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水滸傳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書籍,同時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其中梁山好漢中的108好漢,各個與衆不同,性格各異。接下來,就帶你一起對水滸傳的閱讀進行賞析。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1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

1、內容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長篇章回小說。它以北宋末年史書記載的宋江起義作爲主要依據,結合民間傳統的戲曲、話本中有關故事加工創作而成。

小說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爲主線,通過一百零八位傳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發展爲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 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羣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小說以他的發跡作爲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如西門慶、鄭屠、毛太公等,正是他們狼狽爲奸,漁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鋌而走險,奮起反抗。小說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官逼 民反,傾向鮮明地描寫了人民羣衆反抗壓迫者的行動。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通過對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描寫,概括了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從覺醒到反抗的鬥爭道路。像魯智深的反惡霸,林沖的受凌辱,宋江的被迫害,武松報殺兄之仇,晁蓋、吳用劫取不義之財,以及潯陽江上的張橫、張順,揭陽嶺上的李俊、李立,梁山泊岸邊的阮氏兄弟等,他們都是由於受迫害而不得不起來反抗,從而匯成一股狂波巨瀾,奔向梁山泊。小說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爲,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救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後,“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侷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峯巔之時選擇了妥協、接受招安,終於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2、主題

在《水滸傳》的主題研究中,目前還存在着不少爭議,主要的觀點有三種:一是認爲歌頌的是忠義(“忠義”說),二是認爲寫的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說),三是認爲表現的是市民的意識與追求(“爲市井細民寫心”說)。其他的觀點都是從這三種基本觀點中派生出來的。

其實這些爭論並非產生於現代,而是自該書出現後就一直存在。比如在明清兩代便有該書究竟是寫“強盜”還是表現“忠義”的激烈爭論,而魯迅就說過該書是爲市井細民寫心的話。應該說這些觀點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意蘊。

解放後一直到現在,楊紹萱、王利器、馮雪峯等學者先後提出“農民起義”說或“農民運動”“農民革命”說。稱《水滸傳》是“農民起義的教科書”;是“無數次農民起義的經驗、教訓,以文學形象爲手段所做出的一個總結”;是“雄偉的農民戰爭史詩”;“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小說”等。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郭預衡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等採納了這種觀點。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 第2張

我們認爲,小說主題出現多元理解,與幾種基本事實有關:一是北宋末年宋江起義屬於農民起義,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規律和客觀意義;二是水滸故事長期在都市流傳,既有對市民生活的描寫,又有對市民階層感情的滲透;三是小說成書時經過文人加工改造,成書後又有不少修飾評點,所以儒家忠義思想始終貫穿全書。

作爲一部長篇小說,其故事又在民間經過幾代人的不斷積累和加工,全書的思想內涵就顯得豐富複雜,並非“忠義”兩字所能概括。長期以來,廣大羣衆之所以喜愛這部小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它歌頌了英雄,歌頌了智慧,歌頌了真誠。《水滸》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徵。他們空手打虎,倒拔楊柳,殺貪官污吏,拒千軍萬馬,一往無前,“敢於大弄”。他們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神機妙算,出奇制勝,其鬥爭的計謀與策略,實可與《三國志演義》相媲美。特別是當這種勇力和智謀表現在爲百姓抱不平、申正義時,更能引起廣大羣衆的共鳴,魯智深的“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武松說“從來只要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都由於建築在保護弱者的基礎上而更加激動人心。小說中的李逵、阮小七、魯智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任天而行,率性而動”,保存了一顆“絕假純真”的“童心”,與那些被封建理學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學”“大頭巾”的虛僞做作、心胸狹窄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晚明的批評家李卓吾、葉晝、金聖嘆等紛紛稱讚他們是“活佛”“上上人物”“一片天真爛漫”“使人對之,齷齪銷盡”。這也說明了《水滸》所反映的這種精神帶有一定的市民意識,與後來涌動的個性思潮息息相通。至於小說反對錢財的積聚與貪求,強調“疏財”以成“義士”;追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盤分金銀”,“圖個一世快活”;嚮往兄弟間“交情渾似股肱,義氣真同骨肉”,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的氣息。

