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7.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在人們的生活中,說到散文,許多人都接觸過。而散文的類型是非常廣泛的,比如情感散文、散文隨着、敘述散文、寫景散文等等。下面分享關於閒話禮貌散文!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1

如今茶餘飯後閒聊時,經常可以聽到某某人評價某某人懂禮貌或是沒禮貌的消遣話題,進而讚美懂禮之人是如何活的悠然自得,鄙視無禮之輩怎麼也竟然瀟灑快活的苟且於世?呵呵,好吧,何爲“懂禮”?何爲“無禮”?有標準嗎?

有的。但,細細品來,發現所謂標準也有不盡然處,人云亦云。事實上人們是把教養、修養、涵養以及所謂的道德標準雜糅在一起,再以“某個”固有的意識形態來評定所謂“禮”的行爲標準。

那麼在如此“標準”下,我不禁要問:“評價者自己懂得什麼是禮貌嗎?”可笑至極。

爲什麼可笑?想“懂禮”,先知“禮”吧。

要說,就得把“禮貌”這個詞拆開來,一個“禮”一個“貌”,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我也懶得去深究,否則夠寫大部頭的書籍了,本人還算有自知之明,無能也無力。但還是可以當閒話嘮嘮的。

主要說說“禮”,我們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爲什麼?因爲我們對“禮”的行爲規範實施早於任何西方國家,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禮教興邦”的思想概念了。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

那麼“禮”有什麼用?

從週一直到秦並六國的歷史演變中,“禮”的作用一直都是統治者的政治工具,它可以讓平民更順從,讓各階級更和諧,讓人與人,部落與部落,國與國之間有一個維持基本交往行爲的規範準則。簡而言之“禮”就是當時的治國工具。

但是,治得了嗎?治不了。

春秋時期,人們已經被“禮”教化的無以復加了。人人懂禮、人人知禮、人人守禮,一片世界充滿愛的和諧社會景象。

即使廝殺,都要做到彬彬有禮,舉個例子,比如這時秦、衛兩國間要打仗,開戰以前,攻擊者需要給被攻擊者下戰書,上書因爲什麼什麼不得已,只好來打你了,就是爲了師出有名。

那邊也會回書說:“冤枉啊,誤會啊……但好吧,既然大老遠來了,就打一下吧云云……”。然後,這邊秦國千乘(“乘”指當時的戰車,春秋時期評價國家實力均以“乘”的數目而定),那邊衛國百乘。

在平原上一字排開。十乘爲一組,輪流派一乘上前回合制交戰,打敗的一輛戰車迴歸隊伍,不得再上場廝殺。然後數數看十輛打完對方剩下多少來判斷輸贏。

一仗過後,各自回營,約定好時間再戰……當時的“禮”有這麼幾個重要的指標,比如年紀稍大的,或小的戰士,戰敗被俘後絕不可殺戮,必須放回去,目的是該養老養老,該成長成長。

打贏的一方不可以追擊,追也可以,距離不得超過五十步,逃跑的人亦如此(成語五十步笑百步說的就是那時候),爲什麼不能玩兒命追?

因爲不禮貌。何止不能“玩兒命”,當時追擊的秦國是這樣的,比如追到衛國的陣營,發現敵兵都跑了,只有一輛車停在那裏。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 第2張

於是秦國的士兵就下車過去問:“爲什麼不跑?”,那邊衛國的士兵回答:“車壞了,不走了”。

於是秦國的士兵就過去幫忙修車,修好後問衛國的士兵大概離我們多少步時壞掉的?衛國士兵回答說多少多少……然後秦國士兵上車退回到多少步,然後喊一聲,兩邊同時開跑,重新追……追一段距離,又停下了。

過去一問,又壞了,於是又修,又退回,又重新追……

當我們以現代的眼光去看當時發生的此類事件,一定會不禁莞爾一笑。我們的古人傻嗎?不傻。因爲這就是“禮”的教化作用。

可惜,這種“和諧社會”並沒有持續多久,僅僅到了戰國時期就不再有了,爲什麼?

