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節日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意義非凡,這些節日影響着我們的生活習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面小編整理了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歡迎大家借鑑和參考。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1

乞巧七夕,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影響:情人的節日。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着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節日,是浪子的歸期,對苦苦盼望家人歸來的兩老,妻子兒女的喜訊。春節春節爲農曆元旦,是中國也是廣州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廣州的春節既有中國春節的基本內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從農曆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裏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然後“行花街”。初一至十五,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紅包),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節食“湯圓”,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團圓、幸福美滿。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廣州的春節風俗還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是:

1、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蔘加逛花市活動。

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3、慶人日。人日爲大年初七,廣州人多在這天設豐盛的家庭筵席,以示慶賀。 潮汕地區春節習俗 廣州是一座有着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曆二月的波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美食節等。 此外還有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的菊花展,元旦舉行的花車巡遊,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遊文藝匯演等,爲廣州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孕育和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節日是一種民俗現象,屬於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節日的起源、發展、變化,折射出傳統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和人們的精神面貌狀況,乃至生活方式、思維習慣、民族心理等。節日文化因地域和風俗的不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巨大差異。儘管如此,節日文化卻是中國人共有的“精神家園”,它不僅記載着我們祖先對天文曆法知識的掌握,也顯示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那種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張弛有度、應時而作的生活節律和人生態度。

節日文化一旦形成便與其他的民俗文化一樣承擔着一定的社會功能。具體說來,節日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延續中,發揮着如下幾個方面的價值和功能:

首先,節日文化承載着農業社會張弛有度、應時而作的生活節律。我國的傳統節日,是農業文明的歷史產物,節期選擇本身便與農業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與春種、夏鋤、秋收、冬藏的生產性節律相適應,因而民間節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報、夏伏、冬臘的歲時性生活節律:新歲開春,萬物復甦,人們祭天敬祖、鞭春勸農;入夏,農事漸忙,少有閒暇,更兼炎夏暑熱,疾病易生,故端午節俗主要以驅邪避瘟、除惡祛毒爲主;金秋時節,新谷登場、瓜果成熟,人們懷着豐收的喜悅,團聚賞月、飲酒登高;秋去冬來,農事告竣、倉廩豐足,人們整米磨面、殺豬宰羊,開始“忙年”。一年年,周而復始,人們在這張弛有度的自然生活節律中,一代代生息繁衍,傳承着中華文明。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第2張

其次,節日文化起到凝聚家族、調節人際關係的作用。傳統社會是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的宗法社會。這個社會有着濃厚的倫理觀念,注重親情。傳統節日中的諸多禮俗,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歲節祭祖,幾乎是所有節日不可或缺的內容,如:過年、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等節日,人們或廟祭,或墓祭,或灑掃焚香,或望空稟祝。人們通過種種節日祝祭活動,表達了後輩的孝思與追念;反過來,這種綿延不斷、周而復始的祭祖節俗,又不斷地強化和鞏固着人們的家族意識、血緣親情。同時,親戚、朋友、鄰里之間,在節日期間相互饋贈禮品(如元宵的燈、端午的糉子、中秋的月餅、重陽的花糕),禮尚往來,更是情深意濃。千百年來,傳統節日已成爲維繫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感情紐帶。只要是中國人,都可以從中真切的體驗到一種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親和力。

再次,節日文化起到了增強民族融合與團結的作用。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對我國的少數民族甚至周邊國家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如:部分苗族人過年跟漢族的春節同時;苗、壯、滿、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溫克等民族也過青龍節;苗、彝、壯、侗、瑤、白、水、蒙古、布依等民族都過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節日;天貺節、重陽節期間,布依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地區同樣也隆重慶祝。這樣,節日文化就增加了民族的向心力。

最後,節日文化還承擔着歷史記憶和時代傳承功能。節日文化的產生,與人類早期的原始信仰直接相關,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這種痕跡雖然日益淡化,但某些形式仍然保留了下來。如:社日祭土,中秋拜月,七夕拜星等節俗,就依然保存着先民自然崇拜觀念的歷史記憶。與此同時,節日文化在發展流變過程中,又匯入了新的時代內容,發展出新的時代特徵和意義。如歷史人物紀念性內容的增加,宗教節日的嵌入,外民族節日風俗的融合等等。

魯迅先生曾說過:“惟有民魂是最值得寶貴的,惟有她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的確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着五千多年曆史傳承的,承載着無數中國人情結與記憶的'節日文化,對於彰顯時代特徵、增強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3

引言

節日是文化發展與積累的祭奠日和紀念日,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個性與歷史記憶的集中展示。中華民族由於受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影響,因而把農業社會最關注的“時節”和農耕時代的倫理文化注入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儀式、器物、倫理秩序裏,形成了一套中國人一致認可並共享的文化符號與傳播系統,並深刻地影響着歷代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和審美心理。從柏格在《觀看方式》中把“任何一種形象都視爲觀看方式的一種表達”觀點來審視,中國傳統節日傳播過程中呈現的不同文化景觀類型,歸根結底也是由介質的不同表達訴求所形成。

