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古代關於勤儉的故事(通用10篇)

古代關於勤儉的故事(通用10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故事是指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關於勤儉的故事(通用10篇),歡迎閱覽!

古代關於勤儉的故事(通用10篇)

古代勤儉的故事1

陳景潤的病情已經不允許他的獨特愛好再延續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給惟一信賴的人——夫人由昆。年輕時,陳景潤經歷過失學和失業的痛苦,很早就體會到錢的重要性。

在動盪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無援,擔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養成了一種習慣:節省一切可以節省的開支,維持最簡單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銀行,或換成硬通貨。陳景潤的月工資,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從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儉用,每月生活費不超過20元。除每月給父親寄15元生活費,其餘悉數存入銀行,20年後,他的存款高達萬元,這是他從牙縫裏擠出來的,是一分一分積攢起來的。

陳景潤的飲食很簡單,總是饅頭和麪條,鹹菜和豆腐,他的身體很虛弱,聽說人蔘是補品,他買過一些廉價的人蔘須,以補充體能的不足。他穿着簡單,父親給他一件舊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古代勤儉的故事2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爲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鬥,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

周恩來總理的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米,一片菜葉。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總理規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後每人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總理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儉感到不解,總理說:“這比人民羣衆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難時期,總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說:“你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糧了!”總理說:“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

古代勤儉的故事3

從前,一家有兩個兒子。大的名叫勤,二的名叫儉。這兩個雖是一對雙生兒,但性格截然不同。大兒子勤捨得出力,肯流汗,樣樣莊稼活拿得起,放得下,可就是生活不知道節約,花錢如水流。二兒子儉呢,懶得出奇,整天只想歇,不想幹,樣樣農活不在行。可他生活儉樸會合算,一個錢恨不得掰成八瓣花。

弟兄兩個性格不同,少不了磨牙鬥嘴,在父親的訓教下,壞事卻成了好事。他們都能以自己的長處去要求別人。勤反對儉懶惰、惜力、不吃不動。儉自然也反對勤的奢侈、浪費、揮金如土,這樣他們互相制約,互相勉勵,各人缺點都不敢輕易擡頭。兄怕弟反對,不敢輕易花錢,事事儉點;弟怕兄嫌棄,也乖乖地起早貪黑地幹活。所以,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十分富裕。不久就遠近聞名了。縣太爺知道了這事兒,就親筆爲他家題了"勤儉"的金字大匾。從此,這家更是名揚全縣,無人不曉了。

後來,勤和儉的父親不幸去世,弟兄二人的矛盾也就越來越激化。終於達到了不分家不能生活的地步。在他舅的主持下,爲使財產分得公平,連縣太爺題的大匾也一分兩瓣,各人佔有自己的半拉。

分了家,弟兄二人誰也不再怕誰反對,都毫不顧忌的按自己的脾氣行事。勤雖然努力耕種,掙得不少收入,但生活鋪張,掙一個花兩個,日子自然很窮。儉儘管處處精打細算,省吃儉用,但由於天天睡覺不幹活兒,家裏沒進項,日子也過不上來。沒幾年,分家時分得的東西被挑光了。弟兄二人一個比一個寒酸。

弟兄倆無法生活下去,只得又去找他舅舅。舅舅想想過去弟兄兩個的日子,再看看眼下這個窮酸樣兒,想出了一個道理。對兩個外甥說:"自古至今,勤儉不分,如果分開,會變窮酸。只勤不儉,財產再多,也不夠踢騰;只儉不勤,掙不來家業,能守個啥?我看你們二人還是夥在一起。"弟兄二人聽了這番話,都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對舅舅的話表示同意。從此,弟兄二人又在一起生活,縣太爺題的大匾又合併在一起掛在門頭上。不久,便又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人家。

古代勤儉的故事4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爲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和著名的外交家,爲官30多年。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爲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您身爲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您在家裏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餵馬。您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爲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爲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裏佈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着粗糙得難以下嚥的食物,穿着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捱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爲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裏還有爲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您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裏的馬匹也只是用穀糠、雜草來餵養。

古代勤儉的故事5

公元1080年,他被貶官來到黃州時,生活窘迫。爲了渡過困境,他訂出了一套特殊的計劃開支辦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後又將每份分爲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錢掛在屋樑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來用,準餘不準超。剩餘的錢,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備意外開支之需。

後來,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節儉,從不講究奢華。他自訂每餐只能一飯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兩個菜,不許鋪排,否則就拒絕用餐。一次,蘇東坡的一個老友與他重逢,請他吃飯,他囑咐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可是,當蘇東坡應約去老友家赴宴時,見酒席準備得相當奢華,他婉言拒絕入席,告辭而走。蘇東坡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東坡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後,還這樣節儉。”

古代勤儉的故事6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裏。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着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您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僕人皺着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雖然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爲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

您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古代勤儉的故事7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捱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一點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穫的糧食就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捱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古代勤儉的故事8

徐特立,字師陶,湖南長沙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傳世。他注重品德修養,平生儉樸。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當校長時寫過一首《粉筆詩》抄在黑板上,公佈在校園裏:

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餘衷曲,反爲餘是算細人。

他在每天巡視全校時總是把別人拋棄的粉筆頭撿起裝在口袋裏留給自己上課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師範(又稱稻田師範)的幾年裏,差不多沒有用過一支新粉筆。有些學生不理解,反而覺得他太“小氣”。因此徐特立特寫詩教育學生。

古代勤儉的故事9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之後在朋友的幫忙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爲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一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一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爲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

古代勤儉的故事10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不僅僅在革命戰爭歲月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需要堅持,這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仍然需要堅持。應當看到,雖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進行長時期奮鬥。即使在我國實現了小康,富裕了,但我國人口衆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國情,也不允許坐享其成,奢侈浪費。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鋪張浪費給國家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著名抗日愛國將領續範亭在一首《五百字詩》裏寫得好:“節約莫怠慢,積少成千萬,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許爛。”“節約雖有限,萬合是十石,細流成江河,衝破東海岸。”滴水匯成河,粒米攢成筐。可見,節約是強大力量的儲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驕奢淫逸成風,享樂主義盛行,就沒有期望。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