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

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教育孩子毋庸置疑是一項技術活,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有很多要注意是地方。良好的教育可以幫孩子培養良好的性格和優秀的品質,那麼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

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1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爲的後果,但仍要爲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並勇於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並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後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爲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爲。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爲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爲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3、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後將受到什麼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後,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

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
  

5、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爲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6、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

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爲,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正確批評孩子的技巧

1、堅持動口不動手。批評的本意,是對事物發表意見,工具自然是嘴和筆。批評時對孩子動手動腳,當屬懲罰的範疇而越出了批評的界限。

2、不必逢事都批評。現在的家長教養心理太過緊張,杞人憂天式的批評相當多見,果果媽也有這種味道。孩子的天性喜歡合羣,但獨生子女又沒有同伴,能自己下樓找人玩,表明這孩子膽大、活潑,事情本身談不上“錯”。硬要說他錯,只是沒和媽媽說一聲,那麼只要帶回家時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後要教給他一些去外面玩要當心的“本領”。

3、多用肯定式的批評法。很多孩子雖犯了錯,但錯中還有閃光點。如果果果媽找到孩子後,先肯定:“不錯啊,會自己找夥伴玩了”,再批評他:“不過,沒跟我說一聲可不對。以後記住,出去要告訴媽媽一聲”,效果會更好。因爲肯定式的批評法保護了孩子某些正當想法或做法,情緒不受破壞,更能接納你的教誨。

4、儘量在孩子犯錯時進行一次性糾正。孩子所犯錯誤,一般具有無意性、淺表性、混合性等特點。家長批評,提倡抓苗頭、抓初犯,儘量一次到位,這樣改正比較容易。初始糾正不力,以後再糾正難度會增大。

5、絕對不要在自己情緒糟糕時或孩子情緒低落時實施批評,否則批評的用語和聲調容易失控。批評過後要有溝通,告訴孩子你爲什麼要批評他。

不少家長咬定孩子是“知錯不改”,對之“屢教不改”懷恨不已,批評不斷升級。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家長認識到的,孩子不一定認識到。“知恥而後勇”的哲理,對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並不適用。家長告訴他們批評的理由,指出錯在何處、分析爲什麼會錯,提供改正的具體途徑,便於孩子換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評實效。家長錯批了孩子,要勇於道歉。

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2

拒絕暴力懲罰

之前看過一個場景:

家長帶着孩子去理髮店,孩子看到牆邊立着一個滑板,出於好奇走了過去,結果搬不動還差點砸到自己,家長看到後大發雷霆,上去就踢了孩子一腳,嘴上還不停地責罵:你怎麼回事,這是你能碰的嗎?沒長腦子嗎?

孩子全程低着頭,小臉憋得通紅,眼裏噙着淚卻不敢哭出聲。

孩子可能因爲好奇犯了錯,作爲家長卻因爲一時的衝動,上去就對孩子“拳打腳踢”,這樣暴力制暴的方法不但無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使他變得唯唯諾諾。

孩子犯錯是正常的,作爲成年人的我們都無法避免的事情,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到完美無瑕。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恐懼狀態下,面對任何事情都不敢自己做主,最終會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沒有膽量面對家長,還可能產生模仿暴力的行爲,爲以後暴躁性格的養成埋下隱患。

拒絕語言暴力

所謂的“語言暴力”,並不只是簡單地指罵孩子這一個方面,它還包含一切用諷刺、侮辱、嘲笑等不好的語言攻擊孩子的行爲方式。

作爲父母,我們可能經常有意無意地就對孩子進行了言語上的暴力:“你怎麼這麼笨”;“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好”;“你能不能別丟人”;“我就知道你不行”...

