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動態 >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中國空間站任務轉入建造階段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正式開啓。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親手參與中國人的太空家園“越建越大”。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1

心懷山海,眼有星辰。浩瀚太空再度迎來中國人逐夢蒼穹的身影。

6月5日上午,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順利送入太空,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發射告捷。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7秒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採取徑向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式同空間站組合體對接。3位航天員將進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正式開啓6個月的太空之旅。

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將迎來空間站兩個實驗艙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並與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在軌輪換,堪稱“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組”。這次發射任務有何看點?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又肩負哪些使命?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2張

5月29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組合體正在轉往發射區途中。 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出征:“神箭”再創新紀錄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站立時長達到近10個月,刷新了此前遙十三火箭站立6個多月的紀錄。

爲何火箭發射升空前要“站”這麼久?專家告訴記者,自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起,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採取“發射1發、備份1發”及“滾動備份”的發射模式,爲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加上“雙保險”。

此次發射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就是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應急救援火箭。隨着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成功返回,遙十四火箭也結束了應急救援值班任務,由應急狀態轉入正常任務狀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指揮荊木春介紹:“在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上,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執行了從神舟一號至今的所有載人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的發射任務,發射成功率達到100%,被譽爲中國神箭。”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3張

爲了進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消除薄弱環節,研製人員不斷進行技術改進。

“這就好比考試成績要從90分提高到91分,甚至91.1分,哪怕是0.1分的提升,背後的工作也並不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常武權說。

爲此,研製團隊不僅提前對長期豎立狀態下火箭諸如火工品承載能力、螺栓預緊力等開展了專門的試驗驗證,並且保證火箭豎立時的溫溼度等環境條件,還會在火箭轉入正常任務狀態後對箭上螺栓擰緊力矩、密封產品的密封性等進行復測。

遙十四火箭發射準備期間,型號團隊還需同步開展遙十五火箭的裝配和測試等,完成應急救援狀態的設置。

“通過去年兩次任務探索實施流程並行與優化,今年發射的準備時間有望進一步縮短。”常武權說。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4張

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廣場舉行。陳冬(右)、劉洋(中)、蔡旭哲即將開啓爲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目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按照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以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爲標誌,中國空間站已圓滿完成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轉入全面建造階段,並將於2022年下半年全面建成。

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二次飛行任務,也是該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

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將迎來空間站兩個實驗艙以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並與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在軌輪換,於12月返回地球。

此次出征的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堪稱“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組”,他們肩負着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的重要使命。

“在長達6個月的飛行中,航天員們要經歷的飛行工況極爲複雜,包括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說。

“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爲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其中,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說。

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期的關鍵一戰,困難更多、挑戰更大。擔任此次任務指令長的陳冬在出徵前說:“我們乘組一定會以滿格的信心、滿血的狀態、滿分的表現,堅決完成任務。”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5張

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宣武門拍攝的中國空間站過境照片(軌跡爲多張照片堆棧)。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展望:載人航天“三十而立”再出發

從1992年9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准實施,至今已走過近30年。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再到神舟十四號,從一人一天進入太空到多人多天進入太空,再到駐留太空3個月、6個月……中國空間站藍圖繪就,飛天夢伸向更遠的天際。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

然而,空間站工程立項之初,中國航天人面臨着很多難題,比如空間站長什麼樣、走什麼樣的技術路線、怎麼建……任務非常艱鉅。

研製準備長達十年之久,許多空間站工程設計研究人員十年如一日,每個人都把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作爲追求和夢想,使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得以突破,一個又一個複雜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6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後,工程將轉入爲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並對空間站進行照料和維護。

此外,我國還將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均可實現重複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可搭載7名航天員。

“同時,我們在考慮研發空間站的擴展艙段,爲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和爲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郝淳說。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2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6月5日7時5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廣場舉行。7時56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李尚福下達命令,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即將開啓爲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7張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 圖:人民日報

陳冬、劉洋和蔡旭哲3人均爲“75後”,3人全部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他們也是我國載人飛行任務以來平均年齡最年輕的乘組。其中,陳冬參加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劉洋蔘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蔡旭哲是首次飛行。這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航組第一次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員組成,無第一批航天員。

陳冬:最年輕的指令長

陳冬是神舟十四號任務的指令長,卻是乘組中年齡最小的,比劉洋還年輕2個月。

此前,陳冬在神舟十一號任務中就在軌33天。順利完成這次180天+的任務後,他將超越王亞平成爲在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