但是,《水滸傳》的題材畢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極力把它拉入“忠義”的思維格局,以及故事在流傳過程中羼入了多少市井細民的意識,作品最終還是在客觀上展示了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一場驚心動魄的農民起義。儘管領導這支義軍的主要領袖並不出身於農民,且在思想上打着“忠義”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認其中有些領袖出身於“莊稼田戶”和其他下層勞動人民,他們有一種“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個對頭”的氣概和“殺上東京,奪了鳥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義軍的基本隊伍是一大批莊客佃戶、農民漁夫。這正如第七回結尾處所指出的那樣:“大鬧中原,縱橫海內。直教農夫背上添心號,漁父舟中插認旗。”他們在官逼下造反,組織武裝隊伍,提出政治口號,開展軍事鬥爭,以與封建的國家機器相對抗。這就清楚地規定了梁山義軍的基本性質是農民起義。小說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場上,沿着“亂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並從中總結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在整部中國文學史上是十分罕見、難能可貴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水滸》是一部悲壯的農民起義的史詩。

(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英雄人物的塑造

《水滸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對既真實又帶有強烈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小說描寫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雖然人數衆多,但每個人的面目都很清晰,李逵的心粗膽大、率直忠誠,魯達的粗中有細、仗義剛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細,林沖的忍讓,宋江的謙恭,吳用的足智多謀,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正所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金聖嘆語)。

首先,《水滸傳》的人物是傳奇性與真實性的完美結合。這裏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們又多帶有傳奇色彩,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景陽岡打虎,石秀跳樓救人,花榮箭無虛發等等。但作者在寫這些時,又將傳奇行爲置於真實的基礎之上,不給人以虛假之感。比如寫武松打虎,先寫他因醉酒而壯着膽子上岡,又寫他得知有虎後礙着面子硬着頭皮上山,再寫他發現老虎後慌亂中打折哨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後寫他打死老虎後用盡力氣而又遇兩虎時失聲驚叫等等,都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

其次,注意到人物性格的矛盾與發展變化。《水滸傳》將許多人物統合在“忠”與“義”的矛盾統一體中,同時又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增加了性格的立體感,使人物更富於個性化。比如宋江本是鄆城縣押司,家庭富足,受父親的封建傳統思想薰陶極深,因此他雖然仗義疏財,結識不少江湖好漢,但並不主張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對江湖義氣的追求。在上梁山前,他爲了江湖義氣,私自將官府緝捕生辰綱要犯的消息通報給晁蓋等人;在殺死閻婆惜後,又因爲要盡孝於父親,便到處躲藏不願落草爲寇。但他最終還是受到造反者的“牽連”,處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報效朝廷無望,無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後,他一面用義來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漢的野性,一面又用忠來滿足朝廷降將的心理平衡,從而使他成爲大家都能接受的領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終不能與封建正統思想決裂,一旦有了適宜的氣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顯示出人物的個性特徵。除了宋江,整部小說中,林沖的性格發展變化可以說是描寫得最爲突出的。下邊引文還將有詳細的'分析,可供參考。

再次,《水滸傳》多使用白話文,使人物語言個性突出。金聖嘆說:“《水滸傳》並無之乎者也等字,一樣人便還他一樣說話。”這句評語點明白話對於語言個性化的重要性。如李逵初見宋江時,其語言就顯示出高度的個性化色彩:

李逵看着宋江,問戴宗道:“哥哥,這黑漢子是誰?”戴宗對宋江笑道:“押司,你看這廝恁麼粗鹵,全不識些體面!”李逵便道:“我問大哥,怎地是粗鹵?”戴宗道:“兄弟,你便請問‘這位官人是誰’便好,你倒卻說‘這黑漢子是誰’。這不是粗鹵,卻是甚麼?我且與你說知,這位仁兄便是閒常你要去投奔他的義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這廝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喚,全不識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幾時!”李逵道:“若真個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閒人,我卻拜甚鳥。節級哥哥不要賺我拜了,你卻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東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爺!你何不早說些個,也教鐵牛歡喜!”撲翻身軀便拜。

這段對話全用日常口語,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李逵和戴宗兩人不同的性格特徵。李逵出身於農民家庭,目不識丁,性格爽快粗魯,不拘禮節,不會客套,所以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粗話;戴宗多年混跡官場,習慣於官場的禮數,養成了敬上的性格,語言帶有拘禮自高的成分。

