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感悟森林時光

感悟森林時光

來源:時尚冬    閱讀: 5.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感悟森林時光,我想大概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圈子,或大或小,或耀眼或平凡。也許幾經波折。閱讀能讓我們的身心變得放鬆,跟隨小編一起欣賞感悟森林時光。

感悟森林時光1

中國古人按天體運動的週期、時間流逝的節律,把一年劃分爲四季,再細劃爲二十四節氣,方便了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其間,又安排了許多節假日,一方面慶賀豐收,另一方面給忙碌的自己放一放假,讓人們簡單地做一做小結,休息幾天後,再次整裝前行。其它生命也如此,比如植物,春夏時忙碌着舒枝展葉,開花結果,到了秋末,進入冬天,少了陽光雨水的時候,就停下步,歇一歇,進入休眠狀態,自己也給自己放一放假,待到第二年春天再次上路去全力拼搏。

感悟森林時光

中秋節後,菜子河開啓了一年四季裏最美好的時光,沒有什麼春寒料峭,沒有什麼酷暑難當,也沒有什麼天寒地凍,滿世界裏一遍清涼,不冷也不熱。光陰打我眼前走過,不緊不慢,不急也不躁,像舒緩的山泉一般輕輕地永續流淌。時間爲弦,地面爲鼓,菜子河流域的秋蟲深情款款,彈撥出生命流淌的心境清寧的高妙旋律。在太陽系,只有大地才呵護與養育着生命,一切生命幸運至極。大地承載着一切,厚德載物: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有了大地,纔會有生命,纔會有我們及我們的一切。

誰也沒有看懂時光,很難知道它是什麼,費盡了古今哲人及科學家的腦筋,包括那些以宇宙爲宏觀背景來探究時光的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誰也看不見、看不清時光,它無實、無體、無相,如夢如幻,虛空一般地存在,誰也抓不住它,似乎遊離於萬物與生命之外,只是存在於我們的觀念之中,所以,有人乾脆給予一票否決。然而,我們終究還是能夠感受到她的存在,它隨時隨地都在我們的身邊永恆流動。一切都在時光的包圍之中,包括生與死。時光是冷峻的、客觀的,它無色無味,永遠在過去、現在、將來這條線上奔跑,萬事萬物萬象在這根線上奔跑,生命也在這根線上奔跑,前仆後繼,永無停息的一天。時光驅動着一切,驅動着宇宙旋轉,驅動着大地四季輪迴,驅動着生命蓬勃繁衍,周而復始。而層林盡染的秋天,也在這根我們永遠看不見的線上奔跑。

菜子河流域的秋日時光,從我的個人感受來講,恐怕要算是從中秋節前後纔開始的。陽曆八月裏立秋,九月裏才能讓人感受到秋天的真正到來。秋風柔婉的手,一點一滴地剝去了菜子河兩岸密林的夏日盛裝。一葉知秋,夏日的繁華徐徐洗盡。萬類競技,草木忙碌了一個春天加一個夏天,開始逐漸進入休眠期,它們到了應該喘一口氣兒歇一歇的時候了。

莊稼緊跟着秋日時光的節拍,展示着生命的舞蹈。架上的豇豆、黃瓜、絲瓜、葫蘆的藤蔓,牽滿坡地的南瓜、冬瓜、瓠子的藤蔓,曾經翠綠的葉片現在開始慢慢枯萎。許多葉片辭退了自己的工作,攜帶閒靜的時光,夢遊一般地迴歸於大地。農人陸陸續續收割了稻子、玉米,摘掉躺在地上的南瓜、冬瓜,割掉了藤蔓,亮出了土地的黑褐色,讓土地歇一口氣。秋日裏,一切都在收穫,斑鳩、八哥、山雀也不例外,現在它們很少嘰裏呱啦地鳴叫了,減少了春天裏呼朋引伴的許多激情,只是默默地忙着啄食田間遺留的稻粒,爲了越冬,爲了預防冬天裏食物短缺,它們搶着時光,埋頭努力進食,把自己養得肥肥胖胖的。當從這一棵樹飛往那一棵樹的時候,它們在空中笨拙地畫着弧線,飛翔的動作看上去好像很吃力,也很滑稽。

感悟森林時光 第2張

大自然總有節律,很會調節自己的狀態,華麗喧囂之後就會安排一陣清冷沉默,讓自己隨時處於清醒之中。秋高氣爽,風輕雲淡,在菜子河流域,這是不可多得的爽朗天氣。大森林之上,多半時日都是雲蒸霧繞。而事實上:天空正做着加法,大地正做着減法。雲層愈來愈厚,好像是在給日益走向寒冷的高天準備着厚厚的羽絨服;而大地,木葉紛紛而下,山長水瘦。“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風涼爽了起來,雨粒輕盈了起來,落霞絢爛了起來,一切均在秋日的時光裏緩慢穿行,溫柔備至,似乎是在享受一種大功告成後的從容自如與幽雅閒靜。“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所有事物的行爲,在秋日時光裏,都好像經過了特意的周密思考,方纔穩重地前行。秋日時光總給人一種飄逸、超然物外之感。蟬變得很懶散,也可以說是很悠閒,有一聲無一聲地鳴叫,斷斷續續,想叫兩聲就叫兩聲,沒有興趣了,乾脆就高高地禪坐於枝葉間靜默着,靜觀遠方的山高水長,蒼狗白雲。