在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陳冬就實際操作過機械臂,完成機械臂人機協同。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8張

陳冬 圖:人民日報

陳冬,籍貫河南鄭州,1978年12月出生於河南洛陽。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2月,被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並擔任指令長。

執行完神舟十一號任務返回後,還沒來得及緩口氣,陳冬緊接着就投入到空間站任務的訓練中去。空間站時代,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知識儲備和應急處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神舟十一號任務,神舟十四號任務的工作量、複雜性和難度呈指數級增長。

作爲指令長,陳冬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槽失重訓練是模擬失重環境,訓練太空出艙的能力。陳冬把訓練中遇到的每個障礙都當成難得的訓練機會。一次,在更換新型水下訓練服後,配套的鞋子和腳限位器第一次進行匹配,陳冬試了幾次怎麼都卡不進去,最後依靠潛水員的協助穿上,才把整個訓練流程做完。

劉洋:十年後重返太空

劉洋是中國首位女航天員,也是此次乘組中級別最高的,爲特級航天員。

而且她還是博士,此次任務也將再次完成太空教學,期待今年《開學第一課》和太空課堂的天地互動。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9張

劉洋 圖:人民日報

劉洋,籍貫河南林州,1978年10月出生於河南鄭州。2012年6月,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0月,被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

備戰空間站任務,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遠超想象。在太空駐留時間更長,出艙活動成爲常態……這些都對航天員的知識、技能、體力、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洋需要熟悉艙內設備、管路連接、出艙活動、機械臂、科學研究等極爲複雜的內容。劉洋認爲,沒有捷徑,只有加強針對性和適應性訓練。

出艙活動訓練是強度最大、訓練時長最長的訓練。其中,水下訓練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參加艙外服水下試驗,劉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裝中才工作了三四個小時,手就已經抖得拿不住筆,握不住拳。而將來真正的出艙活動訓練,一次就要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出艙活動對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劉洋認爲與任務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還有一定的差距,就暗暗給自己加碼。體訓時,她來得早,訓得長,走得晚。回宿舍還要“加餐”,舉槓鈴、練握力器。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0張

航天員進行艙外服水下試驗 圖:新華社

新一代飛天艙外服進行水下驗證試驗,劉洋主動報名。當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車放入10米深的.水槽中時,水波紋產生的晃動經過凸面的頭盔面窗後,在視覺上產生放大效應,使得她產生巨大的眩暈感。

工作間隙,她“掛”在艙壁上一動不動。醫生和試驗指揮人員都建議她上岸休息,她回絕了。每套水下服的壽命有限,下一次水就減少一次壽命,她不能因爲個人原因而終止整場試驗,於是咬牙堅持挺過整場水下試驗。

蔡旭哲:爲飛天備戰十二年

除了陳冬和劉洋,在這次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當中還有一個新面孔,他就是航天員蔡旭哲。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1張

蔡旭哲 圖:人民日報

蔡旭哲,男,漢族,籍貫河北深州,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爲了這一天,蔡旭哲準備了12年。航天員的飛天之路,都是由繁重的學習、艱苦的訓練堆砌而成。

轉椅訓練曾是蔡旭哲的弱項。第一次坐轉椅練習時,他非常痛苦,臉色蒼白,腹內翻江倒海,久久不能恢復。考覈結果是二級,雖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堅持要做到優秀。

水槽失重訓練,一練就是大半天。穿着堅硬的水下訓練服,像是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飛船。餓了只能喝水,癢了也不能撓,有時身上被服裝關節的硬結構硌破了皮也只能咬牙堅持;72小時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要求與外界徹底隔絕,在狹小密閉環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覺,其間還要忍着疲勞完成大量的工作……

上百門科目,每個科目挑戰的幾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蔡旭哲就是這樣沿着這些臺階一步步攀登而上。

所有航天員都通過考覈,全部具備了執行任務的能力。但由於飛行任務次數限制,蔡旭哲一直沒有機會飛向太空。他知道,中國載人航天跨越發展,空間站時代的任務越來越多,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機會也會增多,只有更加努力訓練,才能更好地迎接機會的到來。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3

2022年6月5日上午10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標誌着中國空間站任務轉入建造階段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正式開啓。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2張

此次神舟十四號任務將創下多個“首次”,包括將在太空迎來神舟十五號飛船對接空間站,首次實現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神舟十四號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同時在軌駐留,首次實現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等。

