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綿裹)、白朮2克、乾薑2克

用法:用水2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入餘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每次相隔約1--2小時。汗出愈。

主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者。

來源:《傷寒論》。

21、麻黃附子細辛湯

原方組成: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原方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組成:厚朴25克、麻黃20克、石膏20克、杏仁20克、半夏半升2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上藥,以水3碗,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煎取大半碗,溫服,早晚各一次

功效:宣肺降逆,化飲止咳。

主治:咳而脈浮者。證見咳嗽喘逆,胸滿煩躁,咽喉不利,痰聲漉漉,苔白滑。

提示:治療哮病發作期寒包熱哮證,應首選的方劑是厚朴麻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捲上。

22、麻黃生薑湯

組成: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五倍子2兩、甘草(炙)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80枚、淡竹葉(切)1升、石膏(研)6兩。

製法:上(口父)咀,如麻豆。

用法:每服6錢匕,以水2盞,煎取1盞,去滓溫服,每日3次。

主治:肺氣喘急。

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23、麻黃蒼朮湯

組成:麻黃3克、桂枝1.5克、杏仁10個、草豆蔻1.5克、半夏1.5克、炒曲3克、蒼朮6克、橘皮3克、澤瀉3克、白茯苓3克、豬苓1.5克、黃耆0.9克、炙甘草0.6克

用法:上藥哎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主治:寒溼所客,身體沉重,腰痛,面色萎黃。

來源:《東垣試效方》卷六。

24、麻黃茱萸湯

組成:麻黃、羌活各1.5克、吳茱萸、黃耆、升麻各0.9克、黃芩、當歸、黃柏、藁本各0.6克、川芎、蔓荊子、柴胡、蒼朮、黃連、半夏各0.3克、細辛少許紅花少許。

用法:上銼碎,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熱,食後服。

主治:胸中痛,頭痛,食減少,咽嗌不利,右寸脈弦急。

出處:《蘭室祕藏》卷下。

25、麻黃醇酒湯

組成:麻黃1把。

主治:大汗出入水,而致黃汗,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汗,汗出如黃柏汁。傷寒熱出,表發黃疸。

用法:以酒5升,煮取2升半,可盡服,汗出愈。

來源:方出《肘後方》卷四,名見《千金》卷十。

26、麻黃黃芩湯

組成:麻黃(去節與根)半兩、黃芩(去心)半兩、炙甘草半兩、桂2錢半。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1兩,以水3盞煎服。

來源:《潔古家珍》。

主治:太陽經瘧,夜發晝愈。

用藥禁忌

麻黃用藥禁忌方面暫時沒有資料(待添加)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2

麻豆的食用方法

1、用料:黃豆若干、大蒜若干、子姜,生薑也可一兩片、新鮮花椒,乾花椒也可 一把、小米辣二至四個、涼白開一壺、密封飯盒一個。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第3張

2、麻豆的做法:黃豆用冷水泡一晚,等它泡大,放入鍋中用開水焯一下,不用很久,水沸騰之後倒進去焯三四十秒鐘即可,焯水是要燙死黃豆的胚芽,避免最後在涼白開浸泡的時候發芽了,畢竟不是要發豆芽。

3、小米辣,姜,大蒜全都切小粒;

4、焯水後的`黃豆撈出放入密封飯盒,把切好的小米辣,大蒜,姜全都放進去,還有別忘了點睛的新鮮花椒也要放進去,然後倒入涼白開,淹沒所有食材,蓋上蓋子,等待一個星期的時間,麻豆就做好啦。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3

麻豆有什麼好處

豆科冬麻豆屬直立常綠灌木植物,高40-50釐米,稀可達1-5米。幼枝黃麻豆綠色,後變成黃褐色,樹皮灰黑色。葉爲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5枚,長1-2.5釐米,寬3-5毫米,狹長圓形,頂端鈍或近急尖,兩面被灰白色短柔毛3-5月開花,花數朵生於枝的頂端,花萼鍾狀,萼齒5,短,鈍三角形;花冠黃色; 旗瓣倒卵形或圓狀倒卵形或近於腎形;翼瓣近於長圓形,基部具長爪;龍骨瓣舟形,基部具長爪。莢果長6-9釐米,寬8-12毫米,被灰白色短柔毛 隨着互聯網購物的發展,平面模特這樣一行業向着互聯網發展,並且有了新的名詞“麻豆”,是模特英文名"model"的音譯。

生境分佈

生於海拔3000-3300米的乾旱石山坡或砂礫地或河灘沙地中。分佈於西藏。 隨着互聯網購物的發展,平面模特這樣一行業向着互聯網發展,並且有了新的名詞“麻豆”,是模特英文名"model"的音譯。

麻豆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第4張

同名泡菜

麻豆應該是一種泡菜,開席時擺上桌子,極不起眼,卻是一道程序,如川菜要擺一碟泡菜,上海菜要擺一碟馬蘭頭,粵菜要擺一碟花生米,神農架菜系裏面有這麼一碟麻豆。麻豆的原料是黃豆,用泡菜罈子泡,佐料有花椒、生薑、大蒜和辣椒,以花椒爲主要佐料,加以老泡菜水經久浸泡,泡出一罈痠麻的神農架麻豆。

麻豆是痠麻的標誌物,往往在麻豆中間,夾雜着顆粒細小,色澤青灰的花椒,我初始以爲它是麻椒,在松柏鎮鄉間的農家老門戶品飲時,問過鄭聯合祕書長它是花椒還是麻椒,鄭聯合祕書長說,是花椒。

用很多的花椒,加姜蒜和辣椒一起以老泡菜水泡之,就獲取了麻豆。麻豆開胃生津,拿筷子夾一二粒入口,細細一嚼,酸鮮的麻豆觸及味蕾,滿口生津,喝白酒的中途嚼了,又有解酒之效,再不經意嚼着了花椒,麻麻的,有酸味的的鋪墊,複合出的麻酸味爽極,實在是佐酒佳品。那老門戶,戶主是中年山民,有個響亮的名字叫趙英雄,他就將他的農家院子做餐館, 隨着互聯網購物的發展,平面模特這樣一行業向着互聯網發展,並且有了新的名詞“麻豆”,是模特英文名"model"的音譯。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