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

來源:時尚冬    閱讀: 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印度政府把印地語定爲“阿魯納恰爾邦”的官方語言,但是當地原住民的語言本爲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本地的方言計有超過40種。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1

“阿魯納恰爾邦”(又譯阿魯納查爾邦、阿倫納曹;拉丁字母轉譯爲:Arunachal Pradesh)是印度非法佔領中國藏南地區後在當地建立的一個邦。此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邊界。中國政府宣稱對該邦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擁有主權,稱爲藏南地區,並將該地區劃入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朗縣、米林、墨脫、察隅六縣的管轄範圍之內,也不承認印度擁有該地區的主權。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

歷史

中印這段爭議始於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會談。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爲西藏、西康省及雲南省和英屬印度(含今日的緬北克欽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藏南、達旺及東段的坎底盆地(即今日之克欽邦最北的葡萄縣)、江心坡(即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之間)地區等割與英國當做印度殖民地。

後來“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該線,但當時的中華民國代表則因中央政府反對而沒有簽字。條約共獲英藏兩方認定,中方則拒絕承認。中方的觀點是:阿魯納恰爾及其正東面的坎底、江心坡地區到雲南一帶是中國和西藏的一部分,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爲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及中緬傳統線。

1954年,印度在該地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爲“未標定界”改爲“已定界”。1960年中緬(克欽邦、撣邦、克倫邦和緬甸本部於1948年分別宣佈自英國獨立)重新議定邊界,中國放棄原來和英屬印度於1941年及以前堅持的傳統線(俗稱1941年線以野人山以北和以西的未定界國土範圍),正式明文承認在其北側的麥克馬洪線東段(即俗稱麥線緬甸段)爲國界。1962年中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國軍隊在戰爭後撤退了20公里。戰後印度獲得該地控制權。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爲“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並廣設甘地銅像、醫療診所,普及國民中、小學,並設民族學院及大學。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爲邦。翌年,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意思即爲“旭日之國”。

目前中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該問題尚在擱置中。現在印度在本邦與鄰國的緬甸邊境都佈置了很嚴密的軍事防守,加強機場、道路、橋樑、土木工程及自來水、電力、通信基礎建設,廣辦當地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節日活動爲國際節日規模。

一方面,由於青藏鐵路的完成,中國軍隊進入本區的速度可以加快許多,使印軍也加強了戒備,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南面有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和西面緬甸克欽邦北部(原屬中國的坎底、江心坡)及野人山以南的胡康河谷,景頗族、那加族、欽族武裝獨立集團活躍,所以外人進入本區,都要取得特別的許可證,纔可以進入。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 第2張

地理

“阿魯納恰爾邦”以其山地景觀著稱。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爲83,743平方千米,是現在印度東北部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現有人口100多萬。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

由於“阿魯納恰爾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旁,所以當地多山。2005年夏季,由於印度持續發生暴雨,使安嬌和勞哈特區都出現大規模山泥傾瀉,造成嚴重的傷亡。

民族和語言

“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有超越一百萬人。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有八十二種的不同部族,絕大部分是蒙古人種漢藏語系。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泛靈論的阿地族、阿加族、米濟族、薔薇族等等,佔了大多數民族和人口。

其次爲信仰基督新教的浸信會以及羅馬天主教的傈僳族、日旺族、景頗族、那加人和康迪族等,基 督教信仰正在不斷增加,因爲相鄰南部的那加蘭邦和米佐拉姆邦,和東鄰緬甸克欽邦、江心坡、葡萄縣是全世界基 督教堂最密集的區域,這些區域都是蒙古人種漢藏語系。少數爲信仰藏傳佛教的門巴族、舍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族。信仰印度教的部族是諾特族,諾特族是那加人的一個部族。

當地已有大量因政策而移居的印度裔和尼泊爾裔居民,印度政府遂把印地語定爲“阿魯納恰爾邦”的官方語言,但是當地原住民的語言本爲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當中包括在2007年發現、2010年10月確定存在的`克羅語。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的方言計有超過40種。英語普遍使用做爲各原住民部落溝通的語言,且相鄰南部的那加蘭邦也是蒙古人種,漢藏語系,官方語言是英語。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2