此時,許多植物並沒有停止生長,它們正抓住秋日時光,做好最後的收尾工作。叢林深處,紅色的野山楂果、橙黃的銀杏果、青色的苦楝籽等,正飽吸陽光,汲取雨露,灌漿結實。來不及收穫的苦瓜,金黃亮色的彎彎瓜果,掛在高高的細藤上,爆裂開來,吐出血紅色的果豆。南瓜被染黃,冬瓜、絲瓜正翠綠。馬交兒、葛藤、刺花藤,蒼翠搶眼,藤蔓柔弱,不禁風寒,它們卻頑強抗爭,沿着喬木枝葉與斜坡面,手拉手,身挨身,牽牽連連,千纏萬繞,在萬類競技的密林裏,它們也能佔據一席之地生息繁衍。這些植物的'色彩,均是秋天時光的豔麗色彩。其實,時光並沒有白白地流逝而去,而是走進了萬物的內部,深入到這些累累碩果,融入其中,成爲了萬事萬物的一部分。

土地間歇一段時間後,秋日時光就步入了十月小陽春,此時此刻,似乎春天又回到了大地,許多野花次第開放,一些落盡了黃葉的枝頭,誤認了季節,熱情地綻放出花朵,萌發出新綠。所有新近播種的莊稼,緊緊抓住這個良辰佳期,突飛猛進地生長,田野裏展現出一片旺盛的嫩綠。然而,遠山近水的濃郁斑斕的色彩,時時提醒着我:這不是春天,而是豔麗的秋日時光。候鳥大軍全部都整裝待發,只須聽到領頭的一聲吆喝,就立即啓程,飛向空際,揹負青天,向着溫暖的南方遷徙。我知道,它們將拍打着它們輕盈的雙翅,把菜子河流域美輪美奐的溫婉時光,一批又一批地載向那遙遠的遠方。

感悟森林時光2

一直以爲寒山寺只是燒香唸佛的去處,好像不怎麼引起關注,沒曾想自從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後,才知道寒山寺裏還有那麼多的幽深和玄妙。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河畔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蕭樑代天監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爲寒山寺,成爲吳中名剎。

我們一行從下榻的酒店出發,邊說邊走不一會來到了寒山寺。

來到寒山寺景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那兩個鐫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單從字面上看,合,應是不違背,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相應或相符;和,應是相安,諧調和諧,和氣的意思,教育後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個度,要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不要逆流而上。

觀罷合,和二字,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

感悟森林時光 第3張

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臺中央設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着“一本正經”,背面有“百鍊成鋼”字樣。這裏包含着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放入銅鼎火中,經書安然無損。爲了頌讚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

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着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餘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築,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態安詳。兩側靠牆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聖地五臺山移置於此。

佛像背後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披頭散髮,憨態可掏。

寒山寺裏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於藏經樓內,樓的屋脊上雕飾着《西遊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於殿中。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這部《金剛經》是他爲追薦亡父而書,蒼勁古拙,透出英武剛烈之氣。後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神采紛呈,各有千秋。

在藏經樓南側,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聞名遐邇的鐘樓。現今寒山寺裏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鍾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大鐘也已不知下落。一說當時“遇倭變”,銷熔改鑄成大炮;一說已流入日本,如康有爲詩云:“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爲此日本國內還曾大力搜尋,但徒勞無功,遂留下千古之謎。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裏,有一塊石碑上面鐫着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已成爲寒山寺的鎮寺之寶。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爲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爲宋代王硅所書。此碑因屢經戰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徵明爲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於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後,寒山寺又數遇大火,文徵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於荒草瓦礫之間,現在嵌於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徵明文徵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字而已。

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於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後數十天,便倏然長逝了。

以爲寒山寺的出名源於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爲寒山寺的出名應該歸功於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裏有一個關於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爲他與鄰村的姑娘定了一門親事。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左右爲難,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看罷書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對不起寒山,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經過千山萬水,拾得在蘇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裏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着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現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

由於“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爲流傳,所以儘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爲“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爲“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後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感悟森林時光 第4張

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們兩個相互鼓勵相互鞭策,潛心修行,終於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年齡越來越大,想在他們兩人中選一人住持寺裏的工作,可兩人的票一樣多,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爲難之時,拾得乘一葉木舟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修建了拾得寺,將和合的思想發揚光大。寒山則做了寺裏的住持,寒山和拾得在事業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併爲後世傳頌。

如果當初寒山和拾得兩人極力相爭的話,老住持也不會在他們兩人中選擇接班人了。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捨得,捨得,有舍纔能有德,凡是大善之人都能捨,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有舍有得,不捨不得,一直想着得,想着接受,想着坐享其成的人閻羅王讓他投胎做了乞丐,過着天天受人施捨的日子,另一個想着給予,想着處處幫助別人的人投胎做了富翁,專門行佈施,把錢財賑濟給窮人。人世間,其實不管貧富,如果一味的貪圖擁有,即使有錢,也是富有的窮人;一個人雖然物質貧乏,但他樂於給人、助人,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