一、鎖定目標人羣,找準欄目定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爲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爲、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文以載道、儉約自守等人文精神。隨着國學熱的興起,幾年來東豐縣許多教育工作者在學校教育中進行了國學知識普及的有益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國學在中小學中有了一定的擁躉,因此《國學微講堂》欄目把受衆人羣鎖定爲廣大青少年,針對受衆羣體的知識結構、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化繁爲簡,力求通俗。通過解讀國學經典、講述中華德育故事讓受衆人羣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薰陶,通過趣味性、知識性和故事性的融合,使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淺顯的語言來呈現,潛移默化地增強青少年的文化修養,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欄目的定位與學校的教育宗旨相吻合,也使欄目得到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在嘉賓的選拔、欄目的推廣等方面都受益匪淺。

二、廣播電視文化節目應當深入生活,發掘人文資源

伴隨着社會的進步與文化事業的發展,人民羣衆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文藝作品水準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在過去,電視節目文藝作品的創作往往集中在文學、音樂等較爲傳統的形式,較爲中規中矩,表演者以專業人士爲主。現如今,文藝創作的包容性更強,不拘泥於專業,更不拘泥於形式,從街頭草根到明星大腕,都可以走到舞臺中央。節目類型多樣化,脫口秀、真人秀等節目更爲接地氣。雖然時代在變化,但是文藝作品的創作基底卻不可以改變。文藝創作的活水與源頭皆來源於人民羣衆,一旦脫離了人民羣衆,文藝將變爲毫無靈魂的空軀殼與無根之浮萍。是否能夠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要看其是否爲人民抒懷,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場進行創作,是否投身生活之中觀察人生百態,觸發深切體會,於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吸取有益養分。

節日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第3張

三、媒體、智媒體本身的娛樂性、大衆性和中國傳統節日的融合

由於融媒體、智媒體本身的娛樂性、大衆性和中國傳統節日倡導的遵循自然、祈求祥和的精神內涵,二者的結合以更柔性的方式打開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民間渠道,成爲在海外塑造國家形象的有效窗口。以中國的博主李子柒爲例,她的作品主要以中國傳統古樸的生活爲主線,以製作順應時節如春節、清明、端午的時令傳統美食爲主要題材,在YouTube上她的粉絲破五百萬,視頻點擊率超千萬次,視頻下面的留言各國語言混雜,且基本前十熱評都不是中文。2019年3月,她還受馬來西亞王室的邀請,將她親手製作的中國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當面贈與國王,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中國製造,與國家“一帶一路”號召掀起的文化交流熱潮相呼應。內外的互聯、政府與民間的攜手、多元思維與多重定位的融合、新舊介質與渠道的搭建勢必爲中國傳統節日的海外傳播和國家形象的塑造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人類文明和科技不斷前進,媒介域的不斷更替,使自我指涉型、功能反映型、主動建構型、技術融合型依次形成,自我指涉型是傳統節日最原生的傳播景觀;功能反映型是大衆傳播媒介對傳統節日信息最基本的傳播;主動構建型是依託原有傳統節日核心做的“節日+孵化”;技術融合型以科技爲基礎,以多維度融合的傳播理念爲核心的文化景觀。雖然各個文化景觀類型形成時間有先後,但之間並不衝突牴觸,同一傳統節日中常見幾個類型相互嵌入、互爲補充。

四、明確欄目風格,做好整體包裝包裝

是電視節目、欄目、頻道成熟穩定的一個標誌,好的欄目包裝能賞心悅目,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品。包裝有聲音、圖像、顏色等諸多要素,《國學微講堂》欄目的整體包裝風格爲古風,整體色調選用古籍的淡黃色;片頭音樂和畫面古雅大氣;舞臺風格古色古香,強調中國元素;主持人與嘉賓服裝配飾清幽雅緻、語言引經據典;字幕仿效書法,流暢優美;配樂宛轉悠揚、曲調唯美,欄目宣傳片從“讀經典、聽琴鳴、賞武韻、品香茗、染水墨、舞丹青”六個主要方面介紹欄目的內容和選題範疇,演繹傳統文化之美,欄目包裝整體風格統一,符合古典審美,辨識度強。與節目內容高度契合的包裝風格強化了欄目的定位,突出了欄目的個性特徵,確立並增強了觀衆對欄目的識別能力。

結束語

電視廣播作爲主流的傳播媒介,與社會生活緊緊相關,爲受衆提供娛樂與消遣。但它同時也是衆生百態的展現,所以文藝節目的文化品位提升工作十分重要。想要提升文化品位,就要從“人”抓起,從製片人到採訪記者到後期編輯,人人都是參與者,文化品質的構建需要大家來共同努力。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