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莫扎特的故事15篇

莫扎特的故事1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莫扎特的故事1

18世紀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城,世界上許多聲名赫赫的音樂大師,都雲集此地。

莫扎特的故事15篇

莫扎特

1787年春天,正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事業輝煌之時,他17歲就任大主教宮廷樂師,寫過意大利式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德國民族歌劇《魔笛》,還寫過交響曲49部。這時,一位17歲的德國青年來到莫扎特的居室來造訪,他穿着講究,舉止瀟灑,風度翩翩。他找莫扎特是爲拜師求學的,但莫扎特對他並不十分熱情,因爲他正在房間裏和朋友們暢談。

“你把你喜歡的曲子彈奏一遍吧!”這青年欣然從命,坐在鋼琴旁彈奏一曲,聽得出技巧是高超的,但莫扎特不露聲色,他懷疑這個不知名的青年所彈奏的那首樂曲,是長期刻意苦練過,用以在行家面前自炫的。

年輕人似乎覺察出莫扎特的心理,於是請求給自己一個即興演奏的主題。莫扎特給了他一個旋律。這青年尊敬地看了大師一眼,極力使自己鎮靜下來,然後施展才能,莫扎特越聽越出神,神情也越來越激動。琴音剛一終止,他就指着這位青年人,以抑止不住的興奮心情對朋友說:“請注意這一位,他將迫使全世界都談論他自己!”

這時,音樂大師纔想起詢問青年人的姓名,他就是貝多芬。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宿願,莫扎特同意爲他授課。可惜由於母親病危,他只學了六個星期就不得不匆匆返回故鄉。當他好不容易於5年後再回維也納時,莫扎特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爲此遺憾終生,他發誓要繼承莫扎特的事業,集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派的先河,他1818年失去聽力,但仍堅持創作,主要作品有9部交響曲(其中以第3《英雄》、第5《命運》、第6《田園》、第9《合唱》最著名)。歌劇《菲岱里奧》和爲歌德的悲劇《哀格蒙特》寫的配樂、鋼琴奏鳴曲32首(以《悲愴》、《熱情》最爲著名),鋼琴協奏曲5部、小提琴協奏曲1部、絃樂四重奏16部和《莊嚴彌撒曲》等。

在貝多芬作爲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維也納還蟄伏着一位音樂天才舒伯特。奧地利音樂青年舒伯特(1797—1828)生於教師家庭,早年曾在維也納宮廷充歌童,也曾當過小學教師助手,他在貧困和疾病侵擾中從事音樂創作,寫了600餘首歌曲。舒伯特早就仰慕貝多芬大名,然而由於社會地位的差異,貝多芬無從知道默默無聞的舒伯特,舒伯特秉性孤潔,又不願貿然造訪,直到後來,因爲一位出版商的強請,舒伯特才挾了一冊自己的作品(歌曲60首)前去登門叩訪,恰逢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得留下作品,悵然而回。

後來,貝多芬患病,並逐漸病重。有一天,病情稍好,友人想調節他的寂寞,隨手拿起桌上一冊書放在他枕邊,讓他翻閱消遣。這冊書便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貝多芬倚牀翻閱,馬上被作品集吸引住了,細心吟味了一會兒,猛然叫道:“這裏有神聖的閃光!是誰作的?”

舒伯特

友人告訴了他舒伯特的名字,他大加讚賞,恨素昧平生。

舒伯特聞訊後,立刻奔赴貝多芬病牀前。此時,貝多芬已病勢沉重。當他意識到舒伯特在跟前時,極力振作,握着他的手叫了一聲:“我的靈魂是弗蘭茨(舒伯特的名字)所有的!”

舒伯特自喪知音之後,終日鬱悶,參加完貝多芬葬禮,他與三四個友人入酒店飲酒,一友人舉杯提議:“爲席上先逝者乾杯!”舒伯特應聲站起,一飲而盡。彷彿是應驗了可悲的讖語,18個月後,舒伯特果然辭了人世,臨終時,他向親友表示遺願:“請將我葬在貝多芬的旁邊!”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兩位音樂巨人,爲他們鑄起了並立的銅像,至今屹立於維也納廣場。舒伯特的歌曲採用歌德、席勒、海涅、繆勒等人的詩作爲歌詞,代表作爲《魔王》《野玫瑰》《春之信念》《流浪者》,以及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日旅程》等。《死神與少女四重奏》及《鱒魚五重奏》中的慢樂章,均以其所作歌曲爲主題。所作十部交響曲中,以《D小調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最爲著名。

莫扎特的故事2

今天一早,我在書架上找到了一本關於音樂家的書,從小學音樂的我,就滿腦子只想閱讀這本書。

打開一看,原來這是一本在介紹赫赫有名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的書。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他的爸爸雷歐波德莫扎特花了很多心血栽培他和姐姐瑪麗亞,三人都有驚人的音樂天分,兩個小孩還曾經受到泰瑞莎女王的召見,爸爸爲了打響名氣,全家只好到處演奏,爸爸也下了不少功夫。

據我所知,莫扎特所創作的歌劇有四首,其中在一七八七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完成的“唐喬望尼”令我印象最深刻。猶記去年我第一次參加鋼琴檢定,指定曲就是這首曲子,當時我詳閱了樂譜左上角的作者介紹及歌劇表演的情節資料,就認爲自己可以彈奏他的作品已經很厲害了,但是聽到那些考師資級的哥哥姐姐們所彈的曲目,對我而言,更是難上加難,這時才感到羞愧,原來自己還差得遠呢!他也處處受到大主教科羅瑞多的爲難和歧視,這也使兩人的關係漸漸不和,於是,他只好離開大主教,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以作曲維生,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下,卻完成了經典之作“魔笛”,但就在一七九一年的十二月五日凌晨一點,人們在豪華的威登歌劇院裏欣賞着大師的新作“魔笛”時,常被爸爸、大主教科羅瑞多、貴族、劇院經理、音樂家、歌唱家等等,許多人爲難的莫扎特不幸與世長辭了。