對《水滸傳》人物形象刻畫的評論

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爲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金聖嘆《讀第五才子書法》)

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金聖嘆《水滸傳序三》)

《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若別一部書,任他寫一千個人,也只是一樣。便只寫得兩個人,也只是一樣。(金聖嘆《讀第五才子書法》)

《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魯是蠻,武松粗魯是豪傑不受羈絆,阮小七粗魯是悲憤無處說,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金聖嘆《讀第五才子書法》)

《水滸傳》文字,絕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處有辨。如魯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劉唐等衆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畫來,各有派頭,各有身份,各有家數,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讀去自有分辨,不必見其姓名,一睹事實,就知某人某人也。(葉晝《容與堂本》第三回評)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水滸》的人物描寫,向來就受到最高的評價。所謂一百單八人個個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過甚,但全書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卻是事實……

個個面目不同,這是一句籠統的評語;僅僅這一句話,還不足以說明《水滸》的人物描寫的特點。試舉林沖、楊志、魯達這三個人物爲例。這三個人在落草以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這是他們相同之處;他們三個本來都是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終於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頗不相同。因爲高衙內想把林沖的老婆弄到手,於是林沖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滄州,而對這樣的壓迫陷害,林沖只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魯達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林沖勸止;到了滄州以後,林沖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內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楊志呢,因爲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因此充軍,不料因禍得福,又在樑中書門下做了軍官,終於又因失陷了生辰綱,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魯達,他的遭遇卻是“主動”的。最初爲了仗義救人,軍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後來又爲了仗義救人,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畫了三個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識上表示出三個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廕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林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結果被逼得無處容身。只有魯達,一無顧慮,敢做敢爲,也就不曾吃過虧。對於楊志,我們雖可憐其遭遇,卻鄙薄其爲人;對於林沖,我們既寄以滿腔的同情,卻又深惜其認識不夠;對於魯達,我們卻除了讚歎,別無可言。《水滸》就是這樣通過絢爛的形象使我們對於這三個人發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思想意識上說明了這三個人出身於不同的階層。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廕子”,只要有官做,樑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林沖出自槍棒教師的家庭,是屬於小資產階級的技術人員,他有正義感,但苟安於現狀,非被逼到走投無路,下不來決心。至於魯達,無親無故,一條光棍,也沒有產業,光景是貧農或手藝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軍官。《水滸》並沒敘述這三人的出身(只在楊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將門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處處都扣緊了他們的階級成分。

因此,我們可以說,善於從階級意識中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的最大一個特點。

其次,《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便是關於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按語。仍以林沖等三人爲例,這三個人物出場的當兒,都是在別人事件的中間驟然出現的;魯達的出場在史進尋找王教頭的事件中,林沖的出場在魯達演習武藝的時候,而楊志的出場則在林沖覓取投名狀的當兒。這三個人物出場之時,除了簡短的容貌描寫而外,別無一言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更無一言敘述他們的品性了;所有他們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們的後來的行動中逐漸點明,直到他們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時候,我們這才全部認清了他們的身世和性格。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後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後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後,這纔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滸》寫人物,用的就是這樣的由遠漸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勝,非常生動。

(茅盾)

三、結構

《水滸傳》以人物爲中心來展開故事情節,人物一個個出場,故事一件件展開;上一個人物故事結束時,由事件和場景的轉換牽出另一個人物,開始下一個故事;結構單純而不單調,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比如小說以高俅發跡爲開端,有交代起義背景的作用;高俅逼走王進,是官逼 民反的開始。由王進引出史進,由史進引出陳達、朱武、楊春,一個引出一個或幾個,像滾雪球一樣,直到一百單八將齊集梁山。每一個人物出場時,都是伴隨着事件而來的,有時一個人伴隨着幾件事同時而來,如魯智深、林沖、武松、楊志等;有時一個人的幾件事是間隔着來的,如李逵、楊雄、燕青、石秀等。人與事經緯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水滸傳》結構安排的最大特色。

《水滸傳》中的很多故事情節,可以獨立成爲短篇或中篇;將某個人的幾篇故事串連起來,又可以成爲人物有聲有色的“傳記”。我們曾學過“智取生辰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其他如“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景陽岡打虎”“三打祝家莊”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章節。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2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一部不朽的古典文學名著。它描述了北宋年間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替天行道”、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反貪官、反壓迫的英雄事蹟。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水滸傳筆記,供大家參考。

