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漢字形體演變

漢字形體演變

來源:時尚冬    閱讀: 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字形體演變,我們瞭解了漢字的起源和漢字的結構,如果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形體演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那麼漢字形體演變你知道多少,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漢字形體演變1

漢字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爲下面幾個階段:

一、甲骨文。

據考古發現,漢字最早成體系而流傳至今的就是甲骨文。什麼是“甲骨文”呢?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於1899年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被大量發現。其實,早在此前人們一定也見到過這些刻有文字的骨塊,當地人稱之爲“龍骨”,只是當時沒有人知道它爲何物。

在殷商時期,安陽縣的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奴隸制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靈的,每逢一事都要問卜。比如設祭祈年、操戈征戰、農事田獵、風雨天象等都要問卜。從已發現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爲“卜辭”。

甲骨文卜辭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因爲在卜辭中沒有用到,所以至今也沒有在甲骨文中看到。但是,我們至今未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字不能說在當時就沒有。比如“民”這個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銅器上曾多次出現,都是表示用一把錐子刺瞎一隻眼睛的意思 圖2、,在那個時候“民”就代表了上古的奴隸,但“民”這個字在甲骨文中至今沒有發現。

漢字形體演變

甲骨文由於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所以存在形體不固定,行文程式不統一等特點,另外,由於文字是用原始利器刻在骨塊上的,所以筆畫細而淺,而且多是方筆,圓筆很少。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或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稱銅爲“吉金”,所以後來就把銅器上的文字稱爲“金文”,銅器中又以鍾和鼎較典型,因此金文也叫“鐘鼎文”。“金文”在殷代末期就有,但畢竟太少,所以,金文主要還是指周朝青銅銘文。周代的社會文化比殷商時期的文化繁榮了很多。

周代人也不像殷人那樣相信神靈鬼怪,所以甲骨卜辭也就隨着時代的發展讓位於金文了。在周朝,銅器主要是王室諸侯權力的象徵,絕不允許民間老百姓鑄造或使用。金文的內容主要記載這件銅器爲誰所有,有的記載戰功,祭祀以及受誰賞賜等。金文的形體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金文是承甲骨文而發展起來的,在筆畫和結構上比甲骨文簡單些,其特點是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南方吳、越、楚等國的文字還出現了不少類似鳥蟲的裝飾成分,這就是後人所稱的“鳥蟲書”。

三、篆書。

“篆書”這個名稱歷來有爭論,有學者考證說,“篆者,椽也,椽者,官也” 椽,音院,古代官署屬員的統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椽書”,也就是“官書”。

漢字形體演變 第2張

秦代時還沒有紙張,記載和閱讀的文字都是寫在竹木簡上。據《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120斤寫在竹木簡上的官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時還沒有這個稱呼,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才把以前的“官書”叫做“篆書”,所以說“篆書”是相對“隸書”而言的。篆書可分爲“大篆”和“小篆”兩種。

1、大篆。據史料記載:周宣王太史籀做大篆十五篇。如此看來,大篆在周代時期就已使用了。大篆的真跡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陝西寶雞發現了十個像鼓一樣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爲“石鼓文”,其內容是記載田獵之事,並且是用韻文寫成,從字形上看與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點是線條化比較完整,均勻而柔和;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但是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

2、小篆。春秋戰國時,各國的文字不大一樣,形成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隨着秦始皇統一六國,爲了政權建立和發展的需要,秦始皇下令“書同文字”,廢除了與秦國篆書不合的其他六國文字 即漢魏人所說的“古文”、,推行秦國的文字,但又不是照搬過去的秦篆,而是一種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由大篆“省改”的篆書新體。

後人爲了表示新舊篆書的區別,把新體篆書稱爲“小篆”,舊體篆書稱爲“大篆”。秦朝文字的上限是春秋時代,以秦朝簡便的.小篆爲終結,其間約有六百餘年的歷史。大篆衍變爲小篆主要通過三種方式: 1、變形; 2、僞變; 3、省變 圖6、。以上這三種變化方式中以省變爲主,符合了社會政治生活的發展需要,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

現在一些書法家將西周時期的金文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體勢都歸於篆書系統,很寬泛。如果以殷商文字爲起點,將商周春秋戰國文字都歸於篆書類字體的話,其間一千多年,可以稱爲書法史上的篆書時代。

漢字形體演變 第3張

四、隸書。

在戰國後期,官書都是用小篆書寫的,而在民間通行的卻是所謂不登大雅之堂的俗體字“草篆”,這種字體的特點是: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

古代文獻記載,隸書是秦時一位叫程邈的獄吏所創,所以稱爲“秦隸”,也是當時秦地通行的字體。因爲“秦隸”是現在所見最早的隸書,又稱爲“古隸”。

古隸還有篆書的痕跡,西漢前期還在使用,大約在西漢武帝時期,古隸才演變爲具有“蠶頭雁尾”式的隸書形態,即狹義的“漢隸” 廣義的漢隸是指漢朝的隸書、。

隸書始於秦朝而盛於漢朝,所以隸書也稱爲“漢隸”,經過西漢二百多年到東漢時隸書纔算完成,象形的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圖畫的色彩,變成了純符號式的應用工具,我們可以把西漢到西晉時期這四百年稱爲書法史上的隸書時代。

五、草書。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有草書。”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草書是與漢隸並行的一種字體,人們爲了提高書寫效率,吸收了戰國時期“草篆”的某些簡省的寫法,而且不斷“刪難省繁,損復爲單”,吸收新的草寫法,可以講草書是漢隸的潦草寫法,這種字體求快求速,筆勢連綿,草書形成之後,經歷了東漢,晉朝兩個重要發展時期。

東漢的草書還是字字獨立,連貫的筆勢以一個字爲一個起止單元,西晉時,衛罐吸收了父親衛凱與張其的草法後,自成一種“放手流便”的風格,人稱“草稿”書。他的草書也是字字獨立,但用筆有“縱引”之勢,使上字的末筆與下字的首筆形成接應。東晉王羲之發展了“縱勢”的筆勢,字與字之間的筆畫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簡易俊美的今草樣式。

六、楷書

楷書是取代隸書而通行的一種字體,它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書寫方便,楷書在東晉逐漸取代了隸書,成爲通行至今的正體字。

漢字形體演變2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漢字演變,幾經變化。從漢字誕生之日起,經過前人的不斷改進, 才變成現在的模樣。

首先,我們先記住一個口訣:甲金小,隸楷草行。

漢字形體演變 第4張

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筆形細瘦,大小不一,是迄今爲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

西周時期,經濟發展,出現青銅器。金文主要是指西周時期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的筆畫豐滿粗肥。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不統一。秦統一六國之後,推行全國標準字體,字形勻稱、整體,後稱小篆。後來有發展成隸書。在秦後期開始,至漢代發展成熟。

漢字形體演變 第5張

楷書興於漢末,盛行與魏晉,一直沿用至今,廣爲流傳。字形方正,書寫方便但較慢。

到了漢末唐初,草書逐漸開始流行,它筆畫粘連,字體多變,不易辨認。

行書最早產生於東漢末,由於其筆畫連綿,易寫好認而廣受歡迎,一直運用至今。

漢字形體演變3

漢字演變的過程爲: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爲完整的蚊子。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爲“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漢字形體演變 第6張

漢字演化各階段的特點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範。

隸書:是民間流行的一種更簡單的字體。

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爲楷書。字形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爲簡便。

漢字形體演變 第7張

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運筆自由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