莫扎特一生處處被人操縱,但在他死後這兩百多年,他卻變成了一個操縱者。當他的歌劇上演時,他就躲在暗處控制手中的線,一拉一放,緊緊的繫住觀衆的心。

生命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其深度及廣度。而年僅三十五年的莫扎特,在音樂界裏締造深遠及長久的影響,值得學習。

莫扎特的故事3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是古典樂派的代表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爲古典樂派的三大作曲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爲世界留下了數目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22部歌劇,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最爲著名。在莫扎特的器樂作品中,交響曲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他的交響曲中有的充滿了天真無邪的歡樂,表達了對美好的追求和嚮往,有的充滿戲劇性的衝突,流露出淡淡的憂傷。莫扎特的創作是18世紀歐洲音樂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輝總結。他爲德國民族歌劇奠定了基礎,創造了一種現實主義音樂的新體裁;他擴充並革新了器樂作品的內容,使交響曲和室內樂曲的形式格外嚴整,把18世紀的音樂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併爲後來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蔑視來自貴族的讚美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誕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莫扎特是位知名的音樂家,也是薩爾茨堡的宮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是個音樂天分極高的孩子。從5歲起,父親便開始叫娜妮學習鍵盤樂器,並對她的學習速度非常滿意。而莫扎特4歲時便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了。莫扎特的學習速度非常驚人,他可以在半小時內學會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在莫扎特4歲時,他試作了第一首鍵盤樂器協奏曲,並首次在舞臺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參與歌劇演出。從那時起,歌劇就成爲他最鍾愛的藝術形式之一。當莫扎特快滿6歲,而娜妮11歲時,父親利奧波德決定將兩位傑出的孩子介紹給全世界。

當時巴伐利亞親王在慕尼黑有兩個奢華的宮殿,許多音樂家依附其門下。利奧波德決定先帶孩子們去那裏參加嘉年華會,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遠的地方。結果,這場音樂會空前地成功,兩個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華會談論的焦點,並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宮演出。而令莫扎特最感興趣的是觀賞意大利歌劇,並從此產生了創作歌劇的心願。

一位名叫約翰·安德列斯·沙赫勒的宮廷樂手對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動的描述:“一旦他投身音樂,他的感官就不理會其他活動了。甚至連惡作劇或遊戲也得和音樂有關,他才玩得開心。比方,我們玩一種把玩具由一個房間搬運到另一個房間的遊戲,誰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進行曲。”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啓程前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當時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之一。那兒是弗朗西斯一世皇帝與瑪利亞·特麗莎皇后豪華宮廷的所在地。從12世紀阿爾伯特一世召集一批樂師組成所謂的“皇室音樂家”以來,維也納就一直是音樂之都,音樂成爲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的作曲家約瑟夫·海頓就曾在維也納附近的一個伯爵門下任樂長,另一位作曲家格魯克當時就在皇家宮廷任首席作曲家。這個俯仰呼吸皆音樂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6歲神童莫扎特的到來。

莫扎特一行剛到維也納,就在一個私人官邸做了第一場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馬上召喚他們到宮廷。一位實際參與那場音樂會的人士這樣回憶着莫扎特:

當孩子們演奏時,觀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滿意小精靈(他對莫扎特的戲稱)的表現,他還多次和莫扎特閒聊。當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時,他毫不猶豫地照做了,而且乾淨利索地彈奏了好幾首曲子,讓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驚。在他當時的年紀,已經可以看出他後來一貫的態度,也就是蔑視來自高貴者的讚美,尤其若是他們對音樂沒什麼認識,他甚至不太願意爲他們演奏。

漂泊不定的巡演生活

1763年6月,莫扎特7歲、娜妮12歲時,莫扎特一家開始了他們的第一趟長途旅行——一個持續三年半,走遍歐洲各地的旅程。他們經過慕尼黑、曼海姆、奧格斯堡、海德堡、法蘭克福等德國城市。每到一處,都無一例外地引起轟動,各種音樂形式對莫扎特而言都好像吃飯、睡覺一樣容易,他幾乎不需要任何教導,好像早已知道一切。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過奧屬荷蘭到達巴黎。在這個視世界其他地方爲“鄉下”的大都會,莫扎特一家一待就是五個月。父親莫扎特帶着兩個孩子拜訪了巴黎許多貴族的宅邸,包括凡爾賽宮。皇室對莫扎特和娜妮非常禮遇,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國貴族的意料之外。稍後莫扎特在所有宮廷權貴面前演奏管風琴,贏得在座每個人的掌聲。奇怪的是,莫扎特幼年時獲得的掌聲和矚目,竟一點也沒讓他變得虛榮或驕傲。

1764年4月9日,結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後,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國倫敦。在那裏,他會見了前輩阿貝爾和宮廷作曲家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莫扎特的一生中,這是個很重大的事件。因爲這兩個人的創作大大開闊了莫扎特的眼界。巴赫教給莫扎特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風格,這種風格影響了莫扎特一輩子。當然,還有另外一大批音樂家也影響了莫扎特,如男高音曼茲歐裏。莫扎特此時最大的心願就是寫一出意大利歌劇。他與曼茲歐裏成爲好朋友後,曼茲歐裏教他唱歌,而莫扎特則爲他寫詠歎調作爲回報。

在英國期間,莫扎特開了一連串的音樂會,被人們稱爲“大自然的奇蹟”。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倫敦鄉間修養了七個星期。在此期間,莫扎特以巴赫的作品風格寫了一首交響曲,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響曲《降E大調交響曲》。不久,他又寫了三部交響曲以及許多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其中包括《D大調第四交響曲》。

