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動態 > 弗洛伊德心態學理論是什麼

弗洛伊德心態學理論是什麼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弗洛伊德心態學理論是什麼,你知道嗎?在生活中,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很多的問題都有了自己的理論知識,整理而成發表就成爲了理論學說,對於指導人們的思想由很大的好處,下面一起看看弗洛伊德心態學理論。

弗洛伊德心態學理論是什麼
弗洛伊德心態學理論是什麼1

一、弗洛伊德心態學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態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爲是精神分析心態學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誌着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1936年成爲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佔,赴英國避難,次年於倫敦逝世。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態學、人格心態學和變態心態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爲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二、弗洛伊德理論

1、心態防禦機制理論

弗洛依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佛洛依德心態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態防禦機制理論”。心態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衝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態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態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痛苦等病態心態症狀。

2、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態決定論者,他認爲人類的心態活動有着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僞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祕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態,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3、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心態學認爲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爲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裏,性慾有着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態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爲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

弗洛依德將人的性心態發展劃分爲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摩擦口脣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爲戀母情節)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爲戀父情節),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態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纔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爲最高滿足形式,兼具繁衍後代的功能,這就進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認爲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態、心態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託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纔不再需要爲滿足生理慾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痛苦,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爲。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4、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即社會化理論,弗洛依德認爲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由於對佛洛依德心態學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爲是正確的。

儘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着爭論,他仍不愧爲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態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衝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態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爲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爲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爲,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想保持心態健康,三個部分必須始終是和諧的。

弗洛伊德心態學理論是什麼2

經濟心態學理論

一、零和競爭

零和競爭,通常指一種技術的應用帶來的市場份額上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另一種技術在市場份額的減少,雙方加起來的總變化量爲零。現在也用來比喻無法帶來總量增加或整體進步的惡性競爭。

這是博弈論中的術語,是從西方語言中意譯而來,同漢語裏的“此消彼長”有相通之處,我們可以據此來理解。

(加/信,一對一免費分析零和競爭問題)

按照博弈論,生活中工作中幾乎所有的行動都可被看作一次次的博弈過程,如何看待博弈的優劣,簡單就是看其是否是零和競爭。

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兩方(也可多方)共贏,另外是兩方(也可多方)共損,長期有利於博弈參與者的是共贏的博弈,也就是第一種情況,也只有這樣,纔有優勝劣汰。市場經濟中很多經濟活動無不如此。

這個心態學理論,也解釋了市場競爭當中變化無常的商業發展現狀。

二、邊際成本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邊際成本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爲規模經濟帶來的效益)。

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着生產量的增加,機會成本也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儘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

在變化無常的商業市場中,掌握這兩個心態學理論,並應用於實際生活當中,這樣才能把控市場發展脈搏,創造出更輝煌的事業成就。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