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

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很多父母以爲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用好的、吃好的、穿好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父母相愛,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大家看後快快轉發給身邊的人吧。

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

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1

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

年少時,父母爭吵,最弱勢的那一方,是我們心裏最想保護的一方。

比如說,母親一天到晚尖聲大叫,歇斯底里,髒話頻出,令人如耳穿針,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同情父親,然後站在父親的位置上,替代父親攻擊母親。

同樣的,如果父親對母親冷落,不以爲然,貶低、打壓、嘲弄、忽略,甚至家暴母親,那麼,你就會自然而然地,站在母親一方,深切地痛恨自己的父親。

因爲,孩子是絕對自戀的。

大多數家庭裏,父母都會對孩子寵愛有加,他的一喜一怒,都會導致家庭氛圍的變化,那麼,他會認爲,家庭這個小世界,一切都是由他掌控的。

因此,父母關係僵化時,他會想維持秩序,重新恢復平衡。

誰弱,他就幫助誰;

誰強,他就排斥誰。

這就產生了一句流傳於心理學界的金句:爸爸不聽媽媽的話,媽媽的話就會去到孩子耳朵裏。

反過來,同樣成立。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通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許多孩子出現的問題,都與父母沒有遵循好家庭運行法則有直接關係。

當夫妻關係失衡,或者位置模糊的時候,孩子潛意識裏,就會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弱勢的一方,使之恢復平衡。

從而親子關係逆轉,導致孩子發生認知錯位,成長出現障礙,沒有心思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說,我曾經看過一個案例。

講的是一個丈夫有了婚外情,長期不回家,孩子面對着委屈、失落,同時對他充滿依賴和控制的母親,又想保護,又想逃離。

長大之後,親密關係果然出現問題,幾次戀愛,對象都是年長的有夫之婦。

因爲,童年時期,被伴侶忽略的母親,把對伴侶的需求和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能安慰她,能保護她,能理解她,能支持她,能不離開她,她會對着孩子哭泣:“你爸爸辜負了我,你不要拋棄媽媽,媽媽只有和你相依爲命了……”

但是,這不是孩子的責任,而是配偶的責任。

這種認知錯位,也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認爲:保護不被丈夫看見的女人是我的責任。

因此,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就不自覺地複製與母親的模式。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成年後與他人的關係。

父母相愛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愛2

父母之愛子,當爲其計深遠。

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

每對父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着孩子,給予孩子他們認爲最好的。

有人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有人找各種關係讓孩子進入重點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們認爲這樣就是爲孩子好,就是爲孩子負責。

沒有誰問過孩子,他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或許對於孩子來講,他們想要的其實很簡單:一個有愛的家庭就好。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父母關係不和,家庭關係冷淡,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其中一位匿名答主的回答,讓人心疼:

“二十多歲了,依舊是自卑,沒有安全感,喜怒無常,討厭人際交往,沉悶,討厭熱鬧又害怕冷清,簡直就是個怪人。

一直覺得自己不正常,需要看心理醫生,但是又僥倖想着自己沒事,總是這樣反反覆覆。"

我們總以爲孩子小,什麼都不懂。

孩子的確不懂什麼是“愛”,但是他能敏銳捕捉到家庭裏快樂與恐怖的氣息。

用“愛”養大的孩子樂觀自信,反之,沉浸在各種父母糟糕情緒中的孩子,只有“爸爸媽媽不是一條心”的感受,對待外界的事物也會產生“分裂感”。

每個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

父母是作畫之人,孩子最後擁有什麼樣的顏色,關鍵在於父母。

父母彼此相愛,那麼孩子的的世界就充斥着各種顏色的愛,熱烈的紅,清新的綠,溫暖的黃。

如果不愛,那孩子的世界就只剩黑白灰,毫無活力可言,用如今的絡流行用語,那就是“喪”,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猶如行屍走肉一般。

還記得,那個在《脫口秀大會》上脫穎而出的`北大學霸—李雪琴嗎?