1765年7月24日,莫扎特一家離開了倫敦,在荷蘭海牙、日內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動。在1766年11月的最後一天他們回到闊別三年的薩爾茨堡。前後兩次乘馬車橫穿德國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給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此,他開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莫扎特曾有過這樣一段自白:“人們總以爲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誤解。沒有人像我這樣在作曲上花費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還沒有哪一位著名大師的作品是我沒有再三研究過的。”

初露鋒芒的音樂天賦

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萊門特九世頒給莫扎特黃金馬刺勳章,以騎士身份晉身貴族階級,以表彰他的音樂天分。兩天後,這位14歲的黃金馬刺騎士,頸上戴着以紅絲帶繫着的十字勳章,接受教皇的親切接見。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魯克接受過此項殊榮。不過,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從未利用這份榮耀。事實上,他視整件事爲一個玩笑。

另外,他還在由馬提尼領導下而成名的波倫亞音樂學院成就了一項殊榮。這個學院設置了一項極爲艱難的測試來篩選會員,參加者必須年滿21歲。14歲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許參加,他被關在一間房子裏,被要求用極爲複雜的音樂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個小時內就完成了,裁判評判後,全數同意他當選學院的榮譽會員。而當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耗費了好幾個小時都未能通過。

大約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蘭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劇《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和另一部歌劇《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儘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氣,企圖破壞歌劇的演出,但演出還是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

穿越時空的樂曲

1772年春天,莫扎特16歲時,發生了一件改變他一生的事:薩爾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頓巴赫突然去世了。繼位者柯羅瑞多伯爵來自一個強勢的貴族大家庭,是個嚴肅而高傲的人。柯羅瑞多伯爵在薩爾茨堡很惹人厭,只要不是跟他來自同一個階層的人都討厭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剛開始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但是不久之後,莫扎特的生命進入了一個不太愉快的階段。他17歲了,那一段志得意滿的童年已經遠去,但他依舊是那個愛胡說八道、凌亂、不切實際、衝動、傲慢、熱情的少年,仍對自己的天賦感到驕傲,也對這個既給他喝彩又隨即遺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滿。然而和一般人一樣,爲了餬口和繼續作曲,他也需要錢,而18世紀音樂家獲得穩定報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宮廷裏佔一個長期又優厚的職缺——不管是維也納、慕尼黑、米蘭還是巴黎。

但柯羅瑞多大主教只給了莫扎特一個薪俸微薄的小職位,他的首席樂師,即樂長手下的宮廷樂師。

在那段不順心的日子裏,莫扎特一直待在薩爾茨堡繼續以驚人的速度作曲。他寫了許多嬉遊曲和某些爲特殊場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鍵盤協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日子越來越難捱了。

莫扎特痛恨對貴族卑躬屈膝的行爲。儘管利奧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禮貌些,但他越來越不善於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開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沒有人提供長久的職位給他。更讓人氣餒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請他寫歌劇。

1791年7月3日莫扎特與世長辭。一顆音樂巨星的隕落,卻是如此淒涼落寞,唯有他的音樂,穿越時空,在全世界迴響……

莫扎特的人生實在是太短暫了,短暫得讓他來不及好好地釋放那與生俱來的靈感,來不及寫完縈繞在他腦際的樂章,來不及享受更加完滿美麗的人生,也來不及完成他的音樂理想。

但是,這已經夠了,已經足以讓每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以充滿崇敬的心情去體會莫扎特的.作品,感受他那憂傷而又輝煌的一生,品味他的每一個天籟之音。

莫扎特的故事4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年輕時,曾經拜海頓爲師。

有一次,他和老師打賭說,他能寫一段連老師都彈不出的曲子來。海頓心裏想:我在在音樂殿堂奮鬥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你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竟敢誇下那麼大的海口,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呀!於是就對莫扎特說:你寫來我試試,我就不信你能難倒爲師。

莫扎特伏案疾書,很快就寫出了一段曲子。海頓也不細看就在鋼琴前彈奏起來。不一會兒,就彈不下去了,不由得說:“這是什麼曲子,我兩手分別彈響鋼琴兩端時,怎麼會有一個音符出現在鍵盤中間位置呢?” 海頓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試彈了幾次,還是不行,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說:“看樣子任何人也彈奏不了這樣的曲子,除非他有三隻手。”

莫扎特胸有成竹地說:“老師,我能彈!”海頓心裏一驚,他要看看莫扎特怎麼能變出第三隻手來。當莫扎特彈到那個特別的音符時,讓海頓根本沒想到的一幕出現了:只見莫扎特彎下身子,用鼻子點彈了那個音符,海頓不禁爲自己高徒高明的創意拍案叫絕:是呀,鼻子也可以當作一隻手,自己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正如世界上沒有不能彈奏的曲子一樣,鼻子也不僅僅是用來呼吸的,必要時也可以成爲我們的第三隻手。創新思維,鼻子也可當手來用。

莫扎特的故事5

如果可以,想要邂逅古代的君子,高冠博帶飄逸出塵的那種,莫扎特,是真正的“思無邪”,宛若詩經裏的君子一樣。這個音樂神童,幼時成名,只活了36歲就回到了上帝那裏。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聰明人,但缺乏真正的智者,那種真正懂得人們心底悲傷的智者。

而莫扎特,他比普通的智者得到上帝更多的恩寵,不需要生活的歷練他就能領悟諸多的道理,他的天賦與愛,與生俱來,永無止境。

與貝多芬共鳴的人,必然要有鬥爭的慾望,意志軟弱逆來順受的人他基本不搭理;瓦格納,則是非偏執狂不可與之爲伍;舒伯特,如果你不是流浪者很難愛上《冬之旅》;門德爾鬆,想象力便不會喜歡《仲夏夜之夢》,說實話,我聽不懂也看不懂。

