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心理現象有哪些

心理現象有哪些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現象有哪些,我們在生活當中面對不同的事情都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這些心理的現象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起看看小編收集的關於心理現象有哪些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一起來閱讀。

心理現象有哪些1

心理現象有哪些

1、焦慮反應

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情況。如遇到家人生病而產生的焦慮,隨着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2、類似歇斯底里現象

多見於婦女和青少年。有些女性在和丈夫吵架時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以至威脅自殺。青少年可有白日夢,把幻想性謊言表現的內容當成現實等表現,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不成熟所致。

3、強迫現象

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覆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某個人,反覆檢查門是否鎖好了,反覆洗手,常常懷疑自己的手不乾淨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4、恐怖和對立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想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5、疑病現象

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早逝和意外死亡後更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心理學、心理、焦慮、恐懼、強迫、幻覺、錯覺、歇斯底里

6、偏執和自我牽連

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着某種意義,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疑慮之後就會醒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繫緊密。

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重複檢驗後可迅速消失,如“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覺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醫學上稱之爲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爲病態。

9、自笑、自言自語

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己控制也屬於正常

心理現象有哪些2

1、舌尖效應

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時想不起來。例如有時遇見很熟悉的朋友,卻怎麼也叫不出對方的名字,弄得自己非常尷尬。當事人有一種“明明快想出來了”的感覺,最常見的情形是想用的字眼或詞語已經到了舌尖,但就是講不出來,因此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爲“舌尖效應”,意思是回憶的內容到了舌尖,只差一點,就是無法憶起。“舌尖效應”在情緒緊張時尤爲明顯。

2、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爲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則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俗語“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典型表現。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其本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爲具有各種壞品質。所謂的“一俊遮百醜”、“一壞百壞”正是暈輪效應的反映。

心理現象有哪些 第2張

4、羊羣效應

羊羣效應也叫從衆效應,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爲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羣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爲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爲方式的採納。人們會追隨大衆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因此,羊羣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5、出醜效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喜歡優秀而又有些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爲“出醜效應”或“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優秀的人不經意間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別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更令人感到好接受。因此,我們不要追求做個完美無缺的人,有時犯點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反而更顯可愛,會讓他人更加喜歡你,更加信任你。

6、三明治效應

三明治效應是指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這種現象就如同三明治一樣: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着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7、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是指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裏,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會用力一蹬,躍出水面,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但把一隻青蛙放在一盆溫水裏並逐漸加熱時,由於青蛙已慢慢適應了那愜意的水溫,所以當溫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青蛙便再也沒有力量躍出水面了。於是,青蛙便在舒適之中被活活燙死了。因此,無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應居安思危,時刻樹立危機意識,避免溫水青蛙的悲劇。

心理現象有哪些3

1、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爲安慰劑效應。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爲“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2、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祕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麼說。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正因爲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爲自己行動的參照,從衆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爲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繫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瞭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爲如此,個人便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爲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爲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爲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爲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心理現象有哪些 第3張

3、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爲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爲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爲"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羣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爲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爲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4、從衆效應

有一個成語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說,有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爲真。這種人在社會羣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爲的心理傾向被稱爲從衆效應。這一效應的啓示是:班主任要善於發揮從衆效應的積極作用,首先要有意識地通過班會、黑板報等輿論陣地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其次,要抓好班團幹部和積極分子等基本隊伍的建設,組成堅強的堡壘,要及時發現班上的不良傾向,對症下藥,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以防止產生從衆效應的負作用。從衆效應是指在羣體活動中,當個人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爲不一致時,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爲,表現出與羣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爲方式的現象。從衆也就是我們日常俗語中所說的“隨大流”。促使一個人在合作中產生從衆行爲的因素有多種,一般認爲主要有:小組裏有較優勢的學生存在;個性特質如智力的低、膽小、顧慮多、意志不堅定、自信心差、過於重視他人並依賴他人者等;小組人數的規模等因素。毋庸質疑,從衆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小組意見,合理的小組環境可以促進或潛移默化地使落後的小組成員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爲。同時,應該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組環境裏,由於從衆效應表現爲趨向學習結論一致,而不一定是學習結論正確;部分學生容易與自信或學習優秀的小組成員的觀點、思維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視自己地觀點、思維方法正確與否,小組合作的結果可能是以虛假的多數形成錯誤的小組結論。可見,從衆效應容易壓制正確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組成員的獨創精神;合作學習有時有弱化獨立思考的趨勢,個體在羣體中容易喪失了對自我的控制,失去了個體感,使人“人云亦云”。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衆效應,我們反對的是消極的、盲目的從衆效應。首先,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其次,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組羣體的壓力,建立鼓勵所有成員自由的發揮自己的不同意見的規則,再次,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爲學生創設思考問題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樣化,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

5、刻板效應

生活中常可見到這樣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認爲老年人墨守成規;而老年人又往往認爲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舉止豪爽等。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被稱爲刻板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羣體心理中比較多見,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經有位平時學習不好的學生有一階段學習特別刻苦,在期末考試時成績特別突出,知道考試成績後,一些班主任說的是:"成績是不錯,作弊了嗎?"由於平時班主任已對學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學生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很容易造成偏見、成見,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也影響了班主任形象。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