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來源:時尚冬    閱讀: 8.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以下分享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1

《詩經》名稱的由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兩句朗朗上口的詩句,相信大家都已熟知,那關於《詩經》的知識,大家知道多少呢?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反映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後來又成爲重要的國學經典。《詩經》還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材之一,它在結集成書以後,便成爲各類教育的課本,使用的時段從春秋到清代的漫長歲月。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詩經》在開始階段都是歌詞,用以演唱,當時的歌詠往往採用對唱的方式。這樣一來,就使得進行歌唱的人有一種心理期待,要得到對方的迴應,對方也會爲迴應做好準備。

這樣一來,用以演唱的歌詞就被稱爲詩,表示期待、準備之義。歌詞通常都很精練,有節奏和韻律,所以,歌詞這種文本也被稱爲詩。這樣,詩就變成了一種文體的名稱,而它所蘊涵的準備、等待的意義,通過字形得到了保存。詩,字形從寺;寺既表義又表音,其意義是等待、準備,這是“詩”字的最初內涵。

《詩經》在先秦時期通常稱爲詩,或稱爲詩三百。至於後來稱爲《詩經》,和它被用作教材直接相關。《國語楚語上》記載,楚國的申叔時在談到貴族子弟的教育時提到了多種課本,其中就包括《詩》:“教之《詩》而爲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第2張

《詩》是貴族子弟所用的課本,具體的講授是“誦詩以輔相之”,通過詠誦作品而對貴族子弟進行薰陶,使他們健康成長。《左傳》、《國語》也有大量春秋時期士大夫賦詩引詩的記載,這也有力證明,這些貴族成員受教育階段,《詩》是他們的必修課。

否則,他們不可能引詩賦詩如數家珍,對作品極其熟悉。《詩》是周代官學的重要教材,是貴族子弟受教育階段必備的課本,從而確立了其權威地位,爲它後來成爲經典奠定了基礎。

把《詩》稱爲經,首見於《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經,自以爲久矣,孰知其故矣。”

這是假借孔子之口,把《詩》和其他五部書統稱爲六經。這裏透露的信息表明,《詩》被稱爲經,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直接相關。孔子所開設的私學,把《詩》作爲基本課程。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在成爲宗師的同時,孔子及其傳人所推崇的《詩》,自然也就成了經典,尊之以經。《禮記經解》是解經之作,其中所列的六經就包括《詩》,把它列爲六教之一。《詩》而稱爲經,與孔子及其傳人對它的弘揚、傳授直接相關。

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家都有自己的經典。《老子》是道家的經典,被稱爲《道德經》。《墨子》是墨家的經典,既有《經上》、《經下》,又有《經說上》、《經說下》。《詩》被尊爲經,《老子》、《墨子》也被稱爲經。在這個歷史階段,《詩》的地位與其他學派的經典共存並立,還沒有顯得特別突出。

進入漢代以後,傳經《詩》者分爲齊、魯、韓、毛四家,這些經師原本在民間講授《詩經》,屬於私學,他們進人朝廷,特別是擔任博士之後,使得《詩經》在朝廷傳授成爲專門的學問和職位。至漢武帝“罷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詩》遂由儒家一門之經躍爲王朝之經,天下之經。

《詩》被尊爲經,極大地提高了它的地位,使得它在更大範圍得到普及,無論官學還是私學,都把《詩》作爲基本的教材。同時,對《詩經》的註釋、解讀也成爲一門顯學,並走上了經學化的道路。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2

1、《詩經》先秦時稱爲《詩》,因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才稱爲《詩經》。

2、《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雅》分《大雅》和《小雅》,多爲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爲宗廟祭祀之詩歌。《詩經》被儒家奉爲經典後,成爲《六經》之一。

《詩經》的由來

作爲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名字並非一開始就叫《詩經》。在先秦稱其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比如《論語·爲政》裏,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到了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詩經》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第3張

《詩經》是怎麼由來的?關於這個問題漢代有三種說法。

一、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裏的詩歌技法很純熟,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二、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但後世的很多大家都持懷疑態度,因爲《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爲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8歲。

因此學者一般認爲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子罕》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爲《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爲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三、獻詩說。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爲天子爲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這主要是爲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終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這也正是《漢書·文藝志》裏說:“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還有朱熹在《詩集傳》也說過:“詩”是“諸侯採之貢於天子”。而且在《漢書·食貨志》、《禮記·王制》、《晉語六》也有類似的記載。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3

《詩經》中提到最多的作物是啥?

