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

來源:時尚冬    閲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現今生活,許多父母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就會要求孩子要乖,不能打擾大人的講話,其實這是對孩子交流的抑制。下面是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的內容!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1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懂得交往的禮節,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它會讓孩子擁有一個正直謙虛的胸襟和迷人的魅力,進而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

如果有兩個孩子,一個有禮貌地喊你叔叔好、阿姨好,而另一個彷彿沒有看到你的存在,你喜歡哪個孩子?你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説喜歡那個講禮貌的孩子。

不過很多父母應該發現,生活中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懂文明、講禮貌的,這就需要父母進行恰當的教育和引導,而不可置之不理,當然,也不可由於過分着急就對孩子大打出手。

一位母親在她的“教子筆記”中講述了下面的教子心得

每當家裏來了親戚朋友,需要陪他們聊天時,我就對5歲的兒子説:“乖孩子,你自己去那個屋玩會,媽媽要招待一下阿姨。”

“嗯。”孩子乖乖地答應着,但是不肯動,還是纏着我。

我只好繼續勸道:“乖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學會懂事了,自己去那個屋子玩積木去吧。”

“嗯,”他嘴上答應着,朝另一個屋子走去。

但孩子還是不能教人安生,一會兒進去,一會兒出來,一會兒大聲大叫,一會兒又拉着我讓我給他排火車,或者在客人面前做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模樣。

孩子不禮貌的行為讓我很是生氣,於是,我在與客人聊天間隙,借上廁所的機會,來到孩子玩耍的屋子裏,小聲地把他教訓了一頓。

兒子耷拉着腦袋,似乎意識到自己哪兒做得不對了,老老實實呆了幾十分鐘,但不久就恢復了原樣,又吵又鬧起採。

每次家裏來了客人,孩子都是這個樣子,既讓人生氣,又讓人不得不反思,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不懂禮貌?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

有一次,趁着孩子自己一人玩着正盡興的時候,我走過去,小心地問他:“你看,你現在一個人玩得多好啊,為什麼在親戚朋友面前就變得不乖了呢?”

孩子覺得自己很委屈地回答説:“你光和叔叔阿姨聊天,把我趕到一邊去,好像我有多討厭似的,一個人玩着太沒意思了,你不知道我多麼想和叔叔阿姨説話。”

這時我才茅塞頓開,原來孩子與人交流的願望是如此的強烈,要是早知道孩子的這一心理,孩子也就不會感到如此委屈了。

從此以後,家裏來了客人,這位母親改變了原先的做法,高興地把孩子叫到跟前,讓孩子參與到大人中間來,讓他學着招待叔叔阿姨,為客人端茶倒水,洗水果。

小傢伙忙得不亦樂乎,客人們都誇孩子如此懂事,孩子呢,覺得自己所作所為得到了客人的肯定,心裏自然感到很滿足,也樂意按照母親的吩咐做事了,幹得更起勁了。

這次,兒子與叔叔阿姨混熟了,認識了,下次來做客時,兒子還會主動跟他們打招呼,還會將自己作品得意地展示給他們看,得到客人誇獎後的兒子心裏甭提有多美了。

這位母親的教子心得啟示我們:“養不教,父之過”。想想家裏來客人時,孩子受到大人們的忽略,他就會想盡辦法—一搗亂、大喊大叫,對抗等不禮貌的行為來引起大人們的注意。

父母在瞭解孩子的這一心理後,不如抓住客人拜訪的機會,對孩子進行補償教育,讓孩子進入“小主人”的角色,滿足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現的慾望,同時也學會了應該如何禮貌待人。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2

兒童是通過各種社交活動認識社會生活、瞭解人際關係的。他們有一種天然的“羣集感”。出生二、三個月的孩子,就產生了最初的和成人交往的需要。

當親人出現或聽到親人説話的聲音時,他就會尋找或注視親人的臉,並以微笑或歡快的動作做出反應。

這是由於嬰兒在襁裸時,媽媽給他餵奶、換衣服、換尿布,給他以愛撫,使他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基礎上,由於接觸到親人的身體,看到親人可愛的形象,聽到親人温和的聲音,而產生滿足感和愉快感。

慢慢地他就渴望有人和他作伴、有人對他撫愛,有人和他“交談”、歡笑,而害怕孤獨和冷落。這就是嬰兒交往需要逐步形成的過程。

由於孩子有了和別人進行交往的需要和願望,便逐漸產生了學説話的需要。這些需要又在和別人進行交往中得到滿足和發展。並且由喜歡和大人(親人)交往、遊玩,發展到希望和同齡的`小夥伴玩耍、交往。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 第2張

不讓孩子和同齡人進行必要的社交活動,孩子心理的發展將會受到障礙或抑制。獨生子女的這種慾望更為強烈。

這種慾望得不到滿足,或者錯過了渴望交往的時機,孩子的交往慾望會萎縮掉。有人認為,生物學上“用進廢退”的原理在這裏同樣適用。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靈長目研究中心負責人——哈羅博士關於幼猴之間的聯繫及其對智力發展和交往能力的影響的實驗頗有啟發。他將幼猴分五組進行實驗。

第一組幼猴只隔離三個月,回去一週後就能合羣。第二組幼猴隔離半年,回去後畏縮在一個角落裏,不跟其他猴子玩。

第三組幼猴隔離一年,回去後根本不會玩。第四組將沒有隔離和隔離的幼猴放在一起後,被隔離的猴子神經失常。

另一組是不隔離的普通猴。隔離半年以上的幼猴的智慧和未隔離的普通幼猴相差很遠。這個實驗雖然是在動物身上做的,但是它對我們認識孩子的社交活動的意義是有啟發的。

孩子渴望交往的願望受到抑制 第3張

從這幾組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社交活動對智力或性格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主張兒童要在集體中生活並通過集體進行教育的原則,也是考慮到集體的教育力量以及交往活動對兒童心理髮展的作用而提出的。

獨生子女的父母,尤其應該歡迎孩子到小朋友家或請小朋友到家裏來和孩子一起玩,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怕家星的東西被弄亂等思想都是不足取的。

家長不應該干涉和限制孩子們之間的活動。當然,幫助孩子選擇品德好的朋友和選擇好的環境還是必要的。

逢年過節帶孩子外出探親訪友,是引導孩子深入社會、進行社交活動、接受多方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成人,尤其是親友,都喜歡和孩子談笑、玩樂。

而在這種成人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由於各種親友的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思想風貌、氣質性格各有特點,他們逗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

孩子在這種不同的環境下接受多種多樣的刺激,不僅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促使他們思考問題,而且可以聽到、看到許多新鮮事物,接觸到各種待人接物的方式,因而能擴大眼界,啟迪思維,增長智慧。

實踐告訴我們,凡是接觸面廣,有較多人逗引的孩子,都顯得比較聰敏、靈活。相反,經常被關在家裏,不讓出門,缺乏與人交往的孩子,不僅性格上往往有些缺陷,而且其反應能力、活動能力也較差。

帶孩子探親訪友,也要注意有所選擇,注意防止孩子接受消極的、不良的影響。

有的親友文化素質差、缺乏教養,愛用一些低級庸俗的語言逗孩子玩,或者愛罵人、好説粗話髒話,或者常常賭博、酗酒,等等。這樣的親友家還是少去、不去為妙。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