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紙上談兵的故事(11篇)

紙上談兵的故事(11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8.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紙上談兵的故事1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着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紙上談兵的故事(11篇)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纔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爲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爲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爲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着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爲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紙上談兵的故事2

在戰國時期的後期,由於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大,後來在張儀的遠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後打敗了魏國、楚國、韓國、削弱了齊國。使得當時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趙國。當時趙國有戰國名相藺相如和著名軍事將領廉頗輔佐趙王,多次擊退秦國軍隊的進攻。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軍再次進犯趙國,趙過軍隊在廉頗統帥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與秦軍對壘。當時廉頗雖已經年老,但是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知秦國軍隊驍勇善戰,以趙國現有兵力與秦軍硬拼快攻等於是以卵擊石。同時,廉頗分析秦軍遠道來攻趙國,其糧草軍需供應困難,不適合長期作戰,便決定採取持久之戰法,以求把秦軍拖垮。他下令軍士堅守營壘,任憑秦軍如何挑戰、叫罵,一概不理,決不出營壘應戰。曠日持久的對峙,使秦軍糧草即將耗盡,這樣持久下去,一旦糧草耗盡,只有撤回秦國。可一旦撤退定將遭到廉頗的攻擊,那時將無法應戰。於是秦軍派出奸細,混入趙國首都邯鄲,四處散佈謠言:廉頗老了,因爲懼怕秦軍,不敢出戰;秦國軍隊只怕趙括,不怕廉頗,一但趙括出任統帥,秦軍將不堪一擊等等。當時趙王也正在爲沒有能速戰速決而惱火,聽了謠言,信以爲真,責令趙括前往長平替換廉頗。

這趙括乃趙國另一著名軍事將領趙奢之子,少年時代聰明過人,熟讀兵書,頗爲熟知戰略兵法。與人爭論起軍事問題,很少有人能說得過他,就連其父趙奢也鮮有駁倒他的時候。故此,趙括極爲驕傲自大,自認爲他是天下無敵的。然而趙奢卻並不看好自己的這個兒子,認爲他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並沒有真才實學,並在臨終前囑咐他的妻子:將來不能讓咱這兒子擔當大任,否則使趙國軍隊大敗的定然是他。

所謂“紙上談兵”,就是形容脫離實際的空談。當時,趙王一意孤行,堅決讓趙括代替廉頗,正在病榻之上的藺相如得知消息後,面見趙王,堅決反對,說道:趙括不過是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兵法,無法承擔此大任。趙括的母親也上書趙王,說他兒子難當此大任。可趙王還是讓趙括前往了長平。

趙括到達長平,改變了廉頗壁壘不出的戰略,調換大批軍官,準備大舉進攻秦軍。而此時從秦國趕來前線的秦軍著名將領白起得知消息後,非常高興,使用驕兵之計,誘使趙括離開堅固的長平城,然後切斷了趙括軍隊的運糧後路,將趙括軍隊團團圍住。歷經四十多天的圍困,趙軍糧決,趙括率軍突圍,被秦軍打敗,趙括也中箭身亡。隨後白起擔心已經投降的四十萬趙國士兵譁變,將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製造了中國戰爭史上最爲殘酷的屠殺投降士兵的慘案。而自此,趙國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能力。

這一故事記載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紙上談兵的故事3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爲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爲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爲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爲將罷、如果用他爲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爲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的故事4

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比喻只會高談闊論而無真本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春秋時,有一年秦軍進犯趙國,趙軍在在廉頗的指揮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抵抗。見秦軍勢強,不能硬拼快攻,便採用持久之計,企圖把秦軍拖垮。下令堅守營壘,任秦軍百般挑戰,一概不理。秦軍知道廉頗老將深謀遠慮,難於對付,這樣持久下去,對秦軍非常不利,於是派出間諜,散佈謠言說:秦軍最怕的是趙括,別的將軍都是草包。趙王正因廉頗沒有速戰速勝而不滿,聽了謠言信以爲真,忙派趙括接替廉頗,哲理名言。

趙括是大將趙奢的兒子,年輕時讀了不少兵書,聰明而很有口才,父親趙奢有時也駁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爲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爲他不過是“紙上談兵”,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爲將使罷,如要用他,使趙軍大敗的一定是他!”

