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56各族,每個民族各有自己的特點,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56個民族團結一致組成中國的大家庭。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1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2

56個民族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五湖四海皆兄弟——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中國56個民族風俗習慣簡單瞭解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第2張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餘分佈在盈江、龍陵等縣。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獲解放。1952年在隴川縣戶撒地區成立了阿昌族自治縣(區級),1953年、1954年又先後在潞西縣江東區高粳田鄉、梁河縣遮島區的丙介鄉和關璋鄉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鄉。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百年來,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阿昌族主要節日有會街節、窩羅節、潑水節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2.景頗族

3.白族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爲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 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羣衆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5.藏族

6.達斡爾族

7.朝鮮族

8.拉祜族

主要分佈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爲"倮黑"。自稱拉祜,意爲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爲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9.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爲主,以漁獵生產爲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10.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爲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係更爲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幹作支架,竹片編牆。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11.哈尼族

12.哈薩克族

13.珞巴族

主要分佈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爲"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爲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着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14.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人, 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爲赫哲,意爲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彙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15.基諾族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爲“攸樂”, 意爲“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爲“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爲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爲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16.滿族

17.門巴族

現有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爲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着密切聯繫,長期使用藏曆、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爲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爲門巴族。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18.納西族

19.傣族

20.徳昻族

現有人口15462。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爲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21.東鄉族

22.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繫在一起。特別是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到侗族家裏做客,食用醃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23.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爲"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爲"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24.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爲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25.柯爾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着以遊牧爲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準噶爾語,稱之爲"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爲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 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爲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信奉伊斯 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 教。

26.毛南族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爲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爲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爲"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毛南族的禁忌有: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竈,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竈內。

27.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28.苗族

主要分佈在貴州(約佔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爲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裏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爲看不起主人。

29.仫佬族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0%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爲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爲隆重。

30.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犛牛山麓。少數分佈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裏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爲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竈上烘烤衣服;不準揹着槍進門,須拿在手裏進門;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爲白色或紅色,杆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裏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婦女分娩時,男子不得進入產房。

31.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爲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爲。

32.獨龍族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爲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着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33.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爲布朗族。走路時,忌諱與別人擦肩而過,也不能從坐着的人的腿上跨過;禁止任何人背靠院裏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馬;進佛寺要脫鞋,入寺後不能吸菸,也不能用手摸佛爺或和尚的肩膀、頭頂。

34.瑤族

35.仡佬族

36.畲族

37.土族

38.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爲主,以農爲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爲"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爲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39.佤族

40.裕固族

現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爲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 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41.壯族

42.蒙古族

43.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爲“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爲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爲基礎,北京語音爲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爲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 督教等

44.羌族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爲主,以畜牧業爲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爲輔助。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爲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 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第3張

45.烏孜別克族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着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爲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 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46.錫伯族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爲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禁忌 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竈,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47.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現有人口1.3萬。俄羅斯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其中以伊犁地區較多,其餘散居在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等地。中國俄羅斯族是自18世紀起陸續從俄羅斯遷入新疆等地的,多數是在19世紀到俄國十月革命前後遷入中國的;那時,他們居住的村莊被稱爲“歸化村”,居民被稱爲“歸化人”,1949年後,他們被正式命名爲俄羅斯族。俄羅斯族人大多信仰東正教,一小部分人信仰基 督教。

中國的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基本與前蘇聯的俄羅斯人相同。俄羅斯族婦女,上身穿粗布上衣,外面罩一件無袖、高腰身、對襟長袍,下身穿毛織長裙。男子的內衣是斜領襯衫(長及膝蓋)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帶耳罩的毛皮帽。逢年過節,花色鮮豔一些。春秋季節穿粗呢長袍,冬季穿羊皮短外套或皮大衣。夏季,農民還穿一種用樺樹或柳樹皮條編成的簡易鞋子(類似草鞋),冬天着氈靴或毛皮鞋。未婚少女梳髮辮,喜戴色澤豔麗的四方頭巾,戴耳環等飾品。現在的俄羅斯男女大都喜歡穿現代服裝。

俄羅斯族很講究禮節,見面時要打招呼。或鞠躬行禮、握手。在社交中,接吻禮節也比較盛行。到俄羅斯族家作客時,要先敲門,進了屋子要摘帽,坐在主人讓給的座位上,不能坐牀。在給人遞煙時,不得單獨遞一支,而要遞煙盒,點菸時,不能一根火柴點三個人的煙:吸菸借火時,不能拿對方的煙。婦女在長輩或客人面前,必須戴頭巾,以示尊重。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麪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塊麪包沾少許鹽吃下後纔可進屋,過去是用於迎新娘和貴賓,現在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吃飯用過的刀、又、勺不得放在桌布上,要搭在盤沿上。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爲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

48.塔塔爾族

現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

49.彝族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爲“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維 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鈕釦,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爲“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鍊。維吾爾族信奉伊斯 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56個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第4張

51.回族

回族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回族人以漢語作爲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 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裏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在背後誹謗和議論他人短處;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澡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裏。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穆斯林之間的問候,問者要說:“色倆目爾來孔”,答者要說:“安色倆目”,也可簡化爲只說:“色倆目”。在宗教場合或晚輩見到長輩,在問“色倆目”的同時,還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平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麪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52.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爲“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爲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人口二百五十四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布依族喜歡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幾戶或幾十戶爲一寨,也有上百戶至幾百戶的。住房有“幹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 督教。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53.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峯、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 570.4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裏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裏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54.傈僳族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裏、德昌等縣。人口57.4856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衣、食、住、行 傈僳族婦女的服飾美麗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頭上戴用紅色料珠和貝殼穿成的飾物,頸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項圈;男子一般無領對襟短衫,褲長至膝,外出時,一般佩砍刀,掛箭袋。產婦分娩時,外人不能闖入室內,尤其忌諱持刀箭者闖入;屋內火塘上的三腳架,禁止蹬踏或移動,也不能濺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腳代手往三腳架下添柴;忌傷害蜘蛛;喪事期間,死者的親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則被認爲是對死者不敬。

55.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爲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着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爲“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爲水族。現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部在獨山、荔波、都勻、榕江等縣和廣西北部地區的融安、南丹、環江等地。人口34.5993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忌在家裏隨地吐痰、吹口哨、跨火塘;不能在長者面前翹腿;忌殺白雞和待客;產婦家三日內忌外人進入。

56.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佈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人口3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 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逢節日,家家都要宰牛、宰羊,做各種油炸食品。如有貴客到來,款待更爲隆重。敬客宰羊時,要把欲宰的羊牽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過目後再宰殺。進餐時,主人要先給客人呈上羊頭,客人要割下一塊肉,再把羊頭雙手奉還給主人。隨後,主人還要將一塊夾羊尾巴油的羊肝送給客人,表示對客人的敬重。然後,主人要拿起一把割肉的刀子,刀柄向外送給客人,請一位客人分肉。客人往往相互誰讓或同請主人分肉,一般由有經驗的客人分肉,肉分得很均勻,人各一份。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都瓦”(見維吾爾族食俗),最後由主人家裏的人收拾殘餚,取走鋪在地毯上的“飯單”,大家才能起身離席。進餐的客人中如有男有女,一般要分席就餐,進餐方式和食物相同。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