唯有莫扎特,能夠無條件地愛每一個人,只要你歡笑,只要你流淚,只要你對生活有着一丁點的興趣,他都會張開臂膀給你溫暖。

像音樂這種與上帝對話的語言,沒有天賦還真是學不來。

莫扎特充滿了天賦,是像陽光一樣炙熱而永無止境的天賦,人們都被他溫暖,人們都從他這裏獲益,人們紛紛模仿他,然而沒有人可以將他超越,沒有人可以將他代替。

莫扎特是所有人的,無論你來自那個地方,多麼貧困和無知,多麼懶惰和愚笨,多麼膚淺和天真,他都是你最真誠的朋友。

人都說杜甫是莫扎特,而貝多芬是李白,其實有時候莫扎特也是李白。

杜甫在黃四孃家花滿溪時還是可讀的,可是他的詩句讀多了,人也跟着悲涼蒼老起來,有人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帶了濃濃的李白的味道,但李白的輕靈流暢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那一葉小舟,順長江而下,千載而下,一直飄在我們的思緒裏。

當時的李白,已經六十多了,遭遇了半生的起伏顛簸之後,仍可以寫這樣輕悅的詩。

而三十歲那年的莫扎特,宮廷樂團將他掃地出門,薩爾斯堡拒絕接受他,父親去世,孩子夭殤,他自己更是貧病交加,去日苦多。

爲何人人都愛莫扎特可就在這一年,他依然可以寫出《費加羅的婚禮》,那麼平易近人,小孩子都能聽懂,都會微笑,旋律不難,清澈明朗,我們都可以跟着哼唱,故事簡單,無關政治、英雄、或理想。或許,36歲對他也許已經足夠。

“讓人不禁要想,他轉身的時候,背上究竟有沒有天使的翅膀?”

莫扎特的故事6

有一次,七歲的莫扎特隨父親到奧地利維也納旅行演出。皇后瑪利亞一德麗薩非常憐愛他。他在皇后面前演奏了幾首鋼琴曲,得到皇后的讚賞。莫扎特聽了皇后的讚賞後,竟然得愈地爬上皇后的膝蓋,吻她的頭,並指着旁邊的公主說:"我喜歡她,我要娶她做新娘。"

這位公主就是後來的法蘭西皇后。莫扎特結婚之後,夫婦二人都不知助儉節約,日子過得非常窘迫。但夫婦間的感情很投合,無論何時都互相慰藉。陰溼的冬天,莫扎特的房間裏異常寒冷,有時他凍得無法正常練習彈奏曲子。有一次,一個朋友去拜訪他們,一踏進門便看見莫扎特夫婦正在跳舞。這位朋友說:

"這麼冷的天氣你們還有興致跳華爾茲啊!"可當他看見莫扎特夫婦身上單薄的衣裳和凍得發紫的嘴脣,一切都明白了。原來,他們夫婦快凍僵了,只好發瘋地在屋裏跳舞來抵禦寒冷。這位朋友趕快跑了出去,爲他們買來了木炭。

莫扎特的故事7

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爲了金錢與榮譽,奧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麼勞累,都要隨時可以當衆表演。爲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孩子必須習慣聽從突如其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演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衆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矇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並且,這樣的演出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裏擔任首席樂師。

這10年對莫扎特來說,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都是極爲重要的鍛鍊、積累和學習的階段。他8歲就寫了三首交響樂和幾首奏鳴曲;12歲就爲維也納歌劇院寫了歌劇《假傻姑娘》;14歲爲意大利米蘭歌劇院寫了

歌劇,並親自指揮演出,連演20場,場場爆滿。這轟動歐洲的出色的成績使得莫扎特14歲就獲得了意大利音樂中心——鮑倫亞學院院士的稱號,被羅馬教皇授予了“金距輪”獎章。

父親在教小莫扎特音樂時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始時只教點簡單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強,許多曲子聽了一遍就能毫不費力地記住了。父親怕兒子負擔過重,所以沒有過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歲的莫扎特在旁邊看着父親書寫樂譜,也開始學着作曲。有一次,父親和朋友走進莫扎特的房間,見孩子正在五線紙上專心地寫東西。“莫扎特你寫什麼呀!”他隨手拿起兒子寫的東西一看,不禁吃了一驚,原來兒子在寫鋼琴協奏曲,而且寫得完全符合規則。他故意逗兒子說:“你可知道,你這個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氣地回答說:“我知道,哪個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親竟然被反問得說不出話來。

父親很驚異於兒子的音樂天賦,此後也開始教他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曲練習。小莫扎特非常聰明,而且勤奮好學,別的小孩子在玩的時候,他卻成天待在家裏不是練琴就是作曲,五六歲的孩子就像一個大人一樣埋頭於音樂。老莫扎特爲了讓兒子開闊眼界,少年時就有所成就,從1761年秋起,他就帶着6歲的兒子小莫扎特和女兒安娜,到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演出。這次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親又帶他們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和瑞士演出,每到一個地方,都獲得觀衆的好評。但在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兒子身上的缺點:他雖然有出色的音樂天賦,但是由於沒有受過正規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礎很差。旅行回來後,父親爲兒子進行系統的補課,教他學習拉丁文,學習音樂家必修的意大利文,還學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嚴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後莫扎特終於成爲一位世界著名音樂家,對世界音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莫扎特的故事8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出了音樂才能,4歲便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第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但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爲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莫扎特從小就天賦異稟,彷彿是上帝賜予了他音樂的魔力。有一次,他父親教他姐姐瑪麗安娜彈練習曲時,他在旁邊玩。但是他姐姐怎麼也彈不好,所以只能不停地捱打,不斷地捱打,手都打腫了,3歲的莫扎特看不過去了,就爬上去替姐姐彈,結果順利地彈了出來,他父親驚呆了。遺憾的是,由於莫扎特無師自通自學成才的天分,成功導致他姐姐從此對鋼琴徹底喪失了信心,改爲往家庭主婦的方向努力。並且他在彈奏另一首曲子時,那曲子音階比較長,莫扎特太小,手不夠長,總來不及收回來,於是他聰明地用雙手分別控制了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中間的那個音節用他的鼻子來完成。

他時常走到鋼琴前面,按着琴鍵細聽,並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有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歲的莫扎特正在桌旁,父親問他在幹什麼,他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當他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看時,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這裏寫的一切是多麼正確而且是有含義的啊!"

