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元節了,這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流傳着很多關於中元節的傳說,那麼下面爲大家分享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1

中元節的含義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爲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 )祭祖節,佛教稱爲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中元節的來歷

如果說中元節可能會有人都不知道是什麼節日,但說起鬼節瞬間就能想起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爲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的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爲“中元節”;

佛教中稱爲“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爲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中元節有什麼風俗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被稱之爲中元節。事實上,中元節是道教的節日,而佛教將每年的七月十五稱之爲盂蘭盆節,民間將七月十五稱之爲鬼節、七月半等。中元節隨着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變化,但是中元節的基本元素卻越來越多,主要是祭祀祖先,體現孝道;超了度亡靈,體現親情;進行聚會表演,體現祖先的恩賜等一些緬懷先人的習俗。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2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爲地官赦罪日,下元爲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一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親因爲生性貪婪惡毒,死後被打入輪迴中的餓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蓮爲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曆 7/15時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裏的孤魂野鬼享用盆裏的食物,爲母親贖罪,使母親能夠超渡。後來每到7/15這一天,佛家們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

中元節的習俗

(一)普渡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爲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第2張

(二)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爲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臺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衆前往參觀。

(三)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爲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

七月十五原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日,到了東漢時期道教稱之爲“中元節”,而佛教稱其爲“盂蘭盆節”,在唐代時期統治者開始推崇道教,因此道教的“中元節”開始盛行,節日設在七月十五,並一直延至迄今。

很多人認爲中元節就是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半祭祖、中元節以及盂蘭盆節分別屬於民間俗信、道教和佛教的說法,三者呈現並列關係,而不是一個節日有三個稱謂,在民間,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就是敬祖盡孝。

在佛教中“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大概的意思就是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而非“鬼節”,而道教中的“中元節”主要是祭祖,強調的是孝道,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所以如今的中元節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3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爲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 )祭祖節,佛教稱爲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起源

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爲“盂蘭盆節”。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爲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第3張

相關傳說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

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爲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爲大神。

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爲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衆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習俗

華人地區的習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稱“好兄弟”),廣東、港澳稱爲“燒街衣”。

近代至今部分人常把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視爲陰森恐怖的鬼節,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貼牆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結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分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並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因爲傳統上地官誕不少祭祀和慶祝活動都是晚上進行,與傳統習俗有矛盾。

在某些農村地區保留較多祭祀土地神或田神、祈求豐收的習俗。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