她和她的段子,一次次地衝上熱搜,就連李誕都她的脫口秀是天賦異稟,每一句都能爆梗。

北大才女,紐約大學留學經歷,新晉脫口秀黑馬,追星錦鯉,種種標籤,讓李雪琴的知名度暴漲。可誰曾想過,如此優秀的女生,曾患有抑鬱,還多次嘗試自殺過。而這反常的背後,與她不幸的童年生活密切相關。

父母早年離異,與母親生活的她,每天都在承受母媽媽的無名怒火,甚至還要“哄”媽媽開心。

李雪琴坦言,那段日子自己活得很痛苦,活得小心翼翼,感受不到愛的存在,只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惹怒了媽媽。

別人只看到李雪琴的萬丈光芒,看到她在舞臺上將生活、原生家庭都說成了段子,但是我卻心疼她獨自熬着無數個“喪氣”的日夜。

就算童年時光早已離去,但在她成年人之後,那些不幸福的記憶還是如影相隨。

當她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會開始懷疑自我,厭惡世界。

作家周國平曾說:

“一個家庭和睦,父母相愛,孩子能在有愛和快樂的氛圍中度過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溫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

父母相愛與否,也決定着孩子面對困難的底氣。

越是有愛的家庭,孩子越富足,心靈有所依靠,即使長大後遭遇生活困苦,未知風險,也勇於承受。

因爲背後那對相愛的父母,是他們最堅實的臂膀,能夠託舉孩子飛往更高處,欣賞更美的風景。

父母的愛情,就是孩子婚姻的。

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瞭解婚戀關係的最好媒介。

《少年說》的某一期節目,一個叫李楨妮的姑娘,吐槽自己爸媽說:“我爸和我媽絕對是真愛,因爲他們除了彼此,誰都不愛。”

她對爸媽總是拋下自己和妹妹去過二人世界的行爲很是“不滿”。

女孩這是怨氣嗎?其實不是,女孩高興得不得了,全程嘴角上揚,眉眼帶笑。

還開心地展示了自己的畫作,爸爸媽媽牽着手走在前面,她跟在旁邊辛苦照看調皮的妹妹。

評論:“這哪裏是吐槽,分明是炫耀,是撒狗糧呢!”

父母的相愛,讓女兒懂得了什麼是“愛”,也更明白如何更好地去愛別人。

父母不愛,埋怨叢生,孩子會感覺害怕,甚至覺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不受歡迎的,更難以處理婚戀關係。

曾經聽過一句話:“我們的戀人大多數時候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

倘若孩子的童年,有體貼入微的父親,和母親相處融洽,孩子長大後不自覺地選擇與父母一樣擁有相同特質的對象,來延續自己童年的幸福。

反之,爸爸不愛媽媽,總是用暴力對待媽媽,媽媽每天情緒不快樂,也會將“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

如此一來,擁有“壞媽媽”的孩子,如果無法走出童年陰影,他很大概率會將對父母的不滿轉移發泄到愛人身上。

幸福的孩子重複幸福,痛苦的孩子重複痛苦。

“愛”能在家裏流動,“不愛”也會從原生家庭傳遞到新生家庭。

很多時候,在孩子眼裏,比起金山銀山,他們更想要恩愛的父母和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家。

好的家庭裏,父母從來不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他們深諳夫妻關係應該大於親子關係,這樣一個家才能其樂融融,穩如磐石。

父母相愛,孩子從家庭裏汲取的正能量永遠不會枯竭。

這也就是所謂的,窮養富養,不如用愛養。

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與陪伴成長都有自己的方法,而對每個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父母相愛,是對ta們最好的鼓勵與引導。

學會做更好的父母,陪伴與理解,也要勇敢表達愛。走進孩子的世界,打開自己的世界,讓成長路上的教育充滿“愛”。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