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看感動類節目有益心理健康

看感動類節目有益心理健康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感動類節目有益心理健康,從心理衛生角度看,多看一些感動目能夠幫助大家調動積極情緒以及向上的情感,尤其是針對於現在的孩子,學會感動纔會珍惜身邊的一切,本文內容是看感動類節目有益心理健康。

看感動類節目有益心理健康

看感動類節目有益心理健康

央視等媒體推出的“感動中國”等節目,受到心理衛生專家高度稱讚。的確,從心理衛生角度看,“感動”節目有助於調動人的積極情緒和向上的情感,建議大家多看。

“感動”節目對消除人們對社會醜惡面的厭惡、煩躁和焦慮很有好處,因爲它讓人們看到了社會的主流,看到了人間的真情,自然就有了希望和信心。家長和老師應鼓勵孩子看“感動”類節目。成年人更是如此,在接受信息時,每個人都要善於篩選、分類判斷和選擇,“別讓負面信息總纏着你,多接受一些令你‘感動’的正面信息,這樣才能振奮精神”。

學會感動,是生活所需要的。否則,社會將越冷漠,大家的生活也將越顯枯燥,心理健康會出現問題。如何學會感動呢?除了以上心理衛生專家們提到的“多看感動節目”之外,用心體驗是關鍵。其實,大家的身邊從來就不缺少感動,只是被忽視了。多一些對生活的領悟,對美好的關注,對溫情的嚮往,才能漸漸學會感動。

我們需要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餘,留一些空白給自己內省和體驗,例如可以每週都抽時間問問自己“這一週最快樂的是什麼”、“這一週最感動的是什麼”。如果能不時地讓自己體驗快樂,不斷地感覺別人心靈中細微的運動,我們的感受力自然會一天天加強。

多看一看周圍的弱勢羣體,想想那麼多人比自己更艱難,真應該感謝老天、感謝周圍的人讓自己能有這樣的生活,所以,在感觸別人不幸的同時,更容易產生感動和珍惜目前的幸福。

孩子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更離不開親情。親情是最天然的和諧劑、營養素和定心丸。嬰幼兒長久地處在自己熟知的母親身邊,就不會有害怕的表現,孩子就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忙於賺錢養家,而疏於對孩子心理的安慰。社會問題都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有關聯。人不是機器,小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愛也不是用金錢物質衡量。孩子要想健康不僅身體要健康,心理健康同樣不能忽視,父母應多給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從小做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更離不開親情。親情是最天然的和諧劑、營養素和定心丸。嬰幼兒長久地處在自己熟知的母親身邊,就能避免產生害怕的情緒,繼而避免出現易哭鬧等情緒障礙。孩子自出生後,就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刺激,形成條件反射,這標誌着其心理活動的.萌芽和發展。母親應多給孩子必要的愛撫和情感依託,這對嬰幼兒心理髮育有很大幫助。

從在媽媽肚子裏開始,孩子的心理就開始發育,許多家長都認爲未滿週歲的嬰幼兒什麼都不懂,給他吃飽睡好就足夠了。週歲前是孩子成長的輝煌期,同時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養護不當,很容易使孩子將來在性格、心理上出現問題。爲培養嬰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家長在護理期間多逗孩子,說說話,唱唱兒歌,傳達自己輕鬆愉快的心情,既能增進孩子聽力,又可培養其樂觀情緒。

家長要促使孩子逐步適應環境和外界刺激,家庭氣氛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一些影響。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爲,孩子剛出生時,和成人離家一樣有戀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時期內延續子宮時代的環境和習慣,如抱孩子時將他的頭擱在媽媽心臟處,讓他能聽到媽媽熟悉的心跳。爲了鍛鍊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還可以幫他做些輕柔的運動,緩解肌肉緊張,如擡頭、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當然,這些訓練應逐步加強,而不是給予“突襲”。

另外,家長及時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一位母親說,在她的孩子6個月左右時,她每天都定時翻看色彩鮮豔的兒童讀物,在她講述書中內容時,孩了聽得很專注。有一次,她翻書略作停頓,孩子竟表現出煩躁、欲哭等情緒,直到她重新開始翻閱,孩子才安定下來,結果這個孩子長大後不僅愛看書,學習也頗自覺。這說明孩子小時候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方式有着很大的影響。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不可盲目樂觀,心理養護的成功並不意味着從此高枕無憂。心理養護得當的嬰幼兒一般不認生,也不愛無故哭鬧,並能很快適應陌生環境,表現活潑機靈。不過,家長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負面效應而對孩子過分溺愛,因爲溺愛常常是導致“問題孩子”出現的重要原因。

母愛能促進嬰幼兒健康地生長,給孩子講故事,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家長不要認爲“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嬰幼兒的心理養護。“望子成龍”的巨大工程,在“龍”出世的那一刻,就該破土動工了。爲了避免孩子因環境的突然改變而產生心理不適應,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邊工作,能補出遠門打工、工作最好不過了。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