因爲國家發展大了,生產力提高,商品剩餘價值增大,利益比過去大的多……這個時候你的“禮”告訴我們不能使用陰謀詭計,不能搞偷襲。

那是不禮貌的行爲,那是不君子的作風……呵呵,等你成了階下囚,忍凍捱餓被人砍頭的時候,你試試你還講不講“禮”了?

於是有了孫子大大方方的站出來說:“兵者,詭道也”。再於是我們有了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盛世。

很快,接着就有人鄙夷說:“‘禮’不就是‘愛’嗎?靠愛治國?扯淡!”,於是也有人哀嘆:“禮壞樂崩!悲乎哀哉……”。但顯然,人類歷史的發展需要前者,前者是法家,後者是儒家。

於是人類文明有了堅定不移的共識——“依法治國,纔是根本。人類在利益面前靠愛和禮儀維持社會發展——行不通的”。

只不過,作爲中華民族不傻的.傳人,我們同時也把後者的“禮”作爲一種文化給一併傳承了下來。

畢竟所有的領導人都希望自己國家的平民可以用“法”治理其行爲,用“禮”教化其思想,這樣才能“安定和諧,長治久安”的嘛。

那麼既然“禮”是一種文化,我們要學習的話有教科書嗎?有——所謂國學。有學校嗎?有學校——所謂家庭教育。畢業了有證可拿嗎?也有——那就是羣衆的眼光。

那麼既然有證,就比較複雜了,文憑還好分是清華的,還是技校的,但眼光的話,那是分中國人、外國人?還是男人、女人、老人、兒童?

說到看待“禮”的眼光,不妨講兩個關於中國人與外國人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箇中國人在自己打工的領導家裏參加派對,期間他的孩子與這個美國領導家的孩子發生了口角爭執,美國人是不去管的,孩子的事情自己解決。

但這位中國員工坐不住了,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打狗也要看主人的,於是不分青紅皁白要求他的孩子給對方道歉,孩子很冤枉的說:“是他先動手打我的”,中國員工說:“這個我不管!

你必須道歉!”,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孩子拒不認錯,於是這位爸爸動手扇了孩子嘴巴,認爲孩子不懂禮貌,不給大人面子……結果美國領導及其他客人一齊非常嚴厲的譴責了這位中國父親。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 第3張

而這位中國父親很委屈的對領導辯解道:“我打我的孩子,是因爲尊重你……”,美國領導非常不解的是:“你動手打你的孩子,跟尊重我有什麼聯繫?這是什麼邏輯?”

對,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邏輯”。

因爲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吃你的點心了就“嘴短”,拿你的薪水了就“手短”,來你家做客就什麼都“短”了,更何況你是領導。

對待領導就應該畢恭畢敬,對待長輩就應該無條件順從……出了問題當然要先教訓自己家孩子了,難道要教訓你家孩子?

秉公斷案?那是不給你面子,那是不禮貌的,那是不謙虛的……於是順理成章的打個孩子算什麼。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中國,正好反過來。

美國領導來中國員工的家裏做客,飯菜上桌後中國人非常熱情的將桌上最好的“大菜”用筷子夾起放到美國客人面前的餐盤裏,而美國客人很尷尬的看了看,將餐盤推到了一邊,說:“對不起,我不愛吃大閘蟹”。

……於是所有人都很尷尬……中國人認爲這個美國人怎麼這麼不懂禮貌,拒絕主人的一片好意就罷了,還要說出來,如此的不給面子。

而美國人心裏想的是:“這家人怎麼回事?如此沒有教養,你連問都不問就自作主張給夾菜。我愛吃嗎?我是殘疾人嗎?我需要你的施捨嗎?你夾菜的餐具乾淨嗎?……”。於是最終酒席不歡而散。