當時趙王派趙括去接替廉頗,正在病中的藺相如表示反對,說:“趙括只不過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好比‘膠柱鼓瑟’,如何可行!”(參看“膠柱鼓瑟”)

趙王不聽,還是要趙括去長平換回廉頗。

趙括到了前線,就把廉頗的持久抗戰計劃全部改變,軍官也被大批更換。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圍住。過了四十多天,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

紙上談兵的故事5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率兵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着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立即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援上黨。他們趕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王齕變本加厲,想率秦兵進一步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道而來的秦軍對峙,準備打持久戰。

王齕三番五次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該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使計讓趙國把廉頗調遣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的人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爲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趙王聽信了此番議論之詞,隨即把趙括找來,問他能否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肯定沒問題。趙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拜趙括爲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勸阻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話當成耳旁風,不予理睬。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爲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會葬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趙括統率着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直到殺得他們片甲不留。

秦國范雎獲知趙括替換廉頗爲將的消息後,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爲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 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然而,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就這樣,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想帶兵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成語紙上談兵便由這個故事而來。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的意思】在紙上談論用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兵,打仗,用兵。

【活學活用】他就會紙上談兵,跟別人理論起來頭頭是道,但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卻傻了眼。

【妙語點撥】大將軍趙括僅僅懂得兵法原理,但是缺乏實踐戰法,最終兵敗身亡。這啓示我們,做事情時,需要理論聯繫實際,沒有實際意義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打敗,趙括固然逃脫不了責任。但真正導致趙國失敗的原因其實在於趙括的大王。這位大王從選拔理論能力高,操作技能低的趙括率兵抗秦,便給趙軍埋下了悲劇的伏筆。實際生活中,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知人善任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紙上談兵的近義詞】坐而論道

紙上談兵的故事6

這個讓人快樂的寒假,我讀了很多的書。最讓我笙襠羈痰鬧繳鹹副的趙括和曹植七步成詩這兩個故事都很有意義,我今天先說說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個故事吧!

故事是這樣的:王齒乞還想向長平進攻,最明的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王齒乞幾次三番的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齒乞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請範睢出主意。範睢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調去廉頗。”趙括小時愛兵法,談用兵的道理頭頭是道。自從爲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讓他做大將。”可要趙王對他的勸告聽不進去。結果趙括40萬大軍在趙括手中全軍都被殺了。

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打仗不能光靠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要有實戰經驗,還要知道臨陣應變,這樣纔會勝利!

紙上談兵的故事7

【漢字書寫】:紙上談兵

【漢語注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因以(趙)括爲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母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成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問題。

【紙上談兵的意思】:紙:書面;談:談論;兵:用兵、兵法。指在文字上談論用兵的策略。比喻在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也比喻只是空談,不能成爲現實的事物。

【紙上談兵的近義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徒託空言、誇誇其談、河漢斯言;

【紙上談兵的反義詞】: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言必有中、兢兢業業;

【紙上談兵的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爲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後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爲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康頗知道秦軍人馬衆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於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爲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爲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紙上談兵例句】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可見咱們天天是捨近求遠,現在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紙上談兵。”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

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三十四回:“書生都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他是書生,他知道怎麼矯正自已。”

【紙上談兵造句】

他在談戀愛交女朋友方面只知道紙上談兵,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他做過什麼實在的事情。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獲得經驗,而不應該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上。

紙上談兵的故事8

【出處】

《史記》。

戰國時期,著名的將領趙奢,曾爲趙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趙奢的兒子叫趙括,從小就熟讀各種兵書,常與父親談論如何用兵,誇誇其談,頭頭是道。趙括的母親見兒子這樣,很高興,趙括更是得意,自以爲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兒子擔心,認爲趙括只不過是紙上談兵,還說:“將來趙國不用趙括便罷,若用他爲將,一定大敗無疑!”所以,趙奢臨終前,特地把趙括喚到牀前訓導:“你不是當大將的材料,千萬不可勉爲其難。”又囑託妻子說:“日後如果趙王想叫趙括當將軍,你一定要推辭,否則會敗軍辱國!”

公元前259年,秦軍出兵攻打趙國,趙軍由廉頗指揮,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堅持抵抗。廉頗雖已年老,但作戰經驗豐富。他見秦軍實力強,不能硬拼快攻,就採取以守爲攻的策略,任憑秦軍怎樣挑釁,也不應戰。秦軍怕這樣長久相持下去難以應付,便派出奸細,到趙國去散佈廉頗的謠言,說廉頗老了,膽子小了;秦軍最怕的人是趙括,別的將軍都不行……趙王信以爲真,就把廉頗召了回來,改派趙括去統領軍隊。藺相如當時正在病中,聽說此事很着急,說:“趙括只不過死讀了一些兵書,並無實戰經驗,更不懂得靈活運用,派他統率軍,怎麼行呢!”

趙括的母親也親自上殿面見趙王,說她的兒子不能當大將。然而趙王主意已定,不管別人怎麼反對,他都聽不進去。最終,趙括還是當上了趙軍的主將。

趙括威風凜凜地來到長平,立刻改變了廉頗持久戰的策略,又更換了大批將官。然後,他率領三軍主動出擊,殺出了趙營。秦將白起非常高興,設下圈套引誘趙括。兩軍對陣時,秦軍佯裝失敗,趙括率兵猛追,結果被秦軍團團圍住。接着,秦軍又截斷了趙軍的糧道。一個多月後,趙軍糧絕,趙括被迫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也全部陣亡了。

