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年壓歲錢的寓意

年壓歲錢的寓意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年壓歲錢的寓意,“壓歲錢”,相傳可以壓住邪祟,在春節期間,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對於“壓歲錢”的作用和講究,一般都不知所以然,下面分享年壓歲錢的寓意

年壓歲錢的寓意1

過年,就是盼望能多掙“壓歲錢”

過年發紅包,是自從有了手機微信後才興起的一種時尚禮儀,其實在過去叫“壓歲錢”,時下已成爲過年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長輩給晚輩,尤其是給孩子們“紅包”,基本上是一種默認的必須程序和規則,而且在數量上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少則一百,幾百,多則成千上萬。數額雖然說越來越大,可似乎其中的味道和意義卻發生了質的變化。錢多了,溫馨卻少了;孩子們得到的錢多了,高興和感恩的心卻淡了。

“壓歲錢”,相傳可以壓住邪祟,在春節期間,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民間流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做“祟”的小妖,每到年三十夜裏就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會嚇得大哭,然後發燒、說夢話,從而生病,並且病好後會變成一個傻子。後來,在三十晚上長輩就用紅包包八枚銅錢,送給孩子玩,“祟”再來時就被紅包的八枚銅錢嚇跑了。所以,人們從此把這種錢叫做“壓歲錢”,因“祟”與“歲”諧音,“壓歲錢”就此流傳了下來。

年壓歲錢的寓意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孔尚任的這首詩形象地描寫了過年守歲,分發壓歲錢,一家人歡歡喜喜度除舊迎新的吉慶情景。清人吳曼雲的《壓歲錢》,“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竹,添得嬌兒一夜忙。”更是把過年時孩童收壓歲錢的畫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於“壓歲錢”的作用和講究,一般都不知所以然,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更沒有人能夠釋其所意,只是由於錢的誘惑力,無不希望在過年的時候多掙些。因此,過年掙“壓歲錢”自然成了一種期待。

每年的除夕夜,我們姐弟幾個除了熱切地等待穿新衣,分鞭炮(因家窮,買不起更多的鞭炮,父親就將整掛的鞭炮拆散開,論個數分給我們弟兄們)外,就是期盼着初一五更起牀後父母發給“壓歲錢”,雖然只有一毛、兩毛錢,很少超過五毛錢,可當接到手裏時,不亞於如今的“金條、金元寶”,那種激動和高興勁用語言文字也無法予以形容。可謂是“滿天飛舞爲何來,無人栽種花自開。接納喜悅情義重,錢財多少樂開懷。”

吃過初一早晨餃子,我就跟着父親(在我的印象裏,父親領着我的時候最多)去爺爺們家拜年。當時如果不是有能掙“壓歲錢”的誘惑,也許我早去找小夥伴們玩耍去了。

到了爺爺家,等父親磕過頭,我就翹首以待地盼着“壓歲錢”。每次都能從爺爺們那裏掙到一、兩塊錢。到了初二,又同樣和父親一起到姥爺,舅舅去拜年,一圈下來,收成好的時候,可以掙到兩、三塊。

對這些屈指可數的“壓歲錢”,我是如獲至寶,放在家裏,怕二哥發現後給“偷”了;裝在兜裏,怕丟了,晚上睡覺時都要拿出來數上一遍,然後放在枕頭下才可以放心地入睡。

儘管對掙來的“壓歲錢”如此守護,但最終還是逃脫不了被“沒收”的命運。父母總會以“我們給你保管着,等開學時買鉛筆和紙、本”爲由,只爲我留下五毛錢,其餘的全部就“剝奪走了”。

時過境遷,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壓歲錢”也同樣與時俱進,在不斷的演變和進化過程中,雖然數量上翻了不知多少倍,但其美好的寓意和願景還是初心未改。

我也從掙“壓歲錢”過渡到了發“壓歲錢”。在八、九十年代,每年的除夕都要給兒子、女兒們發“壓歲錢”,儘管數額不大(由開始的五塊到後來十塊),但換來的卻是孩子們的手舞足蹈、歡天喜地的開心快樂。現在又添加了給孫輩們發“壓歲錢”的任務,每當此時此刻,我們是心花怒放,孩子們是樂不可支,把融融的親情推向了極致。

“壓歲錢”,讓人歡喜讓人憂。喜的是這個古老的形式將傳統美德很好地傳承了下來,一直扮演着其獨特的角色和發揮着應有的`作用。憂的是這種美好寓意的方式充滿了變性變質的危險。一些家庭忘記了“壓歲錢”的初衷,過度地追求錢的數量,以致形成了互相攀比競逐的不良趨勢。不僅吊高了孩子們的胃口,而且成了少數家庭因此產生糾紛矛盾的“導火索”,上演了一場場、一幕幕的好心辦壞事的“悲劇”。

“壓歲錢”,壓的是歲,給予的是喜,承載着是希望,弘揚的是傳統。如若一味地偏重錢而忽略恩和情,那麼這種“壓歲錢”我自認爲也該“壽終正寢”了!

年壓歲錢的寓意2

要說春節孩子們最喜歡的一項習俗是什麼?絕對要屬發壓歲錢了。

一般傳統是吃完年夜飯後,長輩開始發壓歲錢。小孩子們齊集客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然後伸手要紅包。曾有童謠唱道: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可是壓歲錢究竟代表着什麼?爲什麼長輩一定要給晚輩壓歲錢呢

春節,作爲中華第一節,在數千年的傳承中形成爲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傳統,負載着厚重的文化積澱。從“掃塵”、“貼春聯”、“放鞭炮”、“年夜飯”、“壓歲錢”、“守歲”。。。。。。。每一個環節都有自己的傳說和內涵。

壓歲錢的來歷

說到壓歲錢,就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年壓歲錢的寓意 第2張

一次,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因而將孩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8枚銅錢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8枚銅錢用紅包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在旁邊守着,不敢閤眼。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出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的8枚銅錢嚇退“祟”的事情告訴大家,從那以後大家都學着做,孩子們平安無事了。

原來,這8枚銅錢是八仙變得,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爲“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爲“壓歲錢”。

到了明清便有:

以彩神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

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因爲是彩繩穿錢,所以一些地方也把給孩子的壓歲錢叫“串錢”。

後來,壓歲錢演變爲紅紙包100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

貨幣改成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總之,壓歲錢來自於我國古人認爲,當惡鬼妖魔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壓歲錢去鎮住或討好它們,從而化兇爲吉。

後來發壓歲錢這一習俗傳承下來,承載着長輩們對晚輩無盡的關愛與美好的祝願。

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在這裏便是指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長壽。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一個小小的發壓歲錢的舉動,背後都有這麼大的文化。更別說春節裏的其他習俗了。

春節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中國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享受、保護、展示春節文化正成爲一項人類共有的責任與義務。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