水滸傳筆記1

讀了《水滸傳》我對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不禁佩服。一百零八位好漢英勇大膽,同仇敵愾,劫富濟貧,堪稱一代英雄。他們一個個英雄有的最後悲慘而死,有的逃避、隱居,我爲他們悲慘遭遇而傷感。一個小小的錯誤決定和小人作梗悲慘而死。

《水滸傳》中我最喜歡武松。有勇有謀,爲人仗義。雖然粗魯,但是他是該出魯的時候出魯,對惡人不放過對好人自然也不錯殺,喜歡幫助別人,爲民除害。武松幫人幫到底,做了就敢於承擔,不連累他人,做了就不後悔,幫了就幫到底,敢打敢拼,不顧一切。這一切使我十分敬佩。

《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可以稱得上重情重義。我們生活中很少人做到“義”這點,都是忘恩負義,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人都這樣,現實中有些人得到好處就跑,有時候還搶佔、欺騙,但故事中一百零八位好漢不同,他們不貪圖小便宜,不侵佔別人的東西,反而幫老百姓奪回被搶到侵佔的東西,他們不輕易騙人、撒謊,可以爲別人赴湯蹈火,對兄弟義氣,可以犧牲自己的性命換取別人的性命,現在的社會幾乎沒人能做到以命換命。所以,現在的社會很少人做到重情重義這一點。

《水滸傳》中有一個較大的缺點,就是對社會女性的歧視,書中寫女性都是以“淫 婦”、“潑婦”、“母 夜叉”、“母大蟲”這樣的稱呼寫女性。不過,作爲古代文學有名的作品,他有其意義,有着不同估量的價值。

《水滸傳》一百零八位好漢的故事雖屬虛構。但是,他們有血有肉也有心,都是漢子。他們在我心目中是真正的英雄。我愛他們身上的英雄氣息,忠心精神。

水滸傳筆記2

隨波逐流的是浮萍,風中搖擺卻不迷失的一定是大樹。——題記

北宋末年,社會 動盪,朝廷腐敗,奸佞當道,百姓塗炭,社會 黑暗,一羣有能有義之士揭竿而起,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聚義水泊梁山。《水滸傳》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反映了農民起義軍從小到大,逐步發展的過程。

孝忠的宋江,仇恨黑暗勢力、堅持反抗到底的魯智深,秉性剛烈、嫉惡如仇的武松,水功了得的張順,耿直忠誠的李逵等各具特點的英雄好漢。在這篇充滿着豪情壯志的文章中,108個英雄好漢紛紛走上梁山,爲了小家,更爲了大家而戰鬥。可是結局卻不是我所想的那樣,宋江對於朝廷過於信任,可以稱之爲盲目效忠,也是因爲好漢們的“忠義”,盲目的跟從,導致最終的結局不是死就是傷。

盲目的服從並不是正確的觀點,還會害了自己,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在小組合作的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這點。

剛一進入初中我們就進行了課改,六七個同學圍成一個小組,共同交談,共同學習。並且每個小組還有三個師傅三個徒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我們在課改下共同進步,共同學習。然而我們小組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程度差的同學在小組討論時表現不太積極,他們並不能很好的參與討論,並且只要知道一個答案就自我滿足,他們心裏並不想知道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我該怎麼辦。在大展示時展示給全班同學的答案,都是實現小組討論後正確的,老師並不知道程度弱的同學是否掌握,所以小組長這時候有自己獨特的主見是很重要的。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 第3張

比如我們小組,小討論時每個成員都能夠發表自己的想法。特別對於較弱組員,講得不正確的地方能夠及時發現並提出,是一個優秀的組長該隨時掌握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爲了大展示的效果隨便找一個有正確答案的人上去展示。

當然,我的執着也影響了我們組裏的同學。我算是一個比較粗心的人,每次都是在一些細節方面出現問題,在同小組同學一段時間的監督下,雖然我是行政組長,掌控着小組的一切,但每次小展示,都像是我的一次錯誤show,每個組裏成員都能積極的發表自己的觀點,漸漸地我也能發現一些自己的小錯誤了。同學們的主見也給了我很大啓發。