莫扎特有着驚人的聽覺和音樂記憶力。七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用父親的朋友沙赫特涅爾的小提琴演奏,兩天後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練習。當沙赫特涅爾再次上門時,莫扎特對他說,我現在用的小提琴比前兩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個音。沙赫特涅爾以爲他在開玩笑,但莫扎特的父親完全瞭解自己的兒子,他請朋友把小提琴從家裏取來,經校對後,發現莫扎特的判斷完全正確。

1762年,將近六歲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鋼琴的彈奏技術,並在慕尼黑和維也納舉行鋼琴獨奏會。與此同時,他又開始學習拉小提琴。這年秋天,父親從大主教那裏爲自己掙得了休假,他帶着莫扎特和其姐瑪麗亞-安娜到維也納去。在別人的建議下,父親把莫扎特姐弟倆帶進了宮廷,皇族讓孩子們單獨地演奏或四手聯彈,並根據別人所給的主題作即興演奏;人們還用布蒙上琴鍵,讓莫扎特演奏複雜的曲子。女王瑪麗-特雷西婭看他彈得好又很可愛,就把他抱到大腿上,問他要什麼獎勵,他掙扎地從女王的懷裏跳下來,撲過去強吻了女王的7歲的小女兒瑪麗?安託內特公主,於是把女王逗樂了。從此受到王室的寵幸。上帝不僅賦予了他音樂家的魔力,當然也沒有忘記把音樂家的浪漫賜予他,就讓我們姑且稱之爲浪漫吧......在宮廷裏,他們足足表演了兩個星期之久才離開。

莫扎特的故事9

羅馬帝國時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莫扎特誕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不僅是那座城中宮廷大主教樂團的一位小提琴手,也是當地很有名的作曲家。他的母親也非常喜愛音樂,大提琴和小提琴都演奏得非常好。可以說,自從莫扎特來到人間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充滿了音樂。

在莫扎特1歲的時候,母親就經常給他唱美麗的歌謠,一聽到這美妙的歌聲,小莫扎特就高興得“依依呀呀”地喊着,興奮地揮動着小小的胳膊;而當不懂音樂的人聒噪起來時,莫扎特就開始傷心得哇哇大哭。看到這些,莫扎特的父親高興地說:“這孩子有音樂天賦!”於是,父親便經常給他彈奏樂曲。漸漸地,莫扎特開始能夠準確地哼出一些簡單的兒歌了,那時,他才只有2歲。更有意思的是,在莫扎特玩的時候,只有這遊戲和音樂相關,他才玩得快樂,玩得盡興。而一旦莫扎特表演唱歌,便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任何人也別想讓他分心。

莫扎特到了3歲,就更是顯出了非同尋常的音樂天賦。當父親教他的姐姐彈琴時,小莫扎特就在一旁觀察着父親是怎麼彈的,然後把其中的要點銘記於心。久而久之,小莫扎特不僅能幫姐姐指出彈錯的地方,而且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絃的音名,他甚至還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

就這樣,莫扎特才4歲便能夠跟着父親學習彈鋼琴了,儘管他年紀幼小,但卻十分認真。當家人閒暇時,他便給他們彈奏曲子。如果有客人登門造訪,他更是要好好地表演一番,而那些客人則個個驚歎於小莫扎特的認真與才華。莫扎特剛滿5歲就開始不滿足於只彈奏別人的曲子,他開始嘗試創作一些簡單的小曲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親與一位朋友一起回到家中,看到5歲的兒子正聚精會神地隊在五線譜紙上寫着什麼。父親就問他在幹什麼,莫扎特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行爲讓兩位大人相覷而笑,面對着紙上七扭八歪的音符,他們以爲這只不過是小孩子的遊戲罷了。然而,當細心的父親將莫扎特的作品認真地看了幾眼之後/他忽然興奮地眼喰淚花,對客人喊道:“親愛的,你快來看!這上面寫的是多麼正確而有意義啊!”在歐洲音樂史的源遠長河中,自幼便顯示出音樂天賦的人並不罕見,可像莫扎特那樣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樣小的年齡便被公認爲是“神童”的音樂家,卻再難找尋。

爲了使小莫扎特在音樂和各方面的知識上都能迅速增長,父親竭盡心血,精心栽培,他對莫扎特的學習與訓練是極爲嚴格的,除了複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他還要教莫扎特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史方面的知識。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奠扎特和10歲的姐姐南內爾就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皇宮進行表演。然而,這些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練習、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

唯和提議,小莫扎特都能從容應對。他曾當場試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曾按照聽衆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曾用多條手帕將眼睛蒙fl: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彈奏鋼琴;他還曾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就是這樣,莫扎特的演出幾乎毎場都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可莫扎特卻從沒有出過任何紕漏和差錯,他把這些經驗當做是對自己音樂才能的考試和測驗。因爲他知道“音樂神童”、“大自然的奇蹟”等說法是人們對他的美譽,只有不斷地付出辛勞與汗水,才能永遠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之中。