一個在飯店打工的小夥子,僅僅因爲領班說了一句“你怎麼這麼笨,太丟人了”,就回到廚房,舉起菜刀,殺死了這個領班。

事後,這個犯罪的少年坦白,是因爲從小父母就經常嫌棄自己,總是當着別人說他太笨,太丟人,領班的話,勾起了那些痛苦的回憶,憤怒之下,他做出了犯罪的行爲,而據飯店其他人說,這個小夥子平時爲人其實很溫和...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又沒有打孩子,只是普通的一句話,對孩子並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

但實際卻相反,言語暴力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絲毫不亞於肢體暴力,看上去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怎麼做 第2張
  

在這樣的語言環境裏,孩子會逐漸失去自信,變得懦弱,對周圍事物敏感多疑、內心衝動易怒,造成性格扭曲,非常不利於他未來的成長。

要讓孩子直面錯誤,及時進行補救

一個14歲的男孩回家路上經過一個書刊亭,看到一本自己很喜歡的書,但是身上錢不夠,就壯着膽子把書偷偷塞進了書包,回家之後父親發現孩子有了新書,但是卻沒有問自己要買書的錢,經過詢問孩子才慢慢承認是自己偷拿的。

父親瞭解情況之後並沒有責罵他,而是帶着他一起去到書亭,當着老闆的面,讓孩子主動承認自己偷拿書刊的'行爲,並向老闆真誠道歉,之後父親用三倍的價格買下了這本書,送給了他。

對於男孩來說,偷拿東西是羞恥的,面對老闆是羞愧的,但是父親的處理方法讓他明白,錯了就要坦蕩面對,沒有藉口也沒有理由躲避,因爲沒有人有義務幫自己解決問題和承擔責任,知錯就改善莫大焉,拒絕做懦弱的人,遇事要勇敢,堂堂正正做人。

故事中,父親面對孩子的錯誤並沒有責怪,也沒有袒護孩子幫他解決,而是選擇了陪同和引導,陪同孩子去面對自己的錯誤,引導他去承擔這個行爲的後果,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夠讓孩子直面錯誤。

家長要着重強調的是孩子的錯誤行爲,而不是引起你和孩子之間的不和睦,不要使孩子感到因爲他犯了錯誤,父母就不愛他了。

補救錯誤的過程是爲了讓孩子在反思錯誤的同時,增強自己的責任感,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學會爲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父母的協助也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了事可以坦白,也能夠信任家長給自己提出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做出改正。

要允許孩子犯錯,但要區分程度

家長要學會“容錯”,孩子在犯錯的時如果一味的對他進行否定,遇到問題就責罵,或是一直“翻舊賬”,持續不休的否定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會害怕犯錯;甚至會因爲犯錯不知道該怎麼辦而選擇跟父母撒謊。

但是,當孩子出現原則性錯誤的時候,你的容忍也許會成爲他犯錯的藉口。

張先生最近發現自己衣服兜裏的零錢經常莫名其妙的找不到,詢問妻子才知道是自己的小女兒拿的,妻子覺得是零錢金額小,孩子年紀又小,並不會因此做多嚴重的事,就沒有過多責怪,反而跟她說"是你拿的也沒事,想買東西了就去拿,但是不能拿太多”。

之後小區內就發生了一件盜竊事件,女孩因爲在鄰居家做客,看到主人家的梳妝臺上有很多鑽石戒指,覺得喜歡隨手就拿走了一枚,後來鄰居報警,發現是女孩拿的,警方與父母溝通才知道女孩一直都有小偷小摸的習慣,但是父母一直都沒有責怪也沒有懲罰,覺得孩子還小……

父母的縱容讓女孩有恃無恐的拿走別人的東西,內心沒有害怕甚至沒有慌張,因爲從來沒有人告訴她這種行爲的嚴重性,也不知道這樣的行爲會帶來什麼可怕後果。

當孩子的錯誤已經不再是容忍就可以解決的時候,必要的懲罰是應當的,只有讓孩子承擔這件事情的後果,才能記住教訓,再往後遇到這件事情時纔會警醒。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