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大平調散文

關於大平調散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6.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大平調散文,說到大平調,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吧!而大平調戲曲是我國的非文化遺產,它的起源在明代,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關於大平調散文!

關於大平調散文1

因爲聽說老爹進入了市梨園春戲曲大獎賽總決賽,所以,在總決賽開始前半個小時,藍伶就坐到了電視機前等待著看直播。

總決賽開始了!老爹唱的是大平調《鍘美案》中的一折。這是老爹一生中最得意的一齣戲,他因演出這齣戲而獲得了“活包公”的美名。

然而,出乎藍伶意外的是,在這折戲中,老爹演的卻是陳世美,是在爲一個小青年配戲。

不用說老爹演陳世美一樣演得非常出色,就說那個年輕的老包,那粗獷誇張的表演,那似啞不啞、似脆不脆的唱腔,無不酷似當年的老爹,將一個老包演得出神入化……

那個小青年藍伶認識,是老爹從大街上揀的一名流浪兒,已經跟老爹學大平調五年多,老爹還給他取了個了藝名“浪滿天”。

當初,藍伶對這個所謂的浪滿天並不看好,因爲,這孩子從小就無父無母,人還有點傻乎乎的,連話也說不清楚。

關於大平調散文

可是,老爹想讓自己學戲,自己說什麼也不肯,認爲學戲沒前途,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還可掙上個五千六千的……

頒獎儀式開始了,老爹和“浪滿天”獲得了金獎。當這一老一少走向領獎臺,全場掌聲雷動。藍伶也非常激動:老爹能將一個傻乎乎的孩子培養成新一代“活包公”,付出的會是什麼樣的心血啊!

接過獎盃,主持人讓老爹談談自己的願望,老爹說:“現在沒有人願意跟我學戲,因爲唱戲的人少,現在我們爺倆上了臺也只能演出一兩折。大平調快要失傳了啊!我心疼得很!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組成一個小小的戲班子,能將幾處大戲演完整。可是,可是……”

老爹一句話沒說完,突然滿口鮮血噴涌而出……

藍伶猛地跪在了電視機前:“老爹,你一定等俺,俺這就帶上你的孫兒回家,去跟你學大平調……”

關於大平調散文2

近段時間我在努力接近大平調:網上搜索大平調的淵源,手機上聽她的唱段,希望走近她,瞭解她。

可是三五分鐘的一段戲我都很難堅持聽完,每每聽到吱吱紐紐的大號聲和帶着沙啞的篩鑼聲,就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時候趕會的場景:那時候都是趁着村頭的土臺或者乾旱的坑沿搭起戲臺;

演員們咿咿呀呀唱着,戲臺下面是黑壓壓一片人聽着,我和我的小夥伴兒們不會聽,更不會關心唱的好與壞,只是好奇的在後臺扒開破舊的.圍布把腦袋探進去窺視演員們化妝更衣——戲曲給予我的僅此而已。

我在寫《俺村那些事兒》中發現俺村的人們對戲曲,尤其是大平調會如此熱衷,已到癡迷程度,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羣人,而是一村人;

在那個溫飽尚未解決的年代,俺村那些人竟會全村總動員,從拜師學藝到組建劇團,從剛剛入門兒到登臺表演,從借戲裝行頭到自己動手製作,都是團結一心,熱情高漲、通力合作。

多年之後聽村中長者對我談起當年的大平調戲團,無不眉飛色舞,興致高漲,這也引起了我對她的興趣,於是便開始留意關於大平調的點點滴滴,除了網上查詢,還看了一些戲曲視頻,儘管我放大耐心;

還是沒有興趣看完:忽高忽低的念唱,含糊不清的唱詞,有時候演員還會光膀子上陣,除了紅臉就是黑臉,不轉圈就翻跟頭,還有那兩杆一人多長的大號,一吹就叫人有尿意。

我和大平調之間有一道鴻溝,幾經努力也沒能夠逾越。

我想不通的是,俺村那些人,爲什麼會如此的鐘情於她?她的魅力何在呢?爲何這多人爲之癡迷爲之癲狂?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不懂戲,只是偶爾的聽上一兩段。

就拿豫劇來說吧,唱起了一字一板配合着節拍很是上口且別有韻味;京劇就更別說了,作爲國劇,她衣着考究,扮相俊美,唱起來雖然聽不到;

但是唱腔猶如絲綢一般光滑柔順,很有回味,大平調沒有豫劇的吐字清晰亦沒有京劇的悠揚與精緻,爲什麼還會引得身邊的人們如此的迷戀呢?