這些演出履歷讓莫扎特迅速成長,他的音樂水平飛速進步,這爲他能夠成爲這個世界上一流的大師做了充分的積澱。這其中有兩次經歷讓莫扎特畢生難忘:一次是莫扎特8歲那年在英國碰上了世界聞名的音樂大師巴赫。巴赫對小莫扎特—見如故,非常喜歡他,答應要親自指導他。於是,小小年紀的莫扎特便高興地寫了一首曲子說要挑戰老師,他說巴赫肯定彈不了這首曲子。巴赫聽了付之一笑,便坐下來演奏,不想彈着彈着,曲子的樂譜上顯示手需在鋼琴鍵盤的兩端,而同時還需彈奏鍵盤中間位置的一個音符。這下可把巴赫難住了,他覺得這首曲子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彈奏出來。可莫扎特卻認真地坐下彈奏起來,到這段樂譜的時候,他手在兩邊彈奏,卻用子彈奏了中間的那個音符。這下巴赫笑了起來,笑聲中滿是讚賞和喜悅。另一次是在意大利的波隆那。波隆那不僅是當時所有音樂家嚮往的地方,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教授馬提尼的居所所在。任何音樂家只要能得到他的讚賞,那麼立刻可以在全歐洲享有美譽。而這一次也不例外,馬提尼見到了莫扎特,在對他進行了一些測試之後,便對他大加讚賞,並且主動要求給莫扎特上課,給他傳授對位法的知識。馬提尼對莫扎特的教誨使得這位少年的技藝更上了一層樓。

有一次,莫扎特在羅馬教皇音樂廳的藏品裏聽到了一首聖歌,這是一首彌足珍貴的樂譜,它是從來不外傳的,所以人們只能聽到音樂,卻從來看不到這首音樂的樂譜。然而,莫扎特仔細地聽了一遍後,便在鋼琴上一個音符不差地把它演奏出來。從此這首“絕密的聖歌”再也沒有什麼神祕性了。而莫扎特也因此得到教皇的賞識,並被賜予了“奠扎特爵士”的稱號。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茨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裏擔任首席樂師。雖然莫扎特有着曠世奇才,而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極大的榮譽,可是在大主教的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演奏音樂的奴僕,甚至連僕人也不如。在那個時代,人們是不會重視音樂家的,而那個大主教本來又是一位飛揚跋扈的暴君。於是莫扎特便迎來了人生中一段較爲昏喑的時期。大主教要求他每天在前廳穿堂裏,恭候自己的吩咐,並可以隨時斥責辱罵他,或者嚴厲地懲罰他。然而,莫扎特很強的自尊心和獨立不羈的果敢精神不容許自己成爲這樣的奴隸。於是,爲了爭取人身自由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擺脫了大主教的侮辱與控制。他於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這些經歷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了一流管絃樂隊的演奏。

然而,最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金光閃閃的寵兒竟然一直都沒有謀到職位,直到莫扎特的母親病逝,他還是被殘酷的現實社會無情地冷落着。人們只把他的音樂看做是一種消遺和娛樂,而從未真的欣賞他,尊重他。因此,懷才不遇的莫扎特到最後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茨堡,這樣一來,大主教當然更加刻薄地對待他。可以想象當時莫扎特的辛酸與窘境。

1781年6月,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離去,成爲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舉動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因爲,這舉動意味着艱辛、飢餓,甚至死亡。但這些都不能讓莫扎特向大主教低頭。擺脫了宮廷束縛的莫扎特生活異常艱辛,爲了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他拼命地工作——教課、演出、創作,永無休止,而這樣的努力換來的仍舊是窘迫的生活。他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在寒冷的冬天,他沒錢買煤,爲了驅趕寒冷,他和妻子便在家裏愉快地翩翩起舞,以求熬過寒冷的冬季。

是的,這樣的經歷把莫扎特的音樂磨鍊得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無時無刻不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可以說,莫扎特的音樂能深刻地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具有非凡的進步意義;而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的快樂性,同時又深含着悲傷的感情,則反映出了他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莫扎特的故事10

人人都說莫扎特是一位舉世罕見的天才,然而,他自己說:“誰與我付出同樣的努力,誰便能與我獲得同樣的成就。”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1756 年1月27 日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附近的薩爾茨堡。莫扎特的父親是音樂家、作曲家和管風琴家,一直都在當地大主教宮廷樂隊裏任職。莫扎特的姐姐也很有音樂才能。

莫扎特3 歲時就顯示出驚人的音樂記憶力,能把所聽過的樂曲片斷在鋼琴上準確無誤地彈奏出來。他的音樂才能令父親大爲震驚。父親決心下大氣力,一定要把他培養成一名出色的音樂家。莫扎特不僅天資過人,尤其刻苦用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的鋼琴技巧已有了飛快的進步。

有一次,父親和朋友走進房間,看見4 歲的莫扎特正在紙上塗鴉,弄得滿手都是墨水。父親隨手取來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莫扎特在“寫”一首“鋼琴協奏曲”。父親逗他說,這首曲子或許不能演奏。小小“作曲家”未假思索就反問父親:“哪首曲子不經修改練習就能演奏?”

