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我們都知道吃糉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有一些地方端午時節凡是搬新家、添新人一定要包糉子以示喜慶。那麼,以下分享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要裹香甜可口的家鄉糉子。

談起家鄉糉子,歷史上還有個傳說。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着,投江自殺。人們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第二年人們划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裏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爲家鄉糉子。家鄉糉子外面包上箬竹葉,四角形狀,繫上五彩繩,再投進江裏。

於是從那時到現在,人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裹家鄉糉子吃。家鄉製作家鄉糉子所需的材料有:箬竹葉、細長的棕葉、糯米、板栗、臘肉、蜜棗。媽媽先把箬竹葉與棕葉一起放在清水中浸泡,並用刷子洗乾淨,把臘肉切成臘肉丁;然後將箬竹葉圍成圓錐的形狀,像一個又尖又大的漏斗,用勺子盛起糯米一層一層的平鋪在箬竹葉上,一邊放上板栗,另一邊放上蜜棗;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

接着將臘肉丁放在中間,再鋪上一層薄薄的糯米,好像爲板栗、蜜棗、臘肉蓋上雪白的被子;最後把箬竹葉裹起來,成爲一個個家鄉糉子,每頭有兩個尖銳的小角,好像一個穿着綠衣裳,頂着四角帽的小精靈。這樣,一個家鄉糉子就做成功了。

家鄉糉子包好以後,放在鍋中煮上幾個小時,便可出鍋拿來品嚐了。媽媽打開鍋蓋,一股熱氣立刻衝了出來,熱氣中摻雜着濃濃的香氣,撲鼻而來。我解開家鄉糉子的衣裳,裏面露出了白花花、香噴噴的糯米,咬下去一口,糯米既脆又軟又黏,十分潤滑。

一顆顆糯米就像一顆顆白玉珍珠,一邊的蜜棗散發出誘人的氣息,像一顆顆紅珍珠,它那耀眼的光彩染紅了周圍的糯米,使白糯米換上了紅衣裳。蜜棗甜甜的,又香又脆,板栗雖有點苦澀,但苦盡甘來,使人回味無窮。

吃家鄉糉子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放在鍋裏煮,可以放在火爐上烤,還可以切成片狀,放在鍋裏煎。家鄉糉子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裏,儲存很久,想吃時再拿出來煮、煎着吃,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增加朋友之間的友誼。

家鄉糉子,你香甜可口,是端午節裏一道香甜的食品,是人們心中喜愛的食品。我愛你,家鄉的家鄉糉子!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2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吃糉子、賽龍舟,以紀念抱石飲恨汨羅江的屈原。而我們小孩子到了這一天,最愛吃糉子啦。

糉子在各個地區的形狀和味道都各不相同:有三角北京糉、長條廣東糉;蘇州嘉興等地的四角江南糉、四川方形辣糉等等,有甜的有鹹的,有清淡的,有帶醃肉蛋黃的,南北風味不盡相同。我從小吃慣了棱錐形的客家糉。初到廣東時,一見到那長得像龍舟似的長糉子,心裏暗暗吃了一驚。一口咬定這種糉子肯定不好吃。

端午節那天,奶奶端上了一盤長長的糉子,上面沾滿了好多小水珠,凌亂的線綁在糉葉上,乍一眼看過去就不好看,我便皺起了眉頭。可一剝開那層葉子,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只見白白的糯米混着幾顆紅紅的豆子,藏在裏面的肉時不時地探出個小腦袋。再走近一聞,糉葉的清香,還有淡淡的米香頓時勾起了我的食慾。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 第2張

於是,我忍不住夾起半條糉子,迫不及待地想往嘴裏塞。“別噎着啦,”姐姐說,“把它分成幾段再吃,這樣容易吞下去而且口感更好。”我急忙把糉子分成幾個小段,“啊烏”一口便把其中的一塊放進了嘴裏。

輕輕一咬,軟軟的米黏黏的,原汁原味,豆子香噴噴的,肥肉帶着油水的味兒,瘦肉柔韌有嚼勁……美美的香味瞬間“俘虜”了我的味蕾。我很快吃完了半條,又忍不住再吃了半條,又半條……直到肚子裏“糉滿爲患”,才依依不捨地放下筷子。我心想:果然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糉子的好壞可不能只看外表包裝就輕易妄斷的呀!

