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

來源:時尚冬    閱讀: 8.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立夏交節時間爲每年公曆5月05-07日,此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大陽黃經達45°。《曆書》:“鬥指東南,維爲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下面是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1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是多雨,日照增加,溫度上升,雷雨增多,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因爲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農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條件,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立夏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立夏後南方地區普遍高溫潮溼多雨,秦嶺-淮河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少雨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華北、西北等地氣溫雖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比較強烈,天氣十分乾燥。而此時的華南,也進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時的暴雨往往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地域上的廣闊性和強度上的猛烈性特點。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

立夏吃什麼養生

1、宜多吃清熱生津的食物

多食酸、少食苦:立夏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的時節,因此人體的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應多吃酸性食物,如魚、雞、瘦肉、鴨肉、豆類、芝麻、洋蔥、圓白菜、茄子、冬瓜、芹菜、蘆筍、南瓜、小米、玉米、山植、批把、楊梅、香瓜、桃等,少吃苦味食物,以補腎助肝,調養胃氣。

2、多食生津止渴的食物

夏季因天氣炎熱而容易出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消化系統功能降低。此時宜多吃稀食,如早晚食粥,午餐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還可加入荷葉、綠豆等具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3、吃一些清熱利溼的食物

平時還應多吃一些清熱利溼的食物,如西瓜、桃、烏梅、草梅、番茄、冬瓜、莧菜、黃瓜等。鯉魚就是很好的利溼食物。立夏時節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以及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2

立夏的氣候有哪些特點

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溼害。

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

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

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溼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

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

茶樹這時春梢發育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

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

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

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清晨當人們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 第2張

立夏之後天氣有什麼變化

南北幅員遼闊,立夏後北方涼爽南方氣溫偏高。

在我國古代,分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季的到來。氣象學上以5天平均氣溫爲標準,當冬季以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時意爲春季開始,當溫度高於22℃時則意味着夏季的開始。

立夏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我國南北幅員遼闊,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華南其餘的地區氣溫爲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所以立夏北方很涼爽,南方稍微炎熱些。

立夏節氣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之。在天文學上,它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而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但是從氣溫上分析,“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

如西寧當地晝夜溫差都在20℃左右,最高氣溫也未衝到20℃,西寧離“夏天”還有些遠。真正的夏天還早着呢。

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攝氏度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此際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3

立夏之後,天氣越來越熱,白天將越來越長。不過“立夏”前後,在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的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在這時候,一般都會感覺到炎熱的氣息撲面而來,溫度上升明顯。

古時候,關於立夏的習俗有很多,比如,“立蛋”、“鬥蛋”等,最重要的一個是“秤人”:

就是立夏這天,吃罷中午飯之後,人們會在村口掛起一杆大木秤,並且在秤鉤上,懸一根長些凳子。之後,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來秤一秤自己體重——看看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以圖個吉利。這時候,掌管司秤的人,往往會一面打秤花,一面講一些相應的吉利之言。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 第3張

立夏的歷史由來介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爲“立夏”節氣。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爲古時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

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爲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所謂“立夏看夏”,是古時候的帝王,在立夏這一天,往往舉行迎夏儀式。

皇帝會親自率領朝中的文武百官、皇后嬪妃等人,並且還要一律都穿上紅色的禮服,配上紅色的玉佩,甚至連馬匹、車旗都要紅色的,之後衆人浩浩蕩蕩地到郊外去“迎夏”,以勉勵田裏的農民們,都抓緊時間耕作農作物,別延誤了好時機;同時,也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可見,“立夏”的分量,在古代人的眼裏多麼重要。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