如果路選對了路,即使前途坎坷,堅持自己的選擇,終有一天會實現目標;但是如果路選錯了,即使前路一片順利,也很難達到自己的內心所想。不要盲目的服從,人云亦云。

人需要的是自己的想法。

水滸傳筆記3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

《水滸傳》是作者施耐庵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北宋農民大起義而寫成的一部偉大的小說。小說傾向鮮明地描寫了人民羣衆反抗壓迫的行動。概括了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們從覺醒到反抗的鬥爭道路。

從這本書裏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書中的人物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江面黑身矮(人們都叫他“黑宋江”)。他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只要有人來投奔他,無論職位高低,都留在莊上供養,若要走時,也盡力資助。且常常好行方便,排難解紛,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因此,在山東、河北相當聞名,人們都稱他作“及時雨”,意思是把他比做天上能救助萬物的及時雨一般。宋江的樂於助人、忠義兩存的精神爲以後各路好漢梁山泊聚義提供了基礎,我對宋公明印象最深。

其次,我對性格剛烈、藝高膽大的武松也留下了比較深刻印象。有一次他喝酒後醉了,就跟人相爭,並一拳打得那人昏沉。另外,一般人喝了3碗“透瓶香”,又叫“出門倒”的酒,就醉了,過不了景陽岡,但他卻喝了18碗,足足是平常人的6倍,但他依然不理陽谷縣告示中景陽岡有老虎的消息,踉踉蹌蹌、雙腳不穩地走向景陽岡,不巧的是,他真的在途中碰到了告示中的那隻老虎。他一個人左手緊緊地揪住大蟲的頂花皮,右手攥成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勁平身力氣,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裏、口裏、鼻子裏、耳朵裏,都逆出血來。

這本書讓我感覺到我們要學習宋公明樂於助人、忠義兩存;武松藝高膽大的精神,在努力學習的同時,還要儘可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3

【精彩片段】

這座林子又名喚做野豬林,此是東京去滄州路上第一個險峻去處。宋時這座林子內,但有些冤仇的,使用些錢與公人,帶到這裏,不知結果了多少好漢。今日這兩個公人帶林沖奔人這林子裏來。董超道:“走了一五更,走不得十里路程,似此,滄州怎的得到?”薛霸道:“我也走不得了,且就林子裏歇一歇。”

三個人奔到裏面,解下行李包裹,都搬在樹根頭。林沖叫聲:“阿也!”靠着一株大樹便倒了。只見董超、薛霸道:“行一步,等一步,倒走得我困倦起來,且睡一睡卻行。”放下水火棍,便倒在樹邊;略略閉得眼,從地下叫將起來。林沖道:“上下做甚麼?”董超、薛霸道:“俺兩個正要睡一睡,這裏又無關鎖,只怕你走了,我們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穩。”林沖答道:“小人是個好漢,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裏信得你說?要我們心穩,須得縛一縛。”林沖道:“上下要縛便縛,小人敢道怎的?”薛霸腰裏解下索子來,把林沖連手帶腳和伽緊緊的綁在樹上。同董超兩個跳將起來,轉過身來,拿起水火棍,看着林沖說道:“不是俺要結果你,自是前日來時,有那陸虞候傳着高太尉鈞旨,教我兩個到這裏結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話。便多走的幾日,也是死數,只今日就這裏,倒作成我兩個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兩個,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須精細着:明年今日是你週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話。”林沖見說,淚如雨下,便道:“上下,我與你二位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說甚麼閒話?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來,望着林沖腦袋上劈將來,可憐豪傑束手就死。正是:萬里黃泉無旅店,三魂今夜 落誰家。

話說當時薛霸雙手舉起棍來,望林沖腦袋上便劈下來。說時遲,那時快,薛霸的棍恰舉起來,只見松樹背後雷鳴也似一聲,那條鐵禪杖飛將來,把這水火棍一隔,丟去九霄雲外,跳出一個胖大和尚來,喝道:“灑家在林子裏聽你多時!”

