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的文化根深蒂固,而西方傳統節日是跟宗教文化相關,這跟我們的人文文化不一樣,下面小編整理了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歡迎大家借鑑和參考。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1

1、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與人文文化有關,西方傳統節日主要與宗教文化相關。中國傳統節日最初的雛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們在春種、夏

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地變化規律,總結出時令。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2、 中西方節日文化中價值取向方面的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也源於中西方的不同價值取向:禮儀和法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是反映華夏主文化特徵的核心文化。這種禮治思想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強調個體的義務,崇尚個體服從集體,因此中國節日注重的是節慶活動中的集體參與。

在西方的節日體系中,並非絕對和他們的民間生活及傳統生活方式無關,但是這些節日就是因爲基督 教最後成爲了大家主要的信仰,而且在他們整個社會生活當中,在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所以在他們節日體系當中就有非常強力的這樣一種情況出現。

中國傳統節日,第一和自然的關係在節日當中體現得很清楚,另外和時間的進展有很大的關係,就是一年四季的變化在我們這裏也體現得特別明顯。另外就是人際關係,即創造一種社會和諧關係。再有就是自身的調節。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2

一、起源不同

1、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

中國是一個有着古老東方文明的國家。其悠久的歷史和優良傳統爲傳統節日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爲一個農業國,中華文化深深根植於農業。因此,農 業活動使得節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節與一些農業活動,如種植、收穫,有着密切的聯繫。作爲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來不斷進化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傳說和傳統。

2、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

在西方國家,宗教是文化和社會的中心。人們的思想可以通過宗教來反應。與此同時,宗教通過人類對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宗教存在於各行各業。因此,節日與基督 教有着密切的聯繫,除了聖誕節,復活節也與宗教有關。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第2張

二、慶祝方式不同

1、慶祝中國節日的方式

春節對每一箇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節日。它的慶祝活動豐富而且隆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林語堂,著名的華人學者,曾經對春節做了一個 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國農曆新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相比之下,其他節日似乎黯淡許多。

2、慶祝西方節日的方式

在平安夜,絕大多數慶祝聖誕節的人們都會在他們自己家裏舉行一個特殊的節日慶祝儀式。家人們通常會裝飾下那棵聖誕樹然後把彩色包裝的禮物都放在下面。在聖誕節那天,同樣有許多慶祝的活動。在聖誕節交換禮物、贈送聖誕賀卡給親朋好友是全世界慶祝聖誕的習俗。

三餐飲不同

1、東方餐飲

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爲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裏,就可以化腐朽爲神奇。

2、西式餐飲

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爲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西方人認爲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3

1 中西方主要傳統節日比較

1.1 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節

(1)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春節的到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2)聖誕節(Christmas Day)。聖誕節又稱“主降生節”,是基督 教徒紀念耶酥基督誕生的日子。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基督 教 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舉行禮拜,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西方國家裏,聖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他們通常會在家裏陳設一棵聖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從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節,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長期以農爲本,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春天來臨,要開始新一輪的播種和收穫;而聖誕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1.2 中國的鬼節和西方的萬聖節

(1)鬼節(Chinese Ghost Festival)。中國農曆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爲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民俗信仰,於是益加普及。每逢農曆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

(2)萬聖節(Halloween)。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

隨着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而中國陰曆七月十五也被認爲是鬼門關大開,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來探望親人的說法,在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燒紙錢、蠟燭悼念先人。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第3張

1.3 中國七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

(1)七夕節(the Double-Seventh Day)。七夕節又稱爲“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2)情人節(Valentines Day)。關於情人節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爲了紀念一個叫瓦倫丁的基督 教殉難者。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 教徒瓦倫丁因爲帶頭反對羅馬統治的迫害而被捕入獄。典獄長的女兒對他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瓦倫丁並沒有獲釋,於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行刑前他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血書,表白真情。基督 教徒爲了紀念瓦倫丁,便把2月14日定爲“情人節”。

這兩個節日都是具有愛意的節日,中國的七夕具有世俗性及泛神性。而西方的情人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節日。

2 中西方節日的文化背景差異

2.1 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

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複雜規律,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形成了以節氣爲主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候,因爲生產力低下,常爲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爲糧食的匱乏所擔心,因此盼望春天到來進行耕種。當然,西方節日中也不乏與農業有關節日,但由於西方基督 教的興起及工業社會商品經濟取代了農業經濟,人們對天氣的依賴逐漸減弱,而是各種宗教意識誕生出的傳統節日。

2.2 神靈崇拜和上帝信仰

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上,其基本的哲學理念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中國傳統的神靈,大多是人們進行訴求時的自然崇拜,而不是一種求得心靈淨化、精神昇華的終極崇拜。

在西方,人們大多信奉基督 教,認爲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人類的禍福、壽夭、貧富等都是上帝先天註定賜予的而非後天求得的。上帝和耶穌的概念已經印在他們腦海中,比如聖誕節就是基督 徒把這一天當作耶穌生日來紀念的節日。

2.3 集體主義和個性主義

衆所周知,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在長期文化積澱的結果。受儒家的薰陶,在表達感情方面都比較保守、細膩和含蓄。是將個體融入羣體中,強調以羣體、大局爲重。在傳統節日中的表現是注重血緣性的家族全體成員能共享團圓。如“春節”、“中秋節”等都有一些“團聚”、“團圓”等俗規禮節。

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熱衷於挖掘個體價值,追求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人們在節日裏充分張揚自我,宣泄自己的情感。比如情人節當天,人們可以向自己所愛的人毫無保留的表達愛意。因而西方情人節也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人的青睞。

3 結論及意義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節日對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情感的凝聚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個民族民衆參與最廣泛的文化象徵。它承載的是文化,傳遞的是感情。儘管中西方節日在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崇拜和信仰以及價值追求上有差異,但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是相同的。瞭解西方的節日文化,能更有效的達到交流、增進了解、促進友誼,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和機遇的世界裏更好的加強溝通和交流。

迫於當今社會各種壓力,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單調的重複,缺乏生氣,節日會對人們單調的社會生活增加色彩,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發人的工作熱情。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