莫扎特還具有罕見的絕對音高概念。據說,7 歲那年,他曾用過父親朋友的小提琴。回到家中,他對父親的朋友說:“我的小提琴比您那把琴低八分之一音。”父親和朋友都不信,取來琴當場驗證,莫扎特的話果然分毫不差。

莫扎特從6 歲起,便與11 歲的姐姐一道,由父親帶領周遊各國舉行音樂會。莫扎特不僅能熟練地演奏事先準備好的作品,在演奏技術艱深的陌生作品時,也同樣得心應手,就像早已經練得滾瓜爛熟。人們用綢子矇住琴鍵時,他同樣能準確無誤地演奏技術複雜的樂曲,在場者無不同聲讚歎。人們奔走相告,渲染誇張,音樂“神童”的名字不久便爲歐洲各地家喻戶曉了。

1764 年,莫扎特來到英國,結識了音樂泰斗約·塞·巴赫的兒子,人稱“英國巴赫”的克利斯提安·巴赫。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對莫扎特後來音樂風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響。

幾年間幾乎走遍歐洲主要城市,莫扎特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時,他已開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如果說莫扎特出發時主要是演奏家,那麼當他11 歲回到薩爾茨堡時,就已經是一位作曲家了。

莫扎特14 歲時,被羅馬教皇授於“金馬刺”騎士稱號,併成爲意大利鮑倫亞學院的院士。第二年一月初,維倫的愛樂學院也將他遴選爲院士。

幾年中,莫扎特的父親一直努力想爲孩子在維也納宮廷中謀個一官半職,但及至1873 年莫扎特17 歲時,仍未能遂願,無奈,只好讓莫扎特留在薩爾茨堡,在大主教的宮廷中擔任樂師。

新任的大主教專橫跋扈,爲人歹毒,視莫扎特如奴僕,任意驅使。他不準莫扎特在飯廳吃飯,還強迫莫扎特爲自己收拾房間。莫扎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沒有大主教的許可,他不得外出演出,不得舉行音樂會,不得自已出去找工作,也不能受別人委託作曲來取得收入。

這時正值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前夜,莫扎特隨着年齡增長,受啓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日深。1881 年,他終於忍無可忍,向大主教提出辭職。爲期8 年的奴隸生涯結束了,25 歲的莫扎特義無反顧,離開故鄉,隻身前往維也納,開始了他一生中音樂成就最輝煌的十年。但爲成爲獨立作曲家,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畢生爲謀生奔命,畢生與窮困相伴。

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後,不分晝夜拼命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寫下了《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等一系列在歌劇發展史上佔有光輝地位的作品。

但這一切,並未使他的生活境況有絲毫改善。冬天,沒錢買柴,他只好拉着妻子跳舞取暖;孩子們餓了,連買麪包的錢也拿不出來。1778 年,莫扎特已是一貧如洗,爲了吃飯,他不得不在6 個星期內,趕成3 首交響曲。其中《C 大調交響曲(朱庇特)》是他最後一部交響曲,也是他最偉大的代表作之一。生活的艱難沒有壓垮莫扎特,他把心中的苦楚、希望、熱情和理想,全都傾注在創作中了。

莫扎特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受人之約的《安魂曲》。莫扎特寫這部作品時非常投入。情緒過分激動,加重了他的病情。1791 年12 月4 日夜裏,他輕聲吟唱着自己最中意的一首詠歎調,人生如寄,往事如煙,在溫馨的旋律聲中,離開了令他榮耀、更令他痛苦的人世。

第二天,悲風天來,大雪紛揚,寥寥幾位送葬的人都已中途折回,下葬時,只孤零零一位掘墓老人。幾日後,妻子抱病而來,竟已無法辨認莫扎特的遺柩所在。

莫扎特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在短短36 年的一生中,寫下了75 卷(600多部)音樂作品,包括22 部歌劇、49 部交響曲和25 部鋼琴協奏曲,爲歐洲及全世界的音樂發展做出了光輝的貢獻。他曾在孤寂悽苦中離開了世界,但如今這個世界上每個善良的人都將永遠懷念他。

莫扎特的故事11

讀莫扎特傳記。有一個細節讓我笑噴了。

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給表妹寫了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樣的:“親愛的表妹。在我坐下寫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現在,已經解決了。感到輕鬆無比!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滿我的大腦了……代我向我們的朋友們致以比臭屁還要臭的問候。”笑罷,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莫扎特的生日。當時他已經21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實際上,莫扎特一輩子都沒長大,一輩子都是頑童之心。他喜歡跳舞、騎馬、擊劍、打檯球;他喜歡打扮。以彌補自己說不上英俊的相貌;他貪圖熱鬧,嗜好養鳥,甚至還教八哥唱歌;他愛講粗話,做惡作劇,身上總有釋放不盡的能量。莫扎特是個天才與幼稚、細膩與粗莽、高雅與鄙俗、不羈與憂傷的矛盾體。

莫扎特的好友、小說家卡羅林·皮希勒在回憶錄中記述了一個生動的情節: “一天。我坐在鋼霧前彈《費加羅婚禮》中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剛好在我家,他悄悄走到我身後,對我的演奏頗爲滿意,禁不住跟着輕聲哼唱,還用手指在我肩膀上打拍子。忽然,他拎過一把椅子坐到我旁邊,讓我繼續彈低音,他即興彈了一段優美的變奏,每個人都屏息靜氣地傾聽從這位樂神手下流出的曲調。但他突然感到厭倦,跳起來,陷入那種經常發作的神經質,翻過桌子,跳過椅子,像貓咪似的喵喵怪叫,還像頑劣的孩子一樣翻筋斗。”

對莫扎特來說,音樂似乎並不是譜出來或演出來的。而是跟打嗝兒放屁一樣自然而然的生理產物,他將內心的歡娛以及內心渴望的歡娛一起表現在他的音樂裏,哪怕是在他最貧寒、最落魄的時候。

莫扎特5歲作曲,7歲爲女皇演奏,11歲創作歌劇,少年時代就已馳名歐洲。假如他沒有貪圖自由的童心、無視權貴的幼稚和渴望遊走的好奇心的話,那麼還會有來自天堂的莫扎特音樂嗎?李贄曾說: “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許多人都把莫扎特的幼稚說成是他的“美中不足”,其實不然,正是這種幼稚,創造出了他的美。世俗意義上的成熟者。不會辭掉宮廷樂長職位去維也納受窮,不會在悲涼中寫出《魔笛》這樣美妙的烏托邦神劇。在孤獨中讓美好與光明的洪流如此洶涌。莫扎特幸虧沒有長大。

