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

來源:時尚冬    閱讀: 5.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大多數人總是覺得自己不開心,那麼你知道自己不開心是什麼原因嗎,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希望能幫助到你。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1

1、不開心的原因之一,缺少獨處的能力

作家亦舒說,我們不開心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房間裏,心平氣和地與自己相處。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和自己很好地相處,就會不快樂。

和自己關係不好,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的依戀關係。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小孩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實驗提出了依戀理論。他認爲,孩子和媽媽之間有四種依戀模式,分別是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以及紊亂型。

:媽媽離開時,孩子會挽留,也會不開心,但媽媽回來,會走近媽媽,要求媽媽一起和自己玩,孩子內心是安全的;迴避型:媽媽離開和回來,孩子都沒有太大的反應,不僅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自己;焦慮型:媽媽離開時,孩子會一直哭鬧,媽媽強行離開,會憤怒,等媽媽回來後,孩子會時刻觀察媽媽,擔心媽媽再次離開;紊亂型:媽媽離開後,孩子很慌張、不知所措,當媽媽回來,也不知道怎麼辦,想讓媽媽抱,又不讓媽媽抱。

除了安全型外,其三種模式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不開心,而這樣的依戀模式如果一直延續到成年,那麼這個人就是缺少安全感,自己無法獨處,也很難高興起來。

其實,真正的獨處,並不限於自己一個人,還包括在人羣中。當我們的思想和精神是獨立且豐滿時,就可以內心安然地探索世界,而不需要從外界尋找某種慰藉。

只是從小沒有建立起依戀模式的人,很難安心於當下,無法活出自己,也感受不到快樂。

2、不開心的原因之二,渴望進步,卻沒有行動

有些人對現有的生活不滿意,渴望進步,卻沒有行動,所以纔會不開心,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想的多做的少。

但這又是什麼心理原因呢?

這和我們的超我有關。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爲,人格由本我、超我和自我組成。

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樂原則;超我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則;自我奉行現實原則,負責調解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

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認同,渴望進步,這是超我的要求,而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享受快樂的,所以不願去行動,當本我戰勝超我,沒有付出行動,目標沒有實現時,自我就是痛苦的,於是不開心。

也就是說,我們的不開心是自己太想進步,那個超我太強導致的。

3、不開心的原因之三,渴望被愛

孤獨,會讓一個人感受不開心,於是渴望建立親密關係,找到愛自己的人,就會擺脫孤獨,進而感受幸福。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渴望被愛,還沒得到時,也會不開心。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當一個人在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後,會渴望愛和歸屬感(再更高級的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實現),這是內在需求驅使的結果。

就像前面說到的那些無法獨處的人,其實就是缺少安全感和愛,而當他們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時,自然會開心快樂。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

4、不開心的原因之四,害怕開心過頭

現實中,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明明遇到很高興的事,卻不敢高興。

我就有過這樣的體驗。比如,我去醫院複查身體,明明結果很好,但也很難高興起來,因爲我擔心再次檢查結果不好,另外,內心還隱約有個聲音說,不要太高興,高興過頭了就會發生壞事。

我想,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害怕太高興,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所以不敢高興。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對不確定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也源於之前的經驗,比如,以前發生過類似的情況,高興後,有不好的事情出現,於是形成創傷性體驗,以及對未來的過度擔憂等等。

5、不開心的原因之五,擔心背叛不開心的父母

心理學上常說,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是對的。

在不開心這件事上,那些小時候看着父母吵鬧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就很難高興。

他們認爲,自己開心,就是在背叛父母,這個原因,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因爲那是潛意識的反應。

小孩子本來是無憂無慮的,但父母天天吵架,媽媽總是面帶愁容,孩子本能地忠誠於父母,"你們不開心,我也不開心;你們高興,我才高興",於是快樂的情緒被壓抑下去,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快樂了。即使遇到真正高興的事,也會認爲那是不值得快樂的。

其實,這個原因可能很多人意識不到,因爲情緒反應的習慣很難改變,特別是從小形成的。

6、拯救你的不開心,從覺察自己的內心開始

前面說了很多關於不開心的原因,但從根源上來說,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拯救不開心,需要從自我覺察開始。

其一,覺察自己的內心。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他建議我們好好反省自己,那麼,反省什麼呢?

