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

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中元節寫包袱是最複雜的事情,格式和書寫方式大家可能都分不清楚,還要寫稱呼。那麼,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怎麼寫呢?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吧。

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1

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

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

上一代:稱父親。包袱寫法:故顯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男。

上二代:稱祖父。包袱寫法:故祖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孫。

上三代:稱曾祖。包袱寫法:故曾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曾孫。

上四代:稱高祖。包袱寫法:故高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玄孫。

上五代:稱天祖。包袱寫法:故天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來孫。

上六代:稱烈祖。包袱寫法:故烈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晜孫。

上七代:稱太祖。包袱寫法:故太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仍孫。

上八代:稱遠祖。包袱寫法:故遠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雲孫。

上九代:稱鼻祖。包袱寫法:故鼻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稱落款:孝耳孫。

中元節包袱怎麼寫?

包袱的文字是直排的,從右到左各列內容爲:

第一列:中元勝會之期虔備冥資成X封(即:中元節鬼魂勝會之期虔誠準備冥界紙錢並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給XX);

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經故去的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孝XX祀(即:陽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運XX年XX月XX日叩化(即:農曆跪拜焚化的日期)。

中元節包袱的注意事項

一、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遠”。

二、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着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

三、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隨意拆看。

四、捲上一卷錢紙,用白紙包好,寫上“挑夫專用”。“挑夫”即陰間的“郵遞員”,如果沒有挑夫,冥錢是無法送到的。

中元節包袱書寫格式全部稱呼2

中元節寫包

中元節燒包袱是特色文化習俗之一,按民間來說包袱一定要認真寫,不然先人就收不到包袱皮上要寫清楚亡人稱呼和名諱,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個環節叫做“寫包”,是“燒包袱”很重要的一環,而各地講究略有不同。

包袱裏的冥錢、冥衣均購自南紙店。不外乎爲大燒紙、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冥鈔和佛、道兩教的往生錢。其中,寒衣紙爲不可少者。

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在中元節有燒包袱給先人的習俗,寫包袱需要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人之間的關係。

中元節燒包袱的格式和寫法

包,也叫包袱,就是將紙錢分爲約一公分厚一疊一疊的然後用封皮包裝就成爲“包”。

包,分爲花包和白包兩種,白包用於死亡未滿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則用於死亡超過三年的先人。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封皮上有無沙衣和路票,沙衣相當於衣物等行李,路票相當於過路的介紹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沒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的相關欄目寫上先人的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燒包時間等。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現將其體寫法介紹如下:

封皮內容解釋:

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從右到左各列內容如下(以花包爲例,括號內爲解釋):

第一列:中元勝會之期虔備冥資成 封(中元節鬼魂勝會之期虔誠準備冥界紙錢並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給)

第三列: 故 收用(已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陽間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運 年 月 日叩化(農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包袱的寫法格式及稱呼

農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們中元祭祖的日子。燒包袱,是由燒紙錢演化而來。 民間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新亡人)十四日(老亡人)祭奠亡靈時,都要燒包袱。 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更好地庇佑子孫。將打好的紙錢, 用白紙封起來,就成了一個個長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後,還要用毛筆字寫上敬奉 的字樣。 男稱大人,女稱孺人。 父母死三年內:父稱 新逝顯考,母稱 新逝顯妣。

父之兄: 故伯考

孝胞侄 父之弟: 故叔考

孝胞侄 父之堂兄: 故堂伯

孝堂侄 父之侄: 故堂兄(弟)

堂兄或弟 母之父母: 故外祖考(妣)

孝外孫 母之兄或弟: 故舅考(妣)

孝外甥 母之伯爺: 故堂外伯祖

孝堂外孫 母之堂兄: 故堂母舅

堂外甥 父之姐夫: 故姑父 內侄

父之姐妹:故姑母(其夫姓)府 (自姓)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叩

父之姑爺: 故姑公(姓) 公諱(名字) 老大人收用 孝內侄孫

父之姑母: 故姑婆(其夫姓)府(自姓)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孫

同父母之姐:故胞姐(其夫姓)府(自姓)氏老孺人收用 胞弟

胞姐之丈夫: 故姐夫(姓)公諱(名字)老大人收用 內弟

母之姐夫: 故姨父(姓) 府公諱(名字)老大人收用 姨侄

母之姐妹: 故姨母(夫姓) 府(自姓)老孺人收用 姨侄

母之祖父:故外曾祖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收用 曾外孫

母之祖母:故外曾祖妣(夫姓)府(自姓)老孺人收用 曾外孫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