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因爲寶寶的內心非常脆弱,因此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親人,而一旦缺乏安全感,就會表現出煩躁不安,整天寸步不離媽媽,那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1

每天早上媽媽離開家去上班是姿姿最痛苦的時刻,傷心的大哭直讓媽媽心顫。姿姿從出生就由媽媽帶着,直到2歲才單獨和保姆在一起,她不能接受身邊沒有媽媽的現實,就連短暫的分別也使她號啕大哭。

看不得姿姿嘩嘩的淚水,媽媽選擇了悄悄離開,沒成想,這樣做的結果反倒更糟糕——等到媽媽下班回來,她多半不離開左右,就連媽媽去衛生間她也像個小尾巴似的跟着;偶爾自己單獨玩一會兒,目光也是不停地追隨媽媽,一副很不投入的樣子。

和姿姿相似,3歲的琪琪對每天去幼兒園如臨大敵。媽媽索性把他交到老師手裏轉身就走,以爲寶寶看不見媽媽,也就不哭了。這種對某些寶寶適用的“妙招”,用在琪琪身上卻一點也不“靈驗”,回到家裏總是神不守舍的,脾氣也越來越大。

爲什麼會這樣

姿姿和琪琪的表現,說到底是內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寶寶的內心非常脆弱,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親人,這種依戀關係讓寶寶清楚自己是有依靠的,如果遇到危險,寶寶會主動到“依戀目標”那裏尋找安慰和保護。

如果寶寶的生活環境或條件發生變化,這種依戀關係暫時不存在了,比如父母突然離開或寶寶階段性地、被迫地和陌生人在一起,其由親情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就會被破壞,表現出煩躁、不安、整天寸步不離爸爸媽媽,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原因、想方設法幫助寶寶重新建立安全感,寶寶就會有更深的恐懼感,哭鬧不止,“粘着”父母的狀態還會加劇,尤其是媽媽。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

幫助寶寶建立起安全感,需要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但破壞它卻是一瞬間的事。而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寶寶隨之也就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如果長此以往,日後會影響他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寶寶的性格和與人相處能力的發展不利。

這樣幫寶寶

◎預先透露消息

對寶寶來說,在沒有任何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和爸爸媽媽分開是件大事,即便分離只有幾個小時,心理上也自然承受不了。

比較穩妥的方法是提前對孩子下點“毛毛雨”,使孩子能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接受這一現狀。比如,媽媽將出差一段時間,那麼臨走前幾天先把這個消息告訴寶寶。

起初,寶寶會表現出極力的反對,這時媽媽可以耐心解釋,告訴寶寶自己過幾天以後離開、什麼時間回來;說明將要去什麼地方,也可以從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給寶寶看,

講講那裏的氣候、有什麼好吃的、好玩兒的,順便問問寶寶想要些什麼小禮物,媽媽回來的時候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

囑咐寶寶在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該注意哪些事情,和孩子多設想一些玩法,讓他覺得即便媽媽不在家,自己也能玩得很高興。在“梳理”寶寶心情的過程中,儘量尋求家人的幫助,這有助於孩子把分離看得淡些。

◎正視分離的痛苦

無論是媽媽出差、平時上班或送寶寶去幼兒園,媽媽離開的時候都不要悄悄的或有意將寶寶支開。

那樣,當孩子突然面對“媽媽不在”的現狀時,會產生 “被欺騙”的感覺,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就不那麼好哄了,而且,心事重的小寶寶也會時時神情緊張地“提防”着媽媽離開。

這樣做的結果是事與願違——怕寶寶痛苦,到頭來他會更加痛苦。明智的做法是坦然地和寶寶告別,這樣孩子能在短時間內習慣分別,

雖然和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可能會哭,那是用哭來發泄自己的情緒,但由於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孩子會很快“雨過天晴”,愉快地面對和媽媽分開的日子。

有的媽媽送寶寶去幼兒園或上班時一見寶寶哭,眼淚也在自己的眼眶裏打轉兒。媽媽的這種情緒會傳染給寶寶,無疑加深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所以,媽媽先要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要顯出傷心的樣子,理性地剋制自己,正視分離的痛苦。有了媽媽的堅強,寶寶會逐漸坦然面對分離。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愛他們,纔是真正地愛孩子。

◎該放手時且放手

對寶寶的寸步不離開、過度保護,客觀上造成了寶寶對親人、尤其是媽媽的過分依賴而排斥進入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

所以,適度地爲寶寶創設一個交往的空間,分散他對媽媽的注意力,有利於寶寶適應多種環境。

比如,寶寶害怕上幼兒園,媽媽可以爲他找一個年齡相仿、活潑大膽的玩伴,每天在一起玩一兩個小時。一開始,媽媽陪這兩個小夥伴玩一會兒,等他們相互產生好感了,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玩了。

豐富的遊戲和共同的興趣會讓他覺得和小朋友玩比和媽媽在一起更有意思;時間長了寶寶還會建立起一種心理依靠,他也會模仿同伴的樣子,不再爲媽媽的離去掉眼淚。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2

請給寶寶確切的安全感

一、什麼是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

作爲心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見於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中,雖歷經百年的爭論和探討,但至今仍未形成統一的概念。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Horney)認爲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