兩個公人看那和尚時,穿一領皁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禪杖,掄起來打兩個公人。林沖方纔閃開眼看時,認得是魯智深。

林沖連忙叫道:“師兄不可下手,我有話說。”智深聽得,收住禪杖。兩個公人呆了半晌,動彈不得。林沖道:“非幹他兩個事,盡是高太尉使陸虞候分付他兩個公人,兩個,也是冤屈。”

水滸傳的閱讀賞析 第4張

魯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斷了,便扶起林沖,叫:“兄弟,俺自從和你買刀那日相別之後,灑家憂得你苦。自從你受官司,俺又無處去救你。打聽的你斷配滄州,灑家在開封府前又尋不見。卻聽得人說,監在使臣房內,又見酒保來請兩個公人說道:“店裏一位官人尋說話。”以此灑家疑心,放你不下。恐這廝們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將來。見這兩個撮鳥帶你人店裏去,灑家也在那裏歇。夜 間聽得那廝兩個做神做鬼,把滾湯賺了你腳。那時俺便要殺這兩個撮鳥,卻被客店裏人多,恐防救了。灑家見這廝們不懷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裏出門時,灑家先投奔這林子裏來,等殺這廝兩個撮鳥,他到來這裏害你,正好殺這廝兩個。”林沖勸道:“既然師兄救了我,你休害他兩個性命。”魯智深喝道:“你這兩個撮鳥!灑家不看兄弟面時,把你這兩個都剁做肉醬;且看兄弟麪皮,饒你兩個性命。”就那裏插了戒刀,喝道:“你這兩個撮鳥!快攙兄弟,都跟灑家來。”提了禪杖先走。兩個公人那裏敢回話,只叫:“林教頭救俺兩個。”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沖,一同跟出林子來。行得三四里路程,見一座小小酒店在村口,四個人來坐下。……喚酒保買五七斤肉,打兩角酒來吃,回些面來打餅。酒保一面整治,把酒來篩。兩個公人道:“不敢拜問師父在那個寺裏住持?”智深笑道:“你兩個撮鳥問俺住處做甚麼?莫不去教高俅做甚麼奈何灑家?別人怕他,俺不怕他。灑家若撞着那廝,教他吃三百禪杖。”兩個公人那裏敢再開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還 了酒錢,出離了村店。林沖問道:“師兄,今投那裏去?”魯智深道:““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兩個公人聽了,暗暗地道:“苦也!卻是壞了我們的勾當,轉去時怎回話?且只得隨順他,一處行路。”……自此途中被魯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裏敢扭他?好便罵,不好便打。兩個公人不敢高聲,只怕和尚發作。

行了兩程,討了一輛車子,林沖上車將息,三個跟着車子行着。兩個公人懷着鬼胎,各自要保性命,只得小心隨順着行。魯智深一路買酒買肉,將息林沖,那兩個公人也吃。遇着客店,早歇晚行,都是那兩個公人打火做飯,誰敢不依他?二人暗商量:“我們被這和尚監押定了,明日回去,高太尉必然奈何俺。”薛霸道:“我聽得大相國寺菜園廨宇裏新來了個僧人。喚做魯智深,想來必是他。回去實說:俺要在野豬林結果他,被這和尚救了,一路護送到滄州,因此下手不得。舍着還 了他十兩金子,着陸謙自去尋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上乾淨。”董超道:“也說的是。”兩個暗商量了不題。

話休絮繁。被智深監押不離,行了十七八日,近滄州只有七十來里路程。一路去都有人家,再無僻淨處了。魯智深打聽得實了,就松林裏少歇。智深對林沖道:“兄弟,此去滄州不遠了。前路都有人家,別無僻淨去處,灑家已打聽實了。俺如今和你分手,異日再得相見。”林沖道:“師兄回去,泰山處可說知,防護之恩,不死當以厚報。”魯智深又取出一二十兩銀子與林沖,把三二兩與兩個公人道:“你兩個撮鳥。本是路上砍了你兩個頭,兄弟面上,饒你兩個鳥命。如今沒多路了,休生歹心。”兩個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接了銀子,卻待分手,魯智深看着兩個公人道:“你兩個撮鳥的頭,硬似這松樹麼?”二人答道:“小人頭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頭。”智深掄起禪杖,把松樹只一下,打的樹有二寸深痕,齊齊折了,喝一聲道:“你兩個撮鳥,但有歹心,教你頭也與這樹一般。”擺着手,拖了禪杖,叫聲:“兄弟保重。”自回去了。董超、薛霸都吐出舌頭來,半晌縮不人去。林沖道:“上下,俺們自去罷。”兩個公人道:“好個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樹。”林沖道:“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二人只把頭來搖,方纔得知是實。

