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熟諳儒家學說,從小就受到儒家的教育與道家思想的薰陶,有着玄儒互補的人生觀,下面小編整理了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僅供參考。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1

陶淵明的性格特點有大致三個,不違己心,不慕富貴,不棄親情。

1、不違己心

陶淵明的真性情首先表現在對自己內心情感的不違背,能聽從心靈的召喚。

正如《序》中所寫:“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陶淵明本性自然,不喜歡造作勉強的個性展露無遺,他既不勉強別人,更不會勉強自己,雖爲官彭澤,其初衷僅是爲養幼撫家,“口腹自役”。

正因爲他本性不願爲官,所以未幾便覺“心爲形役”“眷然有歸歟之情”;正因爲他本性自然,所以才覺得做官是誤入迷途,並領悟到“已往之不諫”,“今是而昨非”;正因爲他本性純真,所以一旦做出決定便急不可待地歸去,以至於屢次“問征夫以前路”,而又“恨晨光之熹微”。急切莫如是,迷途其未遠,來者猶可追,田園樂陶陶。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

2、不慕富貴

陶淵明的迴歸田園出自本心對官場的厭棄,而這種厭棄卻又是不慕富貴的最好證明。通過序言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陶氏的生活極艱苦,用他本人的話來說達到了“飢凍”的程度,而做官大致可以免去這種苦痛,但他還是歸隱了,從大處說是“不違己心”,從小處來看就是不慕富貴,只有淡泊富貴的人才能有這種本心。

《歸去來兮辭》多處傳達了這樣一種情感,既有直接的表白,“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又有曲折委婉的借景抒情,詩人流連田園之美景,如無心出岫之雲,自然生出恬淡閒適之情來,此情去富貴遠甚。

3、不棄親情

《序》言道:“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據此可知,陶雖對自己爲官“悵然慷慨(筆者注:慷慨,即感慨,感嘆)”,但心中還有些許猶豫,公田還未收穫,就此離去,幼稚捱餓,心生不忍,雖內心煎熬,“深愧平生之志”,還是決定等一季稻熟,獲些“生生所資”,然後離去。但最終陶氏還是決定即刻歸去,其原因便在於“程氏妹喪於武昌”,詩人“情在駿奔”,維生之物怎敵得過兄妹之深情。

歸隱之後,詩人息交絕遊,一方面,“樂琴書以消憂”,自得其樂,另一方面,又“悅親戚之情話”,盡享天倫。這份親情不限於親人,擴而至於鄰里,“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一起勞作的樂趣總離不了那一份純真之情。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2

陶淵明是一個清高耿直、灑脫、恬淡、質樸、直率、淳厚的人,同時他給人一種善良的形象,性格“寡默任放“,“明徹達觀”,志向遠大。

陶淵明不僅在哲學思想、人生觀上是任自然的,在實際生活中更是處處流露出不隨世、不順俗而順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徵。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 第2張

陶淵明的一生先後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爲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軍幕。第三次爲鎮軍參軍。第四次爲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出仕與歸隱是中國古代士人所要面對的重要人生抉擇,因爲這一抉擇直接關涉到士人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複雜關係。從熱衷於仕宦的士人來看,他們的心靈深處未嘗沒有奉身而退、拂袖絕塵的心理潛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們的心靈深處也未嘗沒有建功立業、力登要路的豪情壯志。“仕與隱像八卦中的陰陽魚一樣構成了中國古代士人、詩人心理的兩大情結。盤踞在士人心靈深處的兩大情結之間保持着一種動態平衡,時而相安無事,時而激烈交鋒。”(孫明君《陶淵明:幻滅的田園夢》)正是由於淵明的率真,這種動態平衡、這種激烈交鋒在他身上表現得更爲透徹,也更爲淋漓盡致。他的可愛與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出仕原因的直言不諱:“聊欲絃歌,以爲三徑之資。”(蕭統《陶淵明傳》)。“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歸去來辭序》)。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僅僅用親老家貧解釋他的出仕,顯然是不夠的。”確實,對於歸隱還是出仕,淵明是經過反覆抉擇的,其中的經歷也頗爲曲折複雜。“研讀陶淵明的詩,我們可以體悟到,一個偉大的靈魂,如何從某種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終於掙扎解脫出來,而做到了轉悲苦爲欣愉,化矛盾爲圓融的,一段可貴的經理。”(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3

1、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爲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僞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爲五斗米折腰傳爲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爲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爲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爲美,以真爲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爲中國詩歌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爲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陶淵明傳中陶淵明的性格特點 第3張

2、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 語言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如農家口語,但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卻生動鮮明。蘇軾雲:“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讀有奇趣。如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又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則疲精力,至死不悟。”體現了一種“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語)的巧妙構思。 手法 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爲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風格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爲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