1、《詩經》中“出鏡率”最高的糧食作物是誰?

它們都長啥樣

我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稱爲“五穀”,有着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麻、黍、稷、麥、豆,一說爲黍、稷、菽、麥、稻,一說爲稻、稷、麥、豆、麻。

這幾種作物,在《詩經》中都出現過,如“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十月獲稻,爲此春酒”,均來自《豳風·七月》。

如果按照提及次數算,在《詩經》中,“黍”被提到了19次,“稷”被提到了18次,是《詩經》中“出鏡率”最高的頭部糧食作物。可見在《詩經》時代,也就是西周至春秋中葉之間五百多年的時間裏,黍和稷是兩種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黍和稷,都是禾本科黍屬植物,實際是同種植物,只是它們的穗形和籽實有所不同。黍的主穗軸是彎的,穗和分支向一側傾斜,稈上有毛,籽實帶粘性;而稷的主穗軸直立,穗的分支向四周散開,稈上無毛,籽實不帶粘性。

究竟長什麼樣子?

看看下面這張示意圖就知道了,左邊散穗型的是稷,右邊側穗型的是黍。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第4張

左邊散穗型的是稷,右邊側穗型的是黍

2、“后稷”和“社稷”有什麼來歷?

兩千年多前,就已經分早種晚熟和晚種早熟的不同品種

黍和稷的抗旱能力強,生長期短,在我國西北地區很早就有栽培。我們今天所說的“黃米”(比小米略大)就是黍或稷經脫殼後的籽實。

周人的始祖被稱爲“后稷”,就因其爲種植黍稷的能手而得名。關於這一點,《大雅·生民》中交代得明明白白——“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

后稷在當時所栽培的黍,有稱爲“秬”(jù)的`黑黍,有稱爲“穈”(mén)的紅黍,有稱爲“芑”(qǐ)的白黍,還有一種稱爲“秠”(pī)的,一殼裏面含有兩粒黍米。

《豳風·七月》中的“黍稷重穋”這句,信息量也很大,這裏的“重”是指早種晚熟,“穋”(lù)是指晚種早熟。想不到吧,兩千多年前,黍、稷居然就有了早種晚熟和晚種早熟的不同品種。

從使用上來看,黍是粘性的,除可食用外,主要用來釀酒,而稷是不粘的,更多是用來煮食。俗話說“民以食爲天”,因此周人的祖先稱“后稷”而不稱“後黍”,古代的國家則稱爲“社稷”,其中的“社”是指土地神,而“稷”是穀神。

3、今天的“小米”是古時的“粟”

古文中也叫“禾”

從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認爲稷即是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米。

粟在古文獻中稱爲“禾”,在古文字中,“禾”是粟的穗彎曲下垂的形狀。

《詩經·七月》中的這句“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就是一個證明。

這兩句詩同時提到了黍、稷、禾、麻、菽、麥六種糧食作物,如果說稷與禾都是指粟的話,那麼粟在上下兩句詩中屬於重複出現,顯然這是解釋不通的。

粟在商周時代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過,它對土壤、水分的適應性比黍、稷要差些,生長期和耕種技術要求也比黍、稷要高,實屬高冷傲嬌型,種植程度不如黍稷更普遍。

所以,在《詩經》中“禾”字出現7次,“粟”字出現3次,總計爲10次,粟的出現次數遠沒有黍、稷多。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第5張

4、《詩經》中的麻、菽、麥,你都分得清楚嗎

《詩經》中的“麻”指大麻,也叫火麻,雌雄異株。

雄株叫“枲”(xǐ),主要收取它的纖維作紡織用,是古人最重要的衣料。

雌株叫“苴”(jū),主要收取其籽實,在古代作爲食物用,爲“五穀”之一。

《豳風·七月》中所說的“九月叔苴”,意思是在農曆九月採集麻籽。這種麻籽含油量高,多食會傷身,一般都是窮苦百姓所食用。

這種雌性大麻的莖、葉和籽實的果殼、苞片含有致幻成分,是提取毒品“大麻”的主要原料,現在已經被許多國家列爲禁止種植的植物了。

《詩經》中的“菽”主要是指大豆,也稱“荏(rěn)菽”。

《大雅·生民》有一句“藝之荏菽,荏菽斾(pèi)斾”,說的就是這種植物。在《詩經》時代,大豆主要是煮熟了食用的,稱爲“豆飯”。

麥子有大麥、小麥之分,《詩經》裏的“麥”主要是指小麥,也稱爲“來”,而《詩經》裏的大麥,則稱爲“牟”(也作“麰”)。

麥子的原產地一般認爲是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也即兩河流域及周圍地區,大約在史前時期已經過西域傳入中土。《周頌·思文》中的這句“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告訴我們,在商周時期,麥子已有較廣泛的種植。

5、北方水稻主要是用來釀酒的

種的大多是糯稻

現在大家平時吃得最多的稻米,在《詩經》中的存在感並不強,這和當時水稻的種植和使用有很大的關係。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第6張

中國溼地博物館展出的水稻標本

水稻是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不過早在商周時期,在黃河流域一帶水利灌溉條件較好的一些區域裏也有栽種。但是,《詩經》時代種植的水稻,主要的使用功能是釀酒。

從《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水稻不是供人日常食用,而是用來釀酒的,所以相對種植得比較少。另外,稻米釀酒主要是用糯米作爲原料,可見當時豳地所種植的水稻,是糯谷。

《周頌·豐年》中說:“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爲酒爲醴,烝畀祖妣。”這裏的“稌”(tú),指的就是帶粘性的糯稻。“爲酒爲醴”,也正反映出當時種植的黍和稌這兩種帶粘性的糧食作物,主要用來釀酒這一社會狀況。

詩經的得名的由來 第7張

中國溼地博物館展出的水稻標本

6、《詩經》時代糧食,都是蒸、煮着吃的

介紹了那麼多糧食,很多人肯定會好奇:在《詩經》時代,這些糧食都是怎麼吃的呢?

在《詩經》時代,無論是黍、稷還是粟、麥、菽、麻、稻,作爲日常食用所需,古人主要通過蒸、煮兩種手段將它們弄熟,然後“粒食”。

相對來說,黍、稷、粟、稻之類去除表皮後,通過蒸、煮容易酥爛,也易爲人消化,而麥、菽、麻之類帶有表皮的糧食,通過蒸、煮後並不容易酥爛,因此口感較差,也不易消化。

縱向來看,這些《詩經》中提及的糧食作物,隨着時代的變遷,食用方法、種植面積、受歡迎程度的“排行榜”也逐漸發生變化:

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經》時代,由於農業技術的侷限,耐旱、易種植的黍、稷是北方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到了戰國以後,由於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特別是鐵器的使用,種植技術要求更高、產量也更高的粟得到了更廣泛的種植,並代替黍、稷成爲北方地區的主糧,由此形成了北粟南稻的種植格局;

隋唐以來,由於農業生產技術和糧食加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石磨盤的推廣,小麥可以輕易地加工成麪粉,由小麥粉加工而成的各種麪食層出不窮,北方地區小麥的種植趕超粟的種植,成爲北方地區的主糧,由此而逐漸形成北麥南稻的種植格局,一直至今天。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