莫扎特的故事12

莫扎特被公認爲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爲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着琴鍵細聽,並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起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幹什麼,莫扎特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看,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的故事13

1953年3月5 日,斯大林死了。有人發現:在斯大林寓所的唱機裏,放着一張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的唱片——顯然,這是斯大林最後在聽的音樂。

說起這張唱片,有一段隱祕而又離奇的故事。人們發現:作爲政治家的斯大林,在20世紀30 年代的大清洗中表現出來的無情和殘暴足以讓人聞風喪膽;而作爲“音樂愛好者”的斯大林之“寬容”卻令人難以置信。

故事是這樣的:一天晚上,斯大林親自打電話給電臺,問有沒有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的唱片,並說是尤金娜演奏的。接聽者立刻慌了手腳,鋼琴家尤金娜演奏的這首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並沒有錄製過唱片,但沒人敢拒絕斯大林的要求,渾身顫慄的領導只能對斯大林說電臺有這張唱片。於是斯大林要求明天一早把唱片送到他的別墅去。說完便掛了電話。

接下來的事情不難想象:整個電臺慌亂成一團,離第二天早上只有十來個小時,而唱片連影都沒有。怎麼辦?於是一個世界錄音史上的奇蹟發生了:電臺領導當即決定,連夜錄製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可以想象,如此體制所產生的特殊效率是無以匹敵的。首先樂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到電臺,接着鋼琴家尤金娜也匆匆前來。但意外還是發生了:樂隊指揮一聽是如此嚴峻的政治任務,竟情緒失控不能自己。於是馬上調來第二個指揮,結果也如此。心急火燎的電臺領導無奈找來了第三個指揮,錄音終於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完成。斯大林如願聽到了由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只是至死都不可能知道,這張唯一的唱片是在如此弔詭的窘境中產生的。

不久,尤金娜意外地收到了一個裝有2萬盧布的信封,並得知這是奉斯大林之命給她的犒賞。看來斯大林對尤金娜的演奏十分欣賞。但接下去的事情就讓人不可思議了。衆所周知,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獨斷專橫的斯大林一舉一動決定着很多人的前途命運甚至身家性命。因此沒人敢遷怒這個體制,更沒人敢得罪斯大林。相反,假如能得到斯大林賞識,便可以官運亨通。但是尤金娜卻不識好歹,她對斯大林的“恩賜”不僅不以爲然,而且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在給斯大林的信中如此出言不遜:“謝謝你的幫助,斯大林。我將日夜爲你祈禱,求主原諒你在人民和國家面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會原諒你。我把錢給了我所參加的教會。”

若按常理,尤金娜必死無疑。不要說如此膽大包天的行爲,當時就算對領袖稍有不敬,輕則勞改、流放,重則失蹤、消失抑或祕密槍決都不是稀奇事。而一生“等待處決”則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特徵。然而奇怪的是斯大林卻沒有對尤金娜下手,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尤金娜把這份自取滅亡的信寄給了斯大林,他讀了這封信,一句話也沒說。他們預期他至少要皺一下眉毛。當然,逮捕尤金娜的命令已經準備好了,只要他稍微皺一皺眉頭就能叫她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斯大林一言不發,默默地把信放在一邊……

布哈林曾經對斯大林有這樣一段評價:“他是個無原則的陰謀家,要世上的一切都服從他的權力慾……他隨時改變自己的觀點,如果他認爲這有助於幹掉我們中間哪一個的話……斯大林是個懷裏藏刀的人,他一心想的就是復仇……”

對於政治層面上的斯大林來說,布哈林的話無疑已經被歷史所證明。換句話說,假如尤金娜是一個政治人物抑或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那麼她一定會被“幹掉”。但尤金娜“倖存”了,尤其是面對如此詬罵和耍弄,斯大林甚至連“眉頭也沒有皺一下”。

柏拉圖認爲:音樂是連接靈肉之間的橋樑。而在我看來,音樂是天語,它是上帝的搖籃曲——催眠人的邪惡,同時喚醒心靈的天良。也正因爲如此,卡拉揚纔會說,與音樂忠誠相伴一生的人是幸福的,猶如與上帝相守一世的人,如此,罪惡纔會離我們遠去。

當然,斯大林不可能是肖斯塔科維奇眼中真正的“愛樂者”,但的確是音樂讓尤金娜躲過了一劫。我相信莫扎特的音樂在挽救尤金娜的同時,也柔化了斯大林的靈魂,儘管這是“單向度”的行爲。

莫扎特的故事14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作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爲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莫扎特的故事15

莫扎特幼時聰慧,十一歲時就成爲音樂家,轟動了整個歐洲,被譽爲"十八世紀的奇蹟"。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裏,象他這樣有名望的人卻常常不得溫飽。然而令他欣慰的是,他有一個賢慧美貌的妻子。美滿的家庭,使他忘記貧困和煩惱。

莫扎特的妻子康士坦絲,是維也納音樂家韋伯的二女兒,她自第一次見到莫扎特起就深深地陷在了情網裏,莫扎特深知自己家境貧寒,怕婚後養刁;起妻兒,給家庭帶來不幸,便想從愛神身旁溜走。然而愛情的巨大力量卻使他們結合了。婚後,他們感情很好,一生患難與共。在一個寒風凜冽的除夕夜,莫扎特窮得揭不開鍋,朋友們知道後,就帶些點心來看他。他們在老遠的地方,就看見莫扎特夫婦把大門、窗口打開,在家裏歡歌狂舞。朋友們都感到奇怪,以爲莫扎特夫婦交了什麼好運。進門一問,才知道由於天寒地冷,買不上煤,他們倆忙於寫作,又冷又餓,無奈才用跳舞使身體發熱,共同抵禦嚴寒。

這樣的家庭舞會,朋友們不無傷感地稱爲"苦中作樂"。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