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1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男,1930年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

王大中,男,1935年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清華大學教授、原校長。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名外籍專家、1個國際組織。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持續激勵基礎研究,評選出一批原創性成果;強調成果應用積澱,堅持要求提名成果應用需滿三年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全部向外籍專家開放,開放合作步伐更加堅實。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2

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顧誦芬,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國際核能領域著名學者王大中。

王大中:“200號”走出的核能專家

2021年9月12日9時35分,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的機組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正式進入持續核反應。這座由清華大學與華能集團、中核集團共同研發建設的全球首個球牀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示範電站向正式啓動運行、實現併網發電邁出關鍵性一步。

作爲我國著名的核反應堆工程與核安全專家,王大中爲此傾注了大量心血。

1935年,王大中出生在河北省昌黎縣的一個平民家庭。195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1956年,着眼於國家對原子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清華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品學兼優的王大中成爲該系的首批學生,開啓了他半個多世紀的核物理研究生涯。

1958年,清華向上級提出建議,自行設計和建造一座功率爲2000千瓦的屏蔽試驗反應堆,並以此爲依託,建設我國核能事業急需的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建議獲得批准,基地選址在昌平虎峪山區,工程代號“200”,這也是清華覈能研究的搖籃,被清華人親切地稱爲“200號”。這年,王大中畢業留校工作,參與了“200號”的建設,在此一直成長爲清華覈能科研力量的領軍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 第2張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正式啓動了面向高科技前沿領域的“863”計劃,並選定在生物、信息、能源等7個領域實施。王大中作爲能源領域的專家參加了最初階段的論證。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震驚世界,核安全問題更加凸顯。在“863”計劃的支持下,王大中帶領團隊開啓了高溫氣冷堆的研究,並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裏就取得了8項關鍵技術的重要突破。1992年,國家批准立項,在“200號”建設一座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這爲如今高溫氣冷堆走向實際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清華覈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介紹,石島灣核電站採用的高溫氣冷堆是世界公認的第四代核能技術優選堆型。“固有安全性”是高溫氣冷堆最突出的一大特點。堆型用材與設計的自身物理機制保證了即使在嚴重事故下不採取任何人爲和機器的干預措施,反應堆堆芯也不會熔燬,放射性物質不會大量外泄。“我國這項重大科研成果從理論到實驗,再到應用,王大中院士親力親爲,作出極爲重要的貢獻。”核研院研究人員說。

除了核能科學家,王大中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清華大學校長。從1994年至2003年,王大中提出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總體辦學模式和思路,實施了“百名人才引進計劃”“講席教授”計劃等一系列改革。這9年裏,清華成立了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醫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基本實現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佈局。

作爲一校之長,王大中還以其謙和的爲人和樸素的作風受到師生們的愛戴。他會在上下班的路上,倚着自行車聽一名教師向他反映系裏的情況,也會在清晨6點多到圖書館調研,幫助學生們解決早晨進館擁擠等問題。

清華園裏至今還流傳着“一張澡票”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清華學生洗澡擁擠的現象日益凸顯,1999年底,一名清華學生給校長信箱寫郵件,反映洗澡難問題,說同學們要送一張澡票,邀請王校長和同學們共進澡堂。當時有的人覺得這只是學生的戲言。但王大中得知後,很快帶着副校長以及規劃、財務等部門負責人走進澡堂,直接現場辦公,當即決定對學生澡堂分批改建和擴建,此後不到一年,浴室改擴建相繼完成。

2003年,王大中離任。當年畢業季,清華畢業班學生強烈要求和王大中合影。學校相關部門應畢業生的要求發出通知後,很短時間就有168個班級近5000人報名。

顧誦芬:“殲8之父”親乘戰機三上藍天

1930年,顧誦芬生於江蘇蘇州。他的'父親顧廷龍是著名的國學大家,書法造詣頗深,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務。雖然出生於人文氛圍濃厚的家庭,但顧誦芬卻投身工程科學,在航空領域成爲一代大家。

顧誦芬結緣航空,與一個航模玩具有關。

1935年,顧父舉家北遷,前往燕京大學任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年僅7歲的顧誦芬在燕京大學附小讀二年級,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暴行。10歲那年,叔叔送給他一個木製的航模作爲生日禮物,顧誦芬一下子喜歡上了飛機,也立下了“造出中國人自己的飛機”的誓言。

1951年,顧誦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瀋陽航空工業局。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1956年8月,我國第一家飛機設計室在瀋陽成立。在這支薈萃着新中國最優秀飛機設計師的隊伍中,顧誦芬承擔了氣動組組長的職務,他的夢想逐漸實現。

爲解決機身採用兩側進氣的難題,顧誦芬與軍工專家們一起,利用當時僅有的、從沒在工程中應用過的風洞,邊摸索、邊試驗,最終取得了理想的結果。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白天下班後,他還得帶着同事一道去醫院收集廢針頭,焊接在銅管上,組成模型……

1958年7月26日,殲教1飛機在瀋陽首飛成功。顧誦芬在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創建了屬於中國人的氣動力設計方法,也在應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峯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超級大國已擁有兩倍聲速戰鬥機,而我國卻沒有與之抗衡的裝備。不少航空科研人員都憋着一口氣:一定要造出我們自己的“爭氣機”。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 第3張

19 64年,獨立研製殲8戰鬥機工作正式啓動,原總設計師在執行公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名骨幹臨危受命。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實現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振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爲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乘坐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振動情況。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卻絲毫不顧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動。”

正是源於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觀察和大膽嘗試,顧誦芬最終和團隊一同解決了氣流嚴重分流的問題,並親自做了對飛機後機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徹底排除了飛機跨聲速抖振的現象。

隨後15年,他持續參與殲8Ⅰ和殲8Ⅱ的設計,直至定型生產。這款雙發高空截擊戰鬥機成爲我國航空自主研製的一代傳奇,捍衛中國領空長達半個世紀。顧誦芬被譽爲“殲8之父”,但他總是說,回想自己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爲國家做了些事情。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