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種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焦慮。即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兒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兒提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幼兒就會缺乏安全感。

我國學者認爲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安全感的幼兒纔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

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兒更多地會感知到孤獨和被拒絕、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敵視的態度,行爲上也更容易出現逃避、退縮或攻擊性的行爲,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種心理疾病的隱患之一。

安全感高的孩子:

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

對自己的評價高

願意和別人親近

遇到新鮮事物主動去接觸

安全感低的孩子:

拒絕和陌生人交往

對新鮮事物沒有探索欲

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感到害怕

不敢一個人在家

不願意或不敢和同學說話

發生矛盾時退縮

不喜歡學校,不願意上學

二、安全感對寶寶成長的重要意義

安全感是學前兒童樂於交往、與人建立積極情感關係的保證,是人與人進行交往、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

一般而言,當兒童擁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別人,與人交往,並建立信任關係,從中體驗到交往的快樂,而這會進一步增強兒童與人交往的意願,提高他社交的能力;

反之,如果兒童對人缺乏安全感,那麼他就不敢或不願與別人進行交往。從另外一種情況看,假如在與別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壞,那麼,他的社交意願也會遭到阻抑。

三、讓寶寶擁有安全感的3個關鍵詞

關鍵詞1:溫暖的環境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 第2張

3歲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覺來認識世界,他們會吸收環境的全部。小嬰兒的環境最好有自然的光線、不要太亮,要稍微溫暖一點,像媽媽的子宮裏一樣,特別溫馨、柔軟、舒適。

環境不要太複雜,自然的東西最好,要木製的、不要塑料的。因爲孩子這個年齡分不出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因此要讓他感受真的東西。要用真的東西,不用卡通的,玩具要像真的動物,照片也應該是真的。

關鍵詞2:安慰愛哭的小孩

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實是在告訴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傾聽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輸送給他。

有些人主張孩子哭了不要哄,如果孩子吃飽了、換了尿布,就讓他哭吧。其實他忽略了一點,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吃的和乾淨的尿布,二是你的愛和關注。

1歲以下的孩子哭的時候一定要哄他的,要去抱他。不要一味地聽從某些歐美專家的建議,讓孩子自己睡。其實全世界很多民族的母親都讓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牀睡眠。

如何給寶寶踏實的感覺 第3張

關鍵詞3:彆強制孩子做任何事情

不要強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不要因爲天氣冷不讓他出去。這個年齡的孩子是通過嘴巴認識世界的。特別是出生後前幾個月,孩子看的東西特別模糊,最初他只能看到黑白的世界,

慢慢地才從紅黃藍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從紅黃藍開始認識世界的豐富多彩。再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更多的顏色。

所以,剛出生的孩子不能動,他們的嘴巴特別重要,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要把這個放在嘴裏,很危險或者很髒,其實只是不讓孩子拿小於乒乓球大小的東西,保證東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讓孩子用嘴啃,或者吃手。

他在通過這個動作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且吃手會讓他感到安全。最好不用安撫奶嘴。孩子認識的東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總是怕髒,這會使孩子對別人有畏懼和不安全感。

四、家長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裏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人格發展最主要的課題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嬰兒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採取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

應該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

1、不對孩子撒謊

誠如文章開頭所舉的例子一樣,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撒謊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而且由於家長自身也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有時儘管家長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但還是會尋求這種看起來速效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但無論如何,如果家長經常使用撒謊矇騙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就會給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帶來損害。

幼兒對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來自對父母教養行爲的感知。如果幼兒感知到身邊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麼幼兒就會將這種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

如果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下(例如害怕打針的狀況)發現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

2、全身心地關注幼兒

有些家長認爲自己一天24小時幾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應該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實未必。度量幼兒安全感被滿足的程度不能僅僅看家長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總量,更應該看家長和孩子相處的質量。

事實上,我們總能發現有些家長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賴,相處融洽。決定家長和孩子相處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家長要全身心地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舉動,

瞭解這些舉動後面的心理意義。對孩子發出的每個信號都很敏感,這樣的家長就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感到安全,親子之間也會形成基於彼此信任的默契。

細心的母親可以分辨出嬰兒因爲飢餓、睏倦或疼痛所發出哭聲的細微不同,進而準確地識別、滿足嬰兒的需要,獲得嬰兒對自己的信任。

嬰兒不管因何發出的哭聲,在粗心的母親耳朵裏都是同一種聲音,這樣的母親只能靠猜測來滿足嬰兒的需要,時間長了親子之間就會缺少基於信任而形成的默契。

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家長只需和孩子相處時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地對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發出的信號。

3、不拿幼兒當出氣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纔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但有些家長在處理幼兒頑皮行爲時會習慣說:“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這種方法的長久使用會使幼兒對家長給自己的愛產生懷疑,因爲擔心父母真的不要、不愛自己而感到焦慮,進而引發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爲各種各樣的壓力難免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某些情況下,這些負面情緒就會有意無意地由家長傳遞給幼兒。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時,拿孩子當出氣筒。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通常不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興甚至還招來嚴厲的懲罰。

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幼兒茫然失措,進而損害幼兒已經形成的對父母、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