藏南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南坡,地形複雜,海拔從5000m到150m不定,屬於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降雨量大,終年溫暖溼潤,水熱條件優越,這裏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土壤肥沃,有西藏的“江南”之稱。

此處森林資源豐富也超乎想象。西藏林蓄量居全國第二位,這只是理論林蓄量。因爲實際上,西藏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線之外,準確地說,是52.8%在人家手裏。其實,這個數字仍然不準確。這只是按森林面積算(控制線那邊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單位面積的蓄木量大得多。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那麼實際上,西藏森林資源的80%不在我們手裏。

1、歷史淵源

中印邊界爭端源於約100年前,英國探劃出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稱爲“麥克馬洪線”。

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西藏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極其富饒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給了印度。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 第3張

1913年10月,西藏、英國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的立場是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獨立地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力。

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華民國政府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拒絕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即麥克馬洪線單方面地將部分西藏領土劃歸印度。

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遭到南京國民 政府的反對。1947年,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 政府就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這條中印邊界線全長約2千公里,按自然地理走勢,分爲靠近新疆西段和位於西藏以西的中段,以及主要爲藏南地區的東段,分爲西、中、東三段。雙方爭議地區的東段爲藏南地區(印稱“阿魯納恰爾邦”),由印方實際控制,中段約2千平方公里,也由印方實際控制。

2、對中印領土爭端的放任政策

1949年,新中國建立,爲了儘量團結大多數國家,對印度採取了外交友好政策。當時只是在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印度就是利用這種不明確的曖昧態度完成了當年英國人都未敢實現的領土擴張。

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爲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所幹的這一切,按照既定方針始終保持沉默。好像麥克馬洪線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 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戰略性的縱容。

3、1962年的中印之戰

1962年6月起,印度得寸進尺,其總理尼赫魯發表“前進政策”,聲稱中國不應獨佔西藏,同時印軍開始進入中國境內新建哨所,印軍有的前哨據點甚至設在了中國邊防哨所之間和側後,同中國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

10月20日印方稱中國軍隊攻擊印度,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境戰爭全面爆發。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東段,西藏的邊防軍佔領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線各自後撤20公里。

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佈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阿魯納恰爾邦是哪裏 第4張

11月16日至21日爲戰爭的第二階段。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開始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均遭遇失敗。

4、對收復土地的全部放棄

太多知情者回憶起這段往事,無不痛心疾首: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本已在軍事上贏得了勝利,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同時,一些部隊還繼續逼進印度縱深腹地。本是逼使印方放棄非法佔有中國領土的最佳時刻。然而,中國政府卻在最佳時刻發表聲明,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邊防軍全線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撤退到“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意味着軍隊不僅放棄了全部收復的失地,而且從戰前的“麥克馬洪線”再後撤20公里(在一條漫長的國境線上,後退20公里是什麼概念?)。換言之,我們不但沒有在這場戰爭中收復一寸失地,反而將戰前的邊界線讓出一大塊地方作爲“與印軍脫離接觸”的緩衝地帶!

另外還無條件地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並在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於是,一個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葩出現了:贏得了戰爭輸掉國土;印度輸掉戰爭卻贏得了土地——撤退後,印軍不但很快“收復”原來的控制地區,而且得隴望蜀,將讓出的“脫離接觸”也一同“解放”(印度總理尼赫魯將五十年代初佔領藏南領土稱作“解放”戰爭)。

在新的“解放區”建哨所、修工事,比戰爭前竟多佔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5、無奈的結局

1987年,印度將復棄的藏南地區設爲阿魯納恰爾邦,該地面積相當於一個江蘇省、一個浙江省,或三個臺灣。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一國被另一國強行侵佔的最大一片土地;約中國版圖的百分之一。

自此以後,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據估算,這其中至少包括30萬至45萬印度移民。因來自印度東北地區,尤其是藏南的居民大多爲廣義上的藏人,種族上與生活在印度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不同,加上文化不同,所以印度人對阿魯納恰爾邦的居民抱有強烈的種族歧視。

可惜了這片土地,現在想拿回來不容易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