釋義

在紙上談論如何用兵。比喻誇誇其談,不切實際。也比喻只是空談而不能成爲現實的事物。

紙上談兵的故事9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將王齕(hé)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北)和韓國都城的聯絡.這一來,韓國在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

孤軍的首領馮亭對將士們說:“我想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投降了趙國.趙國得到了上黨,秦國一定去爭.這樣,趙國就不得不和韓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

大夥兒全都贊成這個辦法.當時就打發使者帶着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國.這時候趙惠文王已經死了,他兒子即位,就是趙孝成王.藺相如已經告退.平原君趙勝做相國.他帶領五萬人馬去接收上黨後回朝,仍然派馮亭爲上黨太守.平原君臨走時,馮亭對他說:“上黨歸了趙國,秦國一定來攻打.公子回去之後,請趙王快派大軍來,才能夠打退秦軍.”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過向趙孝成王報告了.趙孝成王非常高興,天天喝酒慶祝,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秦國的大將王隨後就把上黨圍住.馮亭守了兩個月,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將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辦法,只好開了城門,拼着死命往趙國逃跑.馮亭的殘兵敗將帶着上黨的難民,一直到了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可是上黨已經丟了.

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國的兵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部隊打敗.廉頗連忙退回陣地,守住陣腳,叫士兵們增高堡壘,加深壕溝,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對峙下去,作長期抵抗.王屢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趙軍說什麼也不出來.

兩下里耗了足有四個多月.王想不出進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稟報秦昭襄王,說:“廉頗真是個很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們老遠地到了這兒,真要是這麼長時期對峙下去,糧草接濟不上了.可怎麼好呢?”

範睢對秦昭襄王說:“要打敗趙國,讓我先想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廉頗太老了,不敢跟秦國交鋒,要是叫年富力強的趙括去,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給他打散了.”

趙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頗開仗.廉頗還是堅守陣地.趙孝成王立刻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如今來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對手.”趙孝成王一聽,特別高興,當時就拜趙括爲大將,去替換廉頗.

趙括還沒動身,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孝成王別派她兒子去.趙孝成王就把她召了來,要她說一說理由.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說:“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說:‘打仗是多麼危險的事兒,戰戰兢兢,處處都得顧慮到,還怕有疏忽的地方.趙括倒把軍事當作鬧着玩兒似的,一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要是大王用他爲大將的話,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倒還在其次,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裏.’我請求大王千萬別用他.”趙孝成王說:“我已經決定了.”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叫趙括再帶領二十萬兵馬,到了長平關,代替廉頗,驗過兵符(兩塊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辦了移交,廉頗回邯鄲去了.趙括統領着四十多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說:“秦國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馮亭勸止他,把廉頗成心消耗秦國兵馬的用意說了一遍.趙括說:“老頭兒懂得什麼?”

那邊範睢一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信兒,就打發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白起佈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把趙括的軍隊引了出來,切斷了他們的後路.趙括的大軍就成了孤軍.他們守了四十六天,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給亂箭射死,馮亭自殺,趙軍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趙括的腦袋,命趙軍投降.趙軍已經餓得沒有力氣了,他們一聽說主將給殺了,全都扔了傢伙,投降了.

白起一檢查投降的趙軍,一共有四十多萬人.

紙上談兵的故事10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用兵。

後比喻不切實際的空談。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由於他從小熟讀兵書,所以對用兵之道,會引經據典,說得有條有理,這樣,使別人誤會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

但是,他的父親卻始終不承認兒子精通兵法、善於用兵。

他甚至說:“我的兒子將來要是不做趙國的將軍,那倒是趙國的福氣;萬一不幸讓他當上趙國的將軍,那他一定是個敗軍之將。

因爲他從沒上過戰場,只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知子莫若父。

趙奢對兒子的看法十分正確。

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將王齕攻打趙國的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救援上黨。

他採取固守政策,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沒能攻下長平。

於是,秦王採用宰相範睢的離間計,到趙國去傳佈謠言說:“秦兵所懼怕的,只有趙括一個人。廉頗是個無能之輩,再過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趙王聽信了謠言,便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

趙王召來趙括,問他說:“你能擊敗秦軍,爲國爭光嗎?”趙括大言不慚他說:“要是碰上秦國名將白起,那我還得考慮一下對付的辦法,現在是王齕領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於是,趙括在接掌廉頗兵權以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

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爲主將,而以王齕爲副將。

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趙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國家的有生力量,國家的元氣大傷,從此以後,趙國好長時間才恢復到戰前國力。

紙上談兵的故事11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人物介紹】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因指揮錯誤被秦軍大敗,自己也衝陣戰死,趙軍四十萬人盡數被秦將白起活埋。

【成語故事】

趙奢是趙國名將,爲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爲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爲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麼認爲,他不但從未讚揚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的,秦軍由於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撐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於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爲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說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爲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說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裏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爲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於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後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後,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裏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並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爲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爲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另有學者認爲紙上談兵不是說趙括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爲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爲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4]

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等絲織品上。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