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簡單的煲粥方法

簡單的煲粥方法

來源:時尚冬    閱讀: 3.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簡單煲粥的方法有哪些?吃粥就是養生,粥既適合做早餐,也適合做夜宵。喝粥使腸胃得到滋養,既不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也不會導致肥胖,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喝粥,接下來我們看看簡單的煲粥方法都有哪些吧!

簡單的煲粥方法1

1、浸泡:煮粥前先將米用冷水浸泡半小 時,讓米粒膨脹開。這樣做的好處:熬起粥來節省時間,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2、開水下鍋:大家的普遍共識都是冷水煮粥,而真正的行家裏手卻是用開水煮粥,爲什麼?你肯定有過冷水煮粥糊底的經驗吧?開水下鍋就不會有此現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時間。

簡單的煲粥方法
  

3、火候:先用大火煮開,再轉文火即小火熬煮約30分鐘。別小看火的大小轉換,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攪拌:原來我們煮粥之間攪拌,是爲了怕粥糊底,現在沒了冷水煮粥糊底的擔憂,爲什麼還要攪呢?爲了出稠,也就是讓米粒顆顆飽滿、粒粒酥稠。攪拌的技巧是:開水下鍋時攪幾下,蓋上鍋蓋至文火熬20分鐘時,開始不停地攪動,一直持續約十分鐘,到呈酥稠狀出鍋爲止。

5、點油:煮粥還要放油?是的,粥改文火後約10分鐘時點入少許色拉油,你會發現不光成品粥色澤鮮亮,而且入口別樣鮮滑。

簡單的煲粥方法 第2張
  

6、底、料分煮:大多數人煮粥時習慣將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全倒進鍋裏。最好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頭煮、焯,最後再擱一塊熬煮片刻,且絕不超過10分鐘。這樣熬出的粥品清爽不渾濁,每樣東西的'味道都熬出來了又不串味。特別是輔料爲肉類及海鮮時,更應粥底和輔料分開。

煮豆粥時,豆子一定要提前用水浸泡,否則很難煮爛。待豆子開鍋時對入幾次涼水,之後再放米煮制,味道更佳。  煮菜粥時,應該在米粥徹底熟後,放鹽、味精、雞精等調味品,最後再放生的青菜(不要焯水),這樣青菜的顏色不會有變化,營養也不會過多流夫。 煲粥不粘鍋  煮粥時若稀稠度剛好,粥水就能不斷滾動;當過於濃稠的時候,熱力不能循環,就易粘底;中途不要加水,因爲米粒如果遇冷,就容易沉澱下來,出現粘鍋現象。無論是老火粥還是生滾粥,都應突出其鹹鮮味,不宜多放糖。

簡單的煲粥方法2

肝硬化腹水俗稱肝腹水。正常人腹腔內有少量的遊離腹水,一般爲50毫升左右,起着維持臟器間潤滑作用,當腹腔內出現過多遊離液體時,稱爲腹水。 肝腹水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現腹水,標誌着硬化已進入失代償期(中晚期)。出現腹水的早

肝硬化腹水俗稱肝腹水。正常人腹腔內有少量的遊離腹水,一般爲50毫升左右,起着維持臟器間潤滑作用,當腹腔內出現過多遊離液體時,稱爲腹水。

肝腹水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現腹水,標誌着硬化已進入失代償期(中晚期)。出現腹水的早期,患者僅有輕微的'腹脹,很容易誤認爲是消化不好,因此對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如果近期感覺腹脹明顯,腰圍增大、體重增長、下肢浮腫,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

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爲、白蛋白降低、腎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內分泌功能紊亂等。

煲粥煲出健康,哪些粥能養護您的肝呢?

飲食原則是、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慢性肝炎合併肝硬化、血氨偏高者應限制或禁食蛋白質,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少於0.5G/KG。合併腹水少尿者,無鹽或低鹽飲食,氯化鈉1.2~2.0G,進水量每日不超過1000ML。

1、豬肝綠豆粥

新鮮豬肝100克,綠豆60克,大米10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先將綠豆、大米洗淨同煮,大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後,再將切成片或條狀的豬肝放入鍋中同煮,熟後再加調味品。此粥補肝養血、清熱明目、美容潤膚,可使人容光煥發,特別適合那些面色蠟黃、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的體弱者。

簡單的煲粥方法 第3張
  

2、決明子粥

炒決明子10克(中藥店有售),大米60克,冰糖少量。先將決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適量。然後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後加入冰糖即成。該粥清肝、明目、通便。對於目赤紅腫、畏光多淚、高血壓、高血脂、習慣性便祕等症效果明顯。

簡單的煲粥方法 第4張
  

3、枸杞粥

枸杞子30克,大米60克。先將大米煮成半熟,然後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特別適合那些經常頭暈目澀、耳鳴遺精、腰膝痠軟等症病人。肝炎患者服用枸杞粥,則有保肝護肝、促使肝細胞再生的良效。

4、桑葚粥

桑葚30克(鮮桑葚用60克),糯米60克,冰糖適量。將桑葚洗乾淨,與糯米同煮,待煮熟後加入冰糖。該粥可以滋補肝陰,養血明目。適合於肝腎虧虛引起的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耳鳴腰痠、鬚髮早白等症。

5、梅花粥

取白梅花5克,粳米80克,先將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兩三分鐘即可,每餐吃一碗,可連續吃三五天。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氣,激發食慾。食慾減退者食用效果頗佳,健康者食用則精力倍增。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