關於大平調散文 第2張

直到今天,和朋友聊天時,談到了我的疑惑,她平淡的說,豫劇是吃白饃饃喝麪條時看咧;京劇是你吃飽喝足之後品着香茶打着節拍看咧;大平調卻是啃着乾糧就着風沙看咧。

我不解,她就學着大平調來了一嗓子,然後說大平調的唱腔與其說是唱,不如說是喊是發自心中的吶喊,無論此時你的心情是喜是悲,是得意還是無奈,只要是吼出這一嗓子,胸中頓覺暢亮,這就是她的魅力。

聽得此言我頓覺醍醐灌頂,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是啊,大平調之所以在這裏生根成長,長盛不衰,正是因爲她的粗獷與質樸、奔放與滄桑無不引起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共鳴。

大平調與當地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經過幾百年的碰撞與昇華,彼此之間已經是水乳交融,達到了你中有無我中有你的地步。

仲秋夜,頓悟之,相信明日再次欣賞大平調會有別樣的收穫。

關於大平調散文3

每每提及內黃大平調,我就想到了兒時鄉間趕廟會的情景。

每年的陽春時節,百花盛開、豔陽高照,空氣清明、鶯歌燕舞,到處一派春韻春景,也是鄉間三裏五村趕廟會唱大戲的時候。

河南以豫劇著稱,河南電視臺《梨花春》劇目已經深深根植於人民心中,成爲家喻戶曉、茶餘飯後品頭論足的熱點頭條。

我的家鄉內黃則以內黃大平調爲主,它與豫劇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又有不同之處。

內黃大平調錶演風格粗獷、豪邁、奔放,場面雄快、氣勢磅礴,撼人心扉、沁人心脾,深受廣大戲迷們的喜愛和好評。

兒時鄉間的廟會多半是在村口的大坑裏搭臺舉辦。四四方方土塬之上一座威武氣派的舞臺縈現眼前,各種鐳射吊燈、各色垂吊的幕布、舞臺正前方矗立着一人多高的兩個喊話筒、舞臺一隅是音響伴奏人員的座席。

二胡、大弦、二絃、梆子、大鐃、揚聲、大鑔、尖號等,一應俱全。每次開戲之前,總是在一陣“嘰哩槓琅”聲中拉開帷幕…

你看那一位位化妝得英氣逼人的演員踩着鏗鏘的鼓點閃亮登場,頭戴金冠、背扛羽翎、手提紅纓長槍,紅臉、黑臉、白臉、花臉各種扮相的演員縈現舞臺,隨之優美的唱腔引得臺下人們歡呼一片。

關於大平調散文 第3張

特別是唱黑臉的包公和唱紅臉的關公,嗓音宏亮、吐字清晰、自然大方、氣勢豪邁,頓時臺下人羣中炸開了鍋;

只聽有人高呼:“好!…好!…”唱白臉者多是秦檜或曹操的化身,既使他們的表演再好,臺下的人們總是謾罵聲聲、一片咬牙切齒。

花旦小丑們一連串敏捷的“倒空翻”,又讓臺下瞬間譁然升溫…

小時候聽不懂戲,用大人的說法叫“不識戲!”只知道去戲場湊熱鬧,特別圍着各種小吃攤和遊戲攤久久不肯離去。

甚至有時候一玩就是一天,中午不吃飯也不知道餓,到下午太陽西下戲場響鈴“剎戲”後才隨着人羣離去…

如今已至中年,兒時的故事已經沉澱成了心中美好的回憶…

內黃大平調也成爲了一種鄉俗文化符號和標誌,深深地植根於內黃人民的心中…

此時此刻,耳邊彷彿又響起了那撼人心扉、令人難忘的內黃大平調…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