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

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寶寶發燒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情況,很多家長一碰到寶寶發燒第一反應就是看醫生,其實有些事情可以嘗試着物理降溫,下面分享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

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1

寶寶半夜突然發燒要怎麼辦

寶寶發燒時,不要手忙腳亂,第一步先給寶寶量體溫,如果不超過38.5,先不用處理,多給孩子喝水。第二步,觀察精神和臉色,如果孩子臉色不差,能吃能玩,溫度超過38.5度,也可以先暫時選擇物理降溫。只是溫度很高,沒有寒戰怕冷的症狀,可以用涼水擦拭頭頸和四肢。另外,如果發燒當天沒有大便,可以準備開塞露,排除體內積存的食物殘渣,也利於退熱。不要擅自給孩子吃太多的藥物,持續發熱不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小孩發燒怎麼做物理降溫

多喝水、冰敷,現在還有一些退熱貼,就是那種貼額頭的退熱貼,貼額頭、腹股溝等一些大循環的地方。腹股溝就是說大腿和軀幹的交界地方。冰敷也是在大循環,比如腹股溝,就是說把血管豐富的地方的熱量帶走,然後體溫會下降。注意室內空氣的流通,患者覺得冷的時候就可以加衣服,他感覺熱的時候就可以減少衣服,另外也要讓他多喝水,另外也可以用一些溫水或者是常溫下的水,甚至是比較冰涼的飲水,我們還可以用酒精,這個我們一般在醫院用得比較多,也是高燒不退的情況下采用。

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

如何判斷吃退燒藥後孩子病情是否好轉?

家長以爲我吃了藥就應該立馬應該退,或者我今天看過針,或者我今天打了針,明天還在燒就覺得非常擔心,是不是藥沒有用,或者他潛在更嚴重的疾病,就很焦慮,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疾病是有一個過程的,要看一下熱峯間隔的時間和熱峯的高度去衡量疾病的走向。

熱峯的高度就是看診之前體溫最高峯達到的溫度,如患者在就診前最高體溫測得有40度,然後用過藥之後,每天再燒的時候它就是39.5或者39度,這個熱峯是有所下降,這個疾病應該是朝着好的方向有所恢復。第二個就是間隔時間,就是兩次熱峯,原來吃完美林兩個小時、4個小時或者6個小時就燒的很高了,要吃第二趟了。但是我用過藥之後間隔成一天只吃兩次了,或者只吃一次了,那這就是熱峯間隔時間延長,那這種情況也是說明寶寶用藥後有吸收了,那這種情況就不用頻繁地跑去醫院了,他儘管還有燒,你就繼續用藥,觀察他的精神狀況,除非在退燒的過程中,精神狀況出現了異常,比如高燒的時候精神還好一些,現在燒退了反而嗜睡了,顧着睡覺,也不起來吃東西,也不起來玩了。出現了併發症,那這時候就要去醫院。如果精神比原來好了,進食也比原來好了,熱峯間隔時間也延長了,熱峯的最高溫度也下降了,那說明他的病情有好轉,那再次去就醫就耽誤了時間和寶寶要休息的時間。

專家提示

小兒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當腋下溫度沒有超過38.5攝氏度時,可以不必選用打針或輸液的方式來退燒,一些物理降溫的.方法同樣能起到不錯的退熱效果。如果孩子腋下的溫度超過了38.5攝氏度,這時確實應該給予退熱治療,可以先選擇口服退熱藥。服藥後如果不能起到退熱效果,再考慮打針或輸液。

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2

寶寶發燒怎麼護理

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着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溫水拭浴

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寶寶發燒該怎麼辦纔好 第2張

用退熱貼

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多喝水

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食療

中醫歷來注重飲食療法,適當的飲食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這裏介紹幾種簡單有效的食療方:

①荷葉飲:具有解暑清熱、養陰醒胃的作用。可每天當飲料喝。製法:鮮荷葉100克洗淨加水適量煎煮後,加蜂蜜 100克,稍沸即成。

②冬瓜荷葉湯: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渴、利尿的功效。每天可飲湯食瓜兩次。製法:冬瓜500克洗淨,連皮切塊 ,荷葉切碎,加水煮湯。湯成去荷葉加鹽調味即可。

③葛根粥:具有解肌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每天早晚各喝1次。製法:鮮葛根40克洗淨切片與水同磨,待沉澱後 取粉(現市場有售葛根粉可用)。先用粳米100克煮粥,至半成熟時加入葛根粉同煮成稀粥。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