“神十四”任務期間,中國空間站完成三艙建造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順利入軌後,將採取徑向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式,到達空間站後下方大約50公里的位置,最終姿態調整爲垂直飛行後停靠於空間站下方徑向對接口,將3位航天員送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從而開啓6個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號也是神舟系列飛船第9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

作爲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發射任務,神舟十四號任務意義重大。2022年是空間站全面建成投入運營之年。按照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爲標誌,中國空間站已通過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兩次載人飛行等任務圓滿完成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轉入全面建造階段,並計劃2022年全面建成。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3張

服務神舟十四號任務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已於5月10日發射成功。接下來的半年裏,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在軌迎來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行小機械臂在軌驗證、大小機械臂在軌驗證、利用問天實驗艙氣閘艙進行出艙活動驗證和艙外載荷安裝等建造工作,見證並推動中國空間站完成建造並轉入在軌運營階段。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親手參與中國人的太空家園“越建越大”。

與此同時,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也將在太空“出差”近6個月後,迎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訪問並完成輪換。神舟十四號、十五號將共同遨遊太空,首次實現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屆時,6位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實現共同在軌駐留,在遙遠的太空中,他們將一起把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建設得“更溫馨、更舒適”。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4張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

神舟十四號飛船在發射場待命達7個月,創下最長時間紀錄

執行發射任務前,除了作爲執行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關鍵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還有一個身份,即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應急救援飛船。

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爲了確保任務順利展開與航天員絕對安全,神舟飛船要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能力。爲此,研製人員採用“滾動待命”策略,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後一發載人飛船在發射場待命,並具備8.5天應急發射能力的太空救援能力。因此,從進入發射場並完成待命狀態設置以來,神舟十四號飛船在發射場待命已達7個月,創下了最長時間紀錄。

爲確保飛船狀態滿足條件,神舟十四號待命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技人員首次開展“北京-酒泉”遠程發射場巡檢工作,確認了飛船狀態滿足應急發射條件,驗證了“一船發射、一船待命”的滾動備份模式有效,有力支撐神舟飛船“一年兩艘”常態化發射的需要,爲後續該模式的持續應用奠定了基礎。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5張

爲完成神舟十四號任務,科技人員採用了多項技術和產品來保駕護航。爲順利實現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研製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爲關鍵測量敏感器,繼續承擔中遠距離空間飛行器間距離、速度、角度等相對運動參數的精確測量任務,助力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與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不同,神舟十四號飛船在軌期間,飛船將經歷複雜而嚴酷的在軌環境考驗。尤其是在空間站組裝和建造過程中,由於飛船在徑向對接口停靠,將會被三個巨型艙體及其超大柔性太陽電池翼遮擋,給飛船的發電能力、艙外設備熱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帶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1所神舟飛船電源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鍾丹華介紹說,在軌運行期間,最複雜的時候,停靠在徑向對接口的神舟十四號將依次被5個飛行器遮擋,太陽帆板發電將受到組合體遮擋的較大影響。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設計師爲此提前識別了空間站建造階段各種飛行工況可能帶來的技術風險,通過地面和太空的測試驗證,解決了由於遮擋造成的神舟十四號飛船能源供需平衡難題。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6張

長二F遙十四火箭“站崗”長達近10個月

據介紹,今年將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完成我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其中,長二F火箭執行兩次載人飛行任務,即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發射任務。

自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起,長二F火箭採取“發射1發、備份1發”及“滾動備份”的發射模式,爲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加上“雙保險”。

此次發射的長二F遙十四火箭,就是神舟十三號任務的應急救援火箭。與應急值班“站崗”3個月的長二F遙十三火箭相比,長二F遙十四火箭“站崗”時長翻倍。如果從2021年8月17日“吊裝起豎”算起,再加上發射準備時間,其豎立時間長達近10個月,這也刷新了此前長二F遙十三火箭創下的站立6個多月的紀錄,是迄今爲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豎立時間最長的一枚。

神舟十四號任務內容 第17張

作爲目前我國唯一一型載人運載火箭,高可靠、高安全、高適應性是長二F火箭始終不變、擺在首位的目標,研製團隊持續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進,使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臺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二F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常武權介紹,目前,長二F火箭的可靠性評估值達到0.9894,安全性評估值達到0.99996這一國際先進水平。

30年間,長二F火箭全程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每一步,自1999年首飛迄今,已成功發射14艘神舟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其中包括9次載人發射任務,成功率100%。空間站完成在軌建造以後,將轉入爲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未來幾年,長二F火箭還將繼續以每年2發的高頻率執行發射任務,在我國空間站運營過程中擔綱重任。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