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傳播者把關行會受到所處社會的政治體制的一些制約,所以會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以下分享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一起來看看吧。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1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

傳播者把關行爲必然受所處社會的政治體制的制約。我國傳播者的行爲(把關)也是要在符合我國政治要求的情況下進行。

在任何性質和形態的社會中,這一影響因素都是把關人把關時必然考慮的基本因素。

2、經濟因素

這是指把關人把關時所必須估計的由信息而帶來的經濟壓力。把關人的行爲在相當程度上最終將影響到他及其所在的媒介組織的經濟目標的實現。

3、社會、文化因素

這包括兩層含義,即社會價值標準體系和文化開放程度。

把關人在進行把關的時候,是否以社會所認可和推崇的社會價值標準體系爲標準,對傳播效果,乃至社會發展都影響重大。把關人在過濾、加工新現象、新事物的新信息時,與社會文化的開放程度直接相關。

4、信息自身的因素。

即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較強的傳播價值。

5、組織的自身因素。

傳播組織的目標、對象、功能、重點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把關中必然考慮傳播組織的各種要求、規範、傳統、標準等進行把關。

6、受衆因素。

傳播的目的,也可以說把關的目的在於爭取更多的受衆和有效的受衆。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

7、技術因素。

技術條件、技巧水平與要求等也直接影響着傳播者的把關,特別是把關過程中的製作信息和傳播訊息環節。

8、傳播者個人因素。

傳播者個人因素中有三項因素對把關的影響較大:

首先是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

其次是個人的個性特徵,包括其個性、創造力、經驗、能力等等;

第三是個人的傳播方式,包括個人編碼方式與水平、個人的傳播能力等等。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2

一、傳播過程研究和傳播系統研究

社會傳播的系統模式:運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來考察社會傳播。

二、系統模式下的社會傳播結構

(一)、賴利夫婦的傳播系統模式

任何一種傳播過程都表現爲一定的系統的活動,多重結構是社會傳播系統的本質特點:

1、從事傳播的雙方即傳播者和受傳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個體系統,人內傳播。

2、個體系統與其他各體系統相互連接,形成人際傳播。

3、個體系統分屬於不同的羣體系統,形成羣體傳播。

4、羣體系統的運行又是在更大的社會結構和總體社會系統中進行的,與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大環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關係。

每個系統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與其他系統處於普遍聯繫和相互作用之中。

(二)、馬萊茲克的系統傳播模式

把大衆傳播看作是包括社會心理因素在內的各種社會影響力交互作用的“場”,這個系統的每個主要環節都是這些因素或影響力的集結點。包括:

1、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傳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結構、同僚羣體、社會環境、受衆的自發反饋所產生的約束力、來自訊息本身及媒介性質的約束力等)

2、影響和制約受傳者的因素(受衆的自我印象、人格結構、羣體影響、社會環境、媒介內容的效果、來自媒介的約束力等)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 第2張

3、影響和制約媒介和訊息的因素:傳播者對訊息內容的選擇和加工;受傳者對媒介內容的接觸選擇;制約媒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受傳者對媒介的印象,這種印象是基於平時的媒體接觸經驗形成的。

該模式表明:社會傳播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評價、解釋任何一種傳播活動都要系統分析,不能輕下結論。

三、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理論

把傳播看做是一個與社會交往形態密切相關的重要範疇,在對人類社會傳播的總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分析的同時,也把現代社會中的傳播特別是大衆傳播過程與宏觀的社會結構結合起來進行考察。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3

直線模式

(1)“5w”模式

提出:19XX年,拉斯韋爾在《 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中,首次首次提出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誰,說了什麼,通過什麼渠道,向誰說,有什麼效果)。

意義:這個模式第一次將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爲由五個環節和要素構成的'過程,爲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後來大衆傳播的五大領域: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衆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韋爾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 第3張

缺陷:屬於單向直線模式,沒有提供反饋渠道,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

(2)香農——韋弗模式

提出:19XX年,美國數學家香農和韋弗提出。將人際傳播看作是單向的機械系統。如下圖所示: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爲可以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爲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擾,產生某些衰減或失真。

意義:導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傳播不是在封閉的真空中進行的,過程內外的各種障礙因素會形成對訊息的干擾。對一些技術和設備環節的分析,提高了傳播學者對信息科技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的認識,爲以文理結合的方法考察傳播過程打下了基礎。

缺陷:描述的是電子通信過程,直線單向過程。缺少反饋環節。

控制論模式

(1)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特點:沒有傳播者和受傳者的概念,傳播雙方都作爲傳播行爲的主體;模式重點不在於分析傳播渠道中的各種環節,在於解析傳播雙方的角色功能。

參加傳播過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階段都依次扮演着譯碼者 (執行接收和符號解讀功能)、解釋者(執行解釋意義功能)和編碼者(執行符號化和傳達功能)的角色,並相互交替着這些角色。

缺陷:把傳播雙方放在完全對等或平等的關係中,與現實情況不符;能夠體現人際傳播特別是面對面傳播的特點,卻不能適用於大衆傳播的過程。

(2)施拉姆大衆傳播模式

提出:19XX年,由施拉姆提出的大衆傳播過程模式。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衆傳媒與受衆,兩者之間存在着傳達與反饋的關係。作爲傳播者的大衆傳媒與一定的信源相連接,又通過大量複製的訊息與作爲傳播對象的受衆相聯繫。

受衆是個人的集合體,這些個人又分屬於各自的社會羣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羣體之間都保持着特定的傳播關係。

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連結性和交織性,初步具有了系統模式的特點。

(3)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

提出:在香農——韋弗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50年代後期由美國社會學家德弗勒提出。

意義:克服了前者單向直線的缺點,明確補充了反饋的要素、環節和渠道,使傳播過程更符合人類傳播互動的特點。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認爲噪音不僅對訊息而且對傳達和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或要素都會發生影響。

這個模式的適用範圍也比較普遍,包括大衆傳播在內的各種類型的社會傳播過程,都可以通過這個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說明。

缺陷:這個模式也沒有超出從過程本身或從過程內部來說明過程的範疇。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