“奶奶,這麼好吃的糉子是怎麼做的呀?”吃完後,我好奇地問。“哦,那很簡單的。我來示範給你看看。首先,你要把米、豆子和肉都準備好,然後這樣把糉葉的形狀搞好,再把他們依次放進去,然後再把葉子裹起來,最後用繩子或者竹片把糉子紮好。

這一步一定要紮好呀,一定要扎牢,不然一下鍋就散了可不好,或者裏面的糯米鬆鬆散散也不好喲……弄好後,用大鍋煲上它一晚就可以啦!”

看到奶奶三兩下就完成一個,我立馬興致勃勃“捋起袖子”來想試一試。可事實上,這哪有奶奶說的那麼簡單呀,我試了好幾次都沒有包成一個糉子,只好敗下陣來。看着奶奶那認真而又滲滿了汗水的臉,我突然體味出了一種比糉葉還要更加清甜的味道——這也許就是家的味道吧。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3

天氣漸熱,夏來了,有關糉子的清香開始在記憶裏飄逸。

小時候,端午是我最熱切盼望的節日,因爲母親包的糉子又漂亮又好吃,在當時的小山村是相當有名的。當我蹦蹦跳跳憧憬着鹹鴨蛋就粥吃,綠糉子蘸糖吃的美景時,母親早就開始默默地盤算買多少糉葉和糯米,包多少糉子,送哪些人家。

母親包糉子總是從一個清晨開始。收拾異常乾淨的小院,前門處放一張小方桌,方桌旁的一隻大盆裏是母親事先泡好的白糯米,白白的,把清清的水也染成白色,暗綠色的幹糉葉也會在另一個盆中被慢慢潤澤,變得水靈靈。

幼小的我儘管貪玩,只要發現母親要包糉子,就會一刻不停的守在她身邊。開始只是傻傻地看,後來開始笨手笨腳地學,再後來變成在失敗中默默地讚歎母親手指的靈活。

母親包糉子的動作看起來不緊不慢,左手拿幾根糉葉,並排放在手心裏,做成漏斗狀,右手撈一大把米放在糉葉上,將糉葉繞幾下,變魔術般白色的糯米便看不到了,看到的是飽滿又棱角分明的.大糉子,拽一根麻繩繫好,接着再包第二個、第三個……用麻繩一個個系在一起,十八個一串。母親說,十八諧音要發。

半天時間,一串又一串的糉子整齊的排列在大鍋裏,滿滿的,在我的催促下,父親便開始加柴點火。足足要熬半天的功夫纔會聽到糉葉的清香味道。

傍晚時分,母親纔會揭開大鍋蓋,拿出一串串糉子,當我踮着腳尖要拿白糖罐開始吃糉子時,母親卻動作麻利的將一大鍋糉子分成無數份。於是,我的端午不是從糉子蘸白砂糖開始,而是從給一家一戶送糉子,從接受一聲聲謝謝和祝福開始。

描寫糉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 第3張

如今我已走向不惑,年近七旬的母親已從小山村搬到了我住的小縣城。我依舊沒有學會包糉子,母親年事已高,手依然靈巧如昔,每年的端午都要以自己的辛勞隆重的度過。

沒有了小院的寬敞,沒有了大鍋大竈的煙火,更沒有小時候的熱切盼望。總是在不經意的某一天,發現廚房的地上泡了一大盆米,第二日清晨,當我睡眼惺忪來到廚房時,母親瘦弱而佝僂的背影就會映入我的眼簾,低垂着頭,雙手在身前。操作臺上是她已經包好的一串串大糉子。我總是告訴她,城裏不像農村,不需要送人,包幾個家裏人吃就行。母親卻總是說我沒有小時候懂事,她說,怎麼不用送人啊,樓上樓下的鄰居要送,你們的朋友要送,雖不值錢,也是心意。

是啊,這個家,母親沒來之前簡直就是旅館。樓上樓下互不相識,對門鄰居互不來往,是母親的心意——親手包的糉子、栽種的蔬菜一次次被送到樓上樓下的鄰里家,換來的是一張張和睦親切的笑臉。

也許一輩子我也包不出母親包的精美糉子,但我會慢慢學會她的種種品性。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