【選段賞析】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節選自《水滸傳》第八回“林教頭剌配滄州道,花和尚大鬧野豬林”,是《水滸傳》中的一個名段。就整個《水滸傳》而言,這一段既是林沖傳中的一段插曲,又是魯達傳的結束,此後,魯達暫時謝幕引退,故小說全力摹寫魯達這個人物。故事集中在一個“鬧”字上,其他如兩個差人計騙林沖,將林沖捆在樹上,都只是過場。當然,這過場寫得也很精彩。兩個差人,本似一好一壞,此時顯出了一路合謀、一丘之貉的本質,共同將林沖捆綁在樹上。他們的性格在這一層中,都有所發展,尤其是董超,提出要在林子裏休息的是他,說要睡的也是他,林沖求道:“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還 是他惡狠狠地說:“說甚麼閒話?救你不得!”兩人之中,他纔是真正的主腦,見出他比薛霸更陰毒。

寫魯達,用得着金人瑞的一句話,“縛兔而用獅力”。且看魯智深的出場,作者用第一人稱限制敘事法,先從兩個差人的耳中、眼中敘出:聞其聲一一“雷鳴也似”;見禪杖一“飛出”;見水火棍——“丟去九霄雲外”,極寫出魯達的威勢,又見出魯達降臨的突然:林沖閉了眼等死,這一切自未看見;兩個公人正以爲得計,尚不知爲何如此。待到驚魂稍定,方又見“胖大和尚”,進而見其穿戴打扮,而此時,一根禪杖又已掄起,死亡的危險轉而降臨到害人者的頭上,可他們仍未反應過來。最後才從林沖的眼中點出那胖大和尚是魯智深。而魯達一句“灑家在林子裏聽你多時”一語,又暗示這看似偶然、突然發生的事情,其實是必然、自然的。發生在幾秒鐘之內的事情,作者娓娓敘來,何其詭譎變幻!真可謂“奇文奇筆”。至此,故事已經發展到高峯

作文之法,必須有張有弛。緊張過後,得漸自舒緩。接下來,作者寫智深自敘和林沖分手後的種種事情。看似閒筆,實與小說的結構及情節發展、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有補充的作用:它勾聯着前面的情節,使得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了邏輯的必然;它對於魯達性格的塑造,起着補充豐富的作用:魯智深是個莽和尚,生性粗魯,而這自敘之中,卻見出了他的細緻之處。你看,他一見酒保請兩個差人,便生了疑心,一路“跟將來”;知道公差用沸水燙壞了林沖的腳,便知道“這廝們不懷好心”,預先在野豬林埋伏。正是這些看似閒筆的文字,使得魯達的性格更加豐滿。

接下來作者仍然着力於深化、豐富魯智深的性格。野豬林救林沖,魯達示差人以威。接下來對差人,魯達則恩威並用。差人問他“在那個寺裏住持”?他馬上笑道:“莫不去教高俅做甚麼奈何灑家?別人怕他,俺不怕。灑家若撞着那廝,教他吃三百禪杖。”嚇得公人不敢再開口。一路上,他要行便行,要住便住,“好便罵,不好便打”,讓兩個差人都怕他。送林沖到安全地帶,又輪起禪杖,將一株松樹打“有二寸來深痕,齊齊折了”,使文章再掀一波瀾,這才“擺着手,拖了禪杖,叫聲:“兄弟保重!”自回去了”。這是臨去還 示威於差人。但在途路中,他又買酒買肉,不僅將息林沖,也叫兩個差人吃,最後還 取了二三兩銀子給差人,這是對他人示以恩。再加林沖補敘相國寺他倒拔垂楊柳一事,兩個差人哪還 敢、哪裏會再害林沖呢,他確實做到了“救人救徹”。這樣的描寫,既寫出了魯達的威勢,又刻畫了他的精細;既扣住了前文,又埋下了後文他做不成和尚的伏線。的確可稱之爲“神來之筆”。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