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來源:時尚冬    閱讀: 9.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每到這個時間大家滿腦子就想着放假,卻不清楚它的歷史,下面給大家分享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1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一歲節序,此爲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爲“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的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這寓意着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都是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從哪一天開始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非常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爲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爲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爲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爲正月,即十月初一爲元旦。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爲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爲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者是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元旦風俗

1、古代中國元旦風俗

古代元旦是農曆正月初一,是爲了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堆火等慶祝活動。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2、現代中國元旦風俗

1949新中國成立後,把陽曆1月1日定爲元旦,由於元旦是在我國民國時期才誕生的。慶祝的習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的習俗,或者也可以說是春節的袖珍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的傳統慶祝方式。比如放煙花,殺三生,祭鬼神,拜祭先祖等。

元旦在中國人的眼裏看的並不重,因此慶祝的那個習慣習俗也比較簡單。元旦屬於國際節,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列爲法定的節日,在中國也同樣如此,新中國成立以後,規定元旦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後來改成元旦放假三天。但在中國各地,並沒有規定的習俗來慶祝元旦。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元旦介紹

名稱來由

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爲“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1]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據史料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傳統元旦

中國傳統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具體所指也不盡相同。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時期的夏曆以春季一月爲正月,商時期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爲正月,周時期的周曆以冬季十一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冬季十月爲正月,即十月初一爲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春季一月爲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爲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爲“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一歲節序,此爲之首。”的記載。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第2張

新式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並不稱爲“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爲“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佈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爲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爲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曆正月初一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曆正月一日改稱爲“春節”,公曆1月1日定爲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爲全國人民的節日。

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爲“元旦”,俗稱“公歷年”、“陽曆年”或“新曆年”。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2

部分國外元旦習俗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爲,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爲第一個打水人爲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第3張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爲“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爲,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爲止。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着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爲“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3

元旦節有什麼風俗

元旦節的習俗有吃餃子,吃年糕,賞花燈和祭祖,還有就是放鞭炮,當然現在很多地區爲了保護環境已經明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重點是團圓。

元旦節的習俗還有南北的劃分,北方人流行吃餃子,南方人流行吃年糕,每到元旦佳節,北方人都會吃餃子,元旦節吃餃子的習俗,興盛於明清時期,《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

元旦節吃餃子的花樣多種多樣,餃子的餡料有豬肉餡、魚肉餡、三鮮餡、韭菜餡、牛肉餡、羊肉餡、香菇餡、番茄雞蛋餡等,還有冠頂餃、蝴蝶餃、金魚餃、花邊餃等多種多樣的形態。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第4張

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南方地區十分盛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中有記載,“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

年糕和"年年高"諧音,有很好的寓意,也寄託着人們很好的希望,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年糕早期用來祭祀神靈及供奉祖先,之後漸漸的發展成家喻戶曉的美味。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