我想,是覺察自己的內心。

問問自己不開心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暫時迷路了,停下來,想一想,就會知道了方向。

其二,做好課題分離。

當我們能夠時常自省,就會知道自己的內心有什麼東西在阻擋自己前行,關鍵是處理好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父母的忽視或許導致了我們缺少安全感、無法獨處,進而不開心,那就告訴自己,現在的自己已經長大,不再是個孩子,變得有力量,也強大了,這樣就會自己給自己一些力量和支持。

對於擔心背叛父母的原因,可以做好課題分離,即父母的事和自己的事需要分開應對,更何況自己已經長大了。

也就是說,哪怕現在父母依然不開心,整天吵架,我們也要允許自己開心快樂,因爲自己的生活是自己過的,需要自己負責。

其三,注重行動的力量。

對於那種因爲缺少行動而導致無法實現目標的不開心,需要我們付出真正的行動,包括做好規劃、一步步踏實去做、及時反饋,以及找到學習的榜樣等等。

其實,當我們能夠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時,很多東西自然有所改變,因爲那時的我們會變得輕鬆自在,更加具有改變的動力。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2

01、信仰的缺失。

一個人的幸福,不在於多富有。照樣是生活,有的人生活上靠社會救濟,甚至靠在街上乞討爲生,但仍然整天樂樂呵呵。有的人錢一輩子都花不完,但生活仍然找不到樂趣,沒有滋味,整天鬱鬱寡歡。

決定人幸福的是思想。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在思想上出了問題。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拋棄了老祖宗好善樂施,仁義信誠的做人哲學,崇尚了所謂的西方的自私,自由、個性等處世哲學。

可我們卻發現,西方的處世哲學,沒有把我們帶到天堂,卻把天堂折騰成了地獄。

沒有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思想陷入了餛飩狀態,我們就無法駕馭快樂。

人這一生,最怕的就是沒有思想,缺乏信仰,這些快樂的基因丟失了,做人當然就感覺不到幸福。人要不斷加強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的思想有綠洲,信仰有落地,這樣才能幸福。

02、攀比的心態。

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在拿自己跟別人攀比。

人都有虛榮心,爲了活得比別人好,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在攀比中成長的。

成績不如人好、工作不如人好,福利不如人好,吃的不如人好,車子不如人好,房子不如人好、孩子不如人家的聽話,等等,無一不比,無所不攀。

久而久之,攀比成了習慣。我們沒有比出快樂,比出幸福,也是比出了不甘,比出了不公。你比過了一個人,還有一大批人比你優秀,你永遠也比不過,超不過。當把攀比當作一生的追求的時候,我們追求幸福的心就沒了,快樂自然也就離我們遠去了。

做人,少點虛榮心,別盲目與人攀比,多跟自己的過去比,就會看到進步,找到滿足,得到幸福。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 第2張

03、不懂得施捨。

人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羣體中的個體。離開了羣體,人只會孤單,只會鬱悶,肯定也不會快樂!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別人的認可。從別人的認可中,我們才能彰顯出自己的價值,找到做人的樂趣。

古人云:樂莫樂於好善。要放下自我,放下私利,樂於助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淨化自己,昇華心靈,使自己成爲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得到別人的認可,也就有了快樂幸福的源泉。

施捨,不需要轟轟烈烈的行動;施捨,不是富人的專利。動不動拿出幾個億來做慈善,是施捨;給困境中的人一個信心,是施捨;給迷路的陌生人點盞燈,是施捨;以失落的人一個鼓勵,也是施捨。

有一顆樂施好善的心,對他人友好一點,就是大愛,就有價值,就會從別人的感恩中得到快樂和幸福。

04、無處不在的壓力。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人高度緊張。上有老要養,下有子女要育。工作壓力,家庭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力力相傳,重壓之下,我們必難能承受。如果找不到緩解的辦法,久壓必抑鬱,哪還有開心快樂?

面對大的壓力,人容易變得焦慮。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生老病死,什麼事都放不下,什麼事都裝在心裏。忙個沒完沒了,累得沒白沒黑。像個機器一樣連軸轉,沒有時間享受生活。

人活着,只有無憂無慮,纔會得到快樂。壓力帶給我們的,除了傷害健康,還有不止不休的'焦慮,這樣的人生,哪有時間快樂?

05、心靈的封閉。

社會缺乏誠信,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不能相通。在我們眼裏,只有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把自己圈起來,禁錮在一個小小的自我世界裏,小心翼翼地防着別人。不去想辦法擴大自己的圈子,把圈子外的人都看成是壞人。

沒有人可信,沒有人可交。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心關閉起來,熱衷於眼前繁華的物質世界,疲於奔命於瑣碎的日常生活。這是一個可怕的世界。物質豐富了,感情冷漠了。

人與人,以心才能換心,以誠才能換誠。你把自己封閉起來,別人讀不懂你,靠不近你。你只會越來越寂寞。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死。對社會不信任,缺乏安全感,這樣的人,哪能快樂地生活?

