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12時辰對應時間圖

12時辰對應時間圖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2時辰對應時間圖具體是什麼樣的呢?12時辰對應時間圖裏又表達了什麼具體的含義呢?生肖與時辰結合又寓意着什麼呢?那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12時辰對應時間圖包含什麼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哦。

12時辰對應時間圖1

時辰是中國傳統計時單位,其原理是把一晝夜平分爲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以下就是十二時辰對照表:子時23~1點 丑時1~3點 寅時3~5點 卯時5~7點 辰時7~9點 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 未時13~15

12時辰對應時間圖

時辰對應的名稱

子(zǐ) 、醜(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十二時辰制的由來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爲子時,一至三點爲丑時,三至五點爲寅時,依次遞推。

12時辰對應時間圖2

十二個時辰具體介紹

夜半(子時)23:00-1:00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夜半爲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名子時、子夜、中夜,意爲孕育。“古歷分日,起於子半”。古代中國人民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繫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爲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雞鳴(丑時)1:00-3:00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地支爲丑時。“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農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農家自會起身喂牛牛與丑時聯繫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平旦(寅時)3:00-5:00

雞鳴洛城裏,禁門平旦開。—鮑照《代放歌行》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矇矇亮的一段時間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地支爲寅時,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繫,有了寅虎。《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史記·李將軍傳》:“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日出(卯時)5:00-7:00

日出有曜,羔裘如膏。《詩經檜風羔裘》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地支爲卯時,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着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繫,便有了卯兔。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爲“點卯”,也就是上班報到了。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

食時(辰時)7:00-9:00

朝晨發兮鄢郢,食時至兮增泉。—王逸《九思守志》

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地支爲辰時。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尾不見首。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濛濛之中,人們纔會產生龍的幻象。龍和辰時相聯繫,便有了辰龍。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這一頓是主餐。

隅中(巳時)9:00-11:00

至於衡陽,是謂隅中《淮南子天文訓》

臨近中午的時候爲隅中,用地支表示爲已時,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豔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這是蛇最活躍的時刻,在造字時,已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已蛇是天然地聯繫在一起的。《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日中(午時)11:00-13:00

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光線最強烈,就是正午的.時辰。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這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繫,就有了午馬。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爲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易繫辭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昳(未時)13:00-15:00

“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漢書·遊俠傳》

日昳,又名日仄、日央、日跌等。昳,《說文》釋爲“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就是太陽開始偏西了,地支爲時,十三點至十五點,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曬乾,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未羊應運而生。

晡時(申時)15:00-17:00

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淮南子天文訓》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意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爲申時,這時太陽偏西,或者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裏玩耍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裏,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繫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古時“晡”與“餺”相通。《說文段注》:“餺,申時食也餺,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日餺。又以食食人謂之晡。”《資治通鑑唐紀》:“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古代中國人民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日入(酉時)17:00-19:00

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爲右,彭名御左廣。——《春秋左傳正義》

顧名思義,“日入”即爲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地支稱這一時段爲酉時,十七點至十九點,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農婦四處呼喚着,轟雞入窩。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古時,人們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爲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爲晝,日入爲夜。”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爲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莊子讓王》:“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爲哉!

黃昏(戌時)19:00-21:00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

指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用地支表示爲戌時,十九點至二十一點,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助手--狗。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繫起來成爲戌狗,恰到好處。人們爲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最早使用“黃昏”詞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日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改路。

人定(亥時)21:00-23:00

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地支命名是亥時,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深夜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主人很高興。不過要想豬長得肥壯,還得起身爲它添食。亥時,自然與豬相連,於是有了亥豬。“人定”的意思爲: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爲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