對,這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體現,中國人在飯桌上認爲的“禮”就是把自己認爲最好的東西“施捨”給對方,就像古代帝王賞賜臣下食物一樣。

這是最大的恩賜,管你餓不餓,管你愛不愛,管你過敏不過敏……反正這叫做我的“禮”到了……你當着我的面,把東西嚥下去,並裝出感謝的神情來,那就是對我的還“禮”,那就是你懂“禮貌”的體現。

我們的這種“禮”在歷史的演變中始終隨着“需要”在改變,改變的與時俱進,改變的不可思議……於是我們在社會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你請外國領導吃飯,問他:“吃什麼?喝什麼?”他說:“隨便,不喝”。

那就是真的隨便,不喝。你請中國領導吃飯,他說隨便,不喝。

你隨便上瓶二鍋頭試試?你少喝了試試……於是我們一面高舉着人人自由平等的口號,一面嚴厲批判着直呼長輩姓名的孩子是大逆不道。

一面呼籲着待人接物要真誠直率,一面惱怒着對方沒有對你隨時保持微笑有加……

“禮”是相互間真誠相待的行爲準則,而那些爲“禮”而惱怒指責的人,不妨想想:你要的是真誠,還是虛僞?亦或是氣大傷身……

其實如今我們大多數人已經把“禮貌”變成了爲別人邪惡捧場的“道具”,如此的“禮”,真的不要也罷!

那如何待人接物?來自法國的西方國家學說以及法學理論的奠基人孟德斯鳩說:“社會人的首要原則是自由平等博愛,不是禮貌。讓我們擁抱真誠,拋棄虛僞”。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2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注重社交禮儀是華夏民族的一大特色。

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載沉載浮,依然融入了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依然納入了中國人民的道德範疇。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如火如荼,傳統的禮儀融合外來的禮儀業已成爲一種時尚

君不見,學術界對傳統禮儀不斷進行挖掘整理,禮儀專著層出不窮;現實生活中,禮儀形式更是舉不勝舉,諸如社會活動中的禮儀小姐,商業運行中注重禮儀服務,開辦專門學校培養禮儀人才,人際交往盛行禮讓謙恭,等等。

當然,林大了什麼鳥都有。某些國人對禮儀缺乏足夠認識,在舉止談吐中常有違反禮儀的現象,都會遇到文明人的乜斜、鄙視、嗤鼻,甚或嚴厲斥責。

不是嗎?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任意抽菸;在酒肆飯店大聲喧譁、猜拳嬉鬧;公交地鐵強搶霸佔座位,拒絕禮讓老弱病殘;

敞胸露懷,趿拉拖鞋,大大咧咧進入劇場影院;交往中不會微笑、不懂握手、不善敬語;稍有不爽,出口傷人,甚或動武;在有的家庭還出現了“孝順顛倒”情形……這些行爲,有悖傳統禮儀,也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孔子說:“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又說:“不學禮,無以立”。這位儒學祖師爺是將禮儀既作爲個人“立”的基本素養,也作爲社會道德“齊”的根本要義。

關於閒話禮貌散文 第4張

由此看來,如何強化禮儀教育,引導人們知禮、制禮、行禮,使“禮儀之邦”復興,乃是賡續中華傳統文化、深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近讀《釋中國》一書,其中有著名美學家朱光潛題爲《樂的精神與禮的精神》論文,他認爲:

禮有三義,一是“節”,節制自己的情慾,崇尚禮儀(“克己復禮”);

二是“養”,通過不斷修養,培養品格的善上和心理的健康(“養性制禮”);

三是“文”,蘊含“序”“理”“義”,使禮融貫真善美爲一體。

恰如其分的儀表、落落大方的形態、文明禮貌的舉止、謙恭和美的言談,確實能夠創造出一種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進而產生出良好的社會效應,這已爲現實生活中無數事實所佐證。

因爲禮形於外,德誠於中,禮德相濟,德禮相融,傳遞出的是彌足珍貴的道德價值。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可見禮儀絕非區區小事呵!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