活着,就要打開心窗,去發現使自己快樂的東西。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3

01、不開心與個人特質有關

人們自己判斷的開心程度,與個人特質有關。例如,健康、活潑開朗、自尊自重、婚姻美滿的人,與身患疾病、內向敏感、自卑、婚姻生活不幸的人相比,後者往往更不開心。

但是作爲個人色彩比較重的快樂情緒,對情境的反應並不是那麼顯著。正因爲如此,總有人人爲自己很快樂;有些人則不論發生什麼事,始終認爲自己不太開心。

這也是和個人特質中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有關,因此個人的其他情緒也和快樂緊密聯繫。舉例來說,一個人積極、堅毅的性格,取決於他做什麼——能夠面對越是艱難的任務,這些情緒就越是強烈。

爲達到塑造一個積極的個人特質的目的,就需要建立一個個人目標。意圖所需的精神能量是短期的,目標則需要長期的精神能力。你會被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最終還是受到你所追求的目標左右。

一個人若缺乏一貫的目標,就會三心二意,難以貫徹始終,不利於形成一個堅強獨立的人格,保持快樂也無從談起。唯有確定目標,持續投入精力,個人才能獲得循序漸進的經驗感受。

這種穩定合理的行爲、情感或選擇呈現出的秩序,也會使個體具有“個性”特徵。如果你想戰勝不快樂,就從設定目標開始。

02、思維模式決定了你是否快樂

心理學家經過多次實驗,得出結論:你選擇的觀念將深遠地影響你的生活方式,這也與你的情緒息息相關。

它決定了你能否成爲自己希望成爲的人,以及你能否得到自己珍視的東西。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一個簡單的觀念如何能改變你的心理狀態,從而改變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將思維方式劃分爲僵固的思維方式和成長型思維方式。由於思維模式僵化,他們確信自己的性格特徵不會改變,並且創造了不斷證明自己緊張的人爲需要。

如果你的智力有限,你的個性固定,你的道德品質不變,那麼你最好證明你可以好好利用它們,因爲你無法接受缺乏這些最基本的品質。

在嚴格的思維模式下,這些特質只代表你手中的少數幾張牌,你總是試圖說服自己和其他人,這是同花順,但內心深處,你害怕這是一對10。

然而,在不同的心態下,他們認爲這手牌只是你成功的起點。這種成長心態背後的理念是,你的基本素質可以通過努力工作得到培養和提高。

雖然人們在各方面都可能不同,包括天賦和才能,或興趣和性情,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實踐和經驗來改變和成長。

當我問那些思維模式僵化的人,他們的回答是”我覺得我被落下了”他們也會這樣想他們的生活: ”我的生活很可悲””我沒有自己的生活””我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

你不用擔心這些事情:得低分,被朋友甚至愛人拒絕。這些都不好玩,沒人願意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難過是很自然的。

然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不會評判,貼上標籤,或者只是氣餒和放棄。儘管他們也會痛苦壓抑,但他們已準備好承受風險,迎接挑戰,並且會鍥而不捨。

爲什麼自己總是不開心 第3張

03、規劃生活,獲得最佳體驗

生活品質如何,要看人在70年歲月中做了些什麼,以及這段時期的意識流轉情形(即情緒狀況)。一般來說,不同的活動會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倘若一輩子都做些灰心喪氣的事情,你便不可能擁有愉悅爽朗的人生。

大致來看,所有的活動都兼具正反面。例如,人在吃東西的時候心情會很好,但是我們卻無法靠不停吃東西來獲得快樂。

飲食即使有助於我們緩解不開心,但進食時間也僅佔每日清醒時間的百分之五。如果分分秒秒都用於吃喝,我們就會對食物喪失興趣,甚至會因爲負面情緒引起厭食等狀況。

其餘如看電視、刷短視頻等事情,也是一樣的,少量放鬆可以緩解疲勞,爲我們生活增添樂趣。但是數量越是增多,超過臨界點,我們獲得的快樂便會減少。

如大家體會到的一樣,休閒是一天中最具正面感受的活動。然而經心理學家研究分析,休閒活動也分爲被動式休閒活動和主動式休閒活動。

相較於看電視、閱讀等被動式休閒,運動、從事愛好、彈奏樂器等主動式休閒,對於人來說,快樂、動機、專注力等體驗都能達到頂峯,是更健康、更能讓人產生快樂的休閒。

由此可知,改善生活品質的第一步在於:妥善規劃日常活動,就像在休閒時選擇主動式休閒多與被動式休閒,已從中獲得最有益的體驗與感受,這樣面對生活你就不會覺得不快樂,沒有意義。

此舉看似容易,但在當今社會巨大的惰性和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也分不清自己究竟喜歡生活的哪個部分,也辨別不出不開心來自何方。

因此,爲更好地規劃生活,達到最佳體驗,你可以試着每天晚上回顧當天的活動,或藉由日記有系統的記載當天事項,選擇能讓你獲得真正快樂的愛好堅持下去。

情緒在我們人生中佔據很大的比重,好的情緒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正確、更合理的決定,而不好的情緒卻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

根據上文我們可知,不開心多是與個人特質和思維模式有關,這並非是不可逆轉的。如果你能找到改變的方法並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會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幸福。一切積極的情緒都可以從消極